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列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列之一
—— 一戰戰後世界格局和德法西斯的成長
說到二戰大家並不會太陌生,這場死亡人數超過7000萬,波及幾乎整個地球的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慘痛和沉重的教訓。
它有著南京三十萬同胞的無助的吶喊,也有猶太民族在奧斯維辛的哭嚎。有浴血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的千里荒蕪,也有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沉默。
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在開戰前曾對德國的企業家說過:「要飛機,大炮,不要黃油,乳酪!我們孤注一擲,戰爭賠款會讓經濟快速發展。」而事實告訴我們,戰爭沒有最後的贏家。德國的企業家沒有等到戈林許下的賠款,等待他們只有破產!
那麼這麼一場戰爭又是因何而起的呢?今天我們來走進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列一 —— 一戰戰後世界格局和德國法西斯的成長。
相信各位讀者都在初中歷史課上聽過一戰戰後的世界格局,亦對《凡爾賽條約》有所了解,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評價說:《凡爾賽條約》簽訂的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戰!
《凡爾賽條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
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18年,當協約國代表將條約呈現在同盟國面前時,條約的條款深深的刺痛著德國人的神經。德國人認為條約侵犯了德國人的尊嚴,突破了德國人的底線!當條約的內容傳入國內時,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似乎德國並未意識到他們對發動戰爭負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可現實是德國已經無力再戰,直至停戰協定即將失效時,德國才在條約上簽字,宣布無條件接受協約國的條件。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就此形成。
德國的經濟後退至一戰前水平,巨額的戰爭賠款更令德國的經濟瀕臨崩潰。德國的軍隊更是裁剪的甚至連國內治安都成問題,邊境線上的幾十公里不設防,使得協約國軍隊可以迅速出動。如此看來,德國再也沒有發動戰爭的力量,至少協約國們是這麼認為的。
一戰後的世界格局,是列強完成對世界瓜分之下的暗流涌動。通過簽訂《凡爾賽條約》,《華盛頓軍備條約》等條約,通過自由貿易,國際託管等政策手腕,英法美等少數協約國列強完成了對戰前世界格局的重構。
然而,在烈火烹油之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因四年的浴血筋疲力竭,日暮西山。紅色的朝陽在世界的一端黎明,民族解放的星星之火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勢如燎原,剛剛失敗的條頓騎士,心有不甘的舔舐著傷口與刀疤!
事實證明,一戰的結束甚至算不上結束,這只是開始的開始!
德國法西斯的成長
條約的規定對德國是極其苛刻的,是戰勝國對戰敗德國的無恥分贓。面對這樣一份條約,不同 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德國人都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條件,這無疑激起了德國的民族復仇主義,為之後納粹主義在德國的生根成長並迅速滋長提供了土壤和環境,為民族主義宣傳加了把火。即使在歐洲,也有人認為這樣對待德國有些過分。然而和約的歐洲制定者們明顯陷入了他們選民燃起的熱情之中,報復性的心理充斥著勝利者們的心中,仇恨勝過理性。
該圖反應了德國在條約禁錮下的不滿與反抗
德國法西斯可以說從一戰結束,便開始了它的演進。第二帝國在世界大戰中驟然的失敗與解體,使得德國民眾失落感強烈;一戰後協約國對德國的羞辱,進一步刺激了德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這為納粹崛起埋下了火種。對魯爾危機以及超級通貨膨脹應對無力的魏瑪民主制度,與猶太人一道,同賣國與背叛等價。
同時,十月革命的炮聲,以及接踵而至的德國革命使得右翼保守勢力相互靠攏。壟斷資產階級與容克地主們也在尋找,能國際秩序中為他們利益張目的代理人。
魯爾危機:一戰後法德因賠償問題引發的政治衝突。
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對此,德國實行「消極抵抗」的政策。德國出現了企業停工,工業生產下降,資金大量外流,失業工人激增,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柏林工人罷工,德國政局動蕩不安。這就是魯爾危機。
就算沒有1929年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動蕩,就算沒有1933年選舉帶來的納粹黨上台,在扭曲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德國法西斯勢力的登堂入室,怎麼看也是個歷史的必然。
希特勒作為納粹黨黨首,在德國總統興登堡逝世後,終於登上了德國的第一把交椅。就此,德國正式走上一條通往戰爭的不歸路,或許路上有鮮花,有掌聲,但這背後是無數人的鮮血,而等待德國的依然,也必然是失敗!
小寶貝兒推出二戰系列,每周二更新,敬請關注!
【文字:夏悅博,史雨辰】
【編輯:夏悅博】
不要錯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