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節針:據「節」選「會」治病

節針:據「節」選「會」治病

節針:據「節」選「會」治病

「節針」是中國古代針刺治病的精髓濃縮、升華而成的新的針灸臨床理論體系。


【「腦神筋系統」的發現和形成是節針的理論基礎】

中醫早就發現了人體的「腦筋系統」,後來針刺其中的「會」以治療疾病。到公元之初又發現了位於髓旁的節(細絲),能自由傳遞出入信息,也由此使「腦筋系統」演變成了「腦神筋系統」。


 「腦筋」的形成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

「諸髓者皆屬於腦」,即是脊髓的諸節段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即是位於軀肢的「筋」皆屬於節。「節」不是指「關節」,而是位於「髓」(脊髓)旁的「細絲」。這樣軀肢的「筋」,通過髓旁的「節」,與髓和腦連接形成了「腦筋」。由此而知,「腦筋」的形成「節」是關鍵,也是核心連接點。沒有「節」就不能形成「腦筋」。

「腦筋」的出現,使中國針刺治病有了「理論體系」,並在臨床廣泛應用和傳承。「腦筋」二字,不僅是中醫界耳熟能詳之詞,也銘刻在普通人的記憶中。當代人們常說「老腦筋、死腦筋、腦筋不會拐彎、腦筋不靈活」即是佐證。武術界現在傳承的還有「洗髓經」「易筋經」「點穴擒拿術」等,也是佐證。


  出現「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靈樞·小針解》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筆者認為「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節」通過多次交叉形成軀肢的三百六十五個「會」(針刺點中)。「節」只能是位於髓旁的「細絲」,才能多次交叉形成軀肢的三百六十五個「會」。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的出現,不僅知道了軀肢的「筋」交叉形成的結構特徵,而且證明針灸就是針刺髓旁的「節」交叉後形成的「會」以治病。也可以說針刺治病就是針刺軀肢的「筋」治病。


  「腦筋」中的「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和「節」,能使「神氣」自由傳遞出入信息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神氣」,特指早在上古時期針刺治病的「神」之氣。《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即是佐證。「遊行出入」特指自由傳遞出入信息。此時,「腦筋」中的「三百六十五會」,能使「神」之氣自由出入傳遞信息。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白話解:「人體關節等部交接之處的間隙,共有三百六十五個會合處。懂得並掌握了這些要領,甚至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不懂得這些要領,就會漫無系統,對這些腧穴就不易掌握了。這裡所說的節,是脈氣所流行出入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見《黃帝內經靈樞譯釋》,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此解使經文原意深陷迷茫。

筆者認為:「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脊髓旁的「細絲」,交叉形成「三百六十五個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是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很難懂,知道要害者,一句話就能說清;不知道要害,就會漫無邊際的亂說。「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即是所說的「節」,能使「神」之氣自由傳遞出入信息,而不是皮肉筋骨。這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中醫早就發現「腦筋」中的「節」能使「神」之氣,自由出入傳遞信息,由此也使「腦筋」演變成了「腦神筋」。至此,「腦神筋」已有完整的結構,其「節」又能使「神之氣」自由傳遞出入信息,筆者特命名其為「腦神筋系統」。


【針刺「會」(神、機、經、筋)治病是節針的最重要方法】

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曾應用多種針刺方法治病,其中就有針刺「會」(神、機、經、筋)治病。

節針:據「節」選「會」治病


 指按定位

在確定針刺部位後,再在其範圍用手指按壓,尋找出現疼痛等特殊感覺的部位。這個部位即是刺中「會」的最佳部位。《靈樞·背腧》曰:「……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靈樞·衛氣》曰:「……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靈樞·五邪》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難經·第七十八難》曰:「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靈樞·經筋》曰:「……以痛為輸……」即是部分佐證。


消毒

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針刺部位。

刺「會」(神、機、經、筋)

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早在上古時期就針刺神、機治病,並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得出神入化。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是描述針刺「軀肢神經」的經典論斷。「粗守形,上守神」是水平不高的醫師只知道針刺穴位,而高明的醫師則知道在穴位中刺「神」。「神乎神,客在門」是說「神」非常神奇,此處的「神」即是「神秘之物」的簡稱。筆者研究證明「神」實指現代醫學中的「軀肢神經」。


「氣至」為刺中

《靈樞·終始》曰:「……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該段經文不僅把如何針刺能出現「谷氣」寫的具體生動,而且把「谷氣」至的作用和意義描述得出神入化。

《素問·氣穴論篇》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署名氣穴所在……」這些經文詳細描述了溪谷之會。

之後,醫學家們將「谷氣至」統歸為「氣至」中,並在臨床廣泛應用。《針灸甲乙經·針道第四》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無復針。」《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即是部分佐證。後世醫學家們在臨床實踐中傳承、弘揚。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氣至」現象,是針刺中「會」(神、機、經、筋)立刻出現的酸、麻、脹、痛、抽等異常感覺和醫師持針的手感到針尖處有沉、澀、緊等感覺的總稱。所以,在臨床應以「氣至」為刺中「會」(神、機、經、筋)的依據。

中國醫學家們,早在數千年前,即用微針刺「會」(神、機、經、筋)治病。後來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中「氣至」(得氣)已成證明刺中「會」(神、機、經、筋)的依據。如中氣穴、必中氣穴、氣調而止、得氣、氣至等論述,即是部分佐證。


快速刺皮,謹慎刺「會」

筆者多用快速刺皮法,即一手拇指和食指尖部捏住針體距針尖2厘米的塑料套上,撕掉針尖處塑料套。先將針尖對準進針點,調整好角度,手腕背屈使針尖距進針點20~25厘米,然後手腕突然屈曲使針尖快速刺入皮下。因刺入速度快,約80%的病人沒有疼痛感,僅少數病人有微痛。

針刺「會」應謹慎。手持針柄,再次調整好角度,穩准往進推,一旦刺中「會」,病人立刻會有酸、麻、脹、痛、抽等感覺,醫生持針的手會感到針尖處突然變得沉、澀、緊等。


 留針

進針後不捻轉、提插,僅留針30~50分鐘。


起針

在起針時可微提插,使再次出現針感。然後捏住針柄快速往外拔,立刻用干棉球按壓止血。按壓1~2秒鐘,拿起棉球看有無出血。如棉球上無出血痕迹,即證明沒有出血,就不按壓了。如棉球上有針尖狀血跡,證明微出血,應再持續按壓2~4秒鐘即可止血。如棉球上有片狀血跡,證明有明顯出血,應持續按壓20~40秒止血。

最後檢查每個進針點,確認無出血後,再讓病人離開。


【據「節」選「會」(氣穴)的規律和方法是節針的核心技術】

數千年來,為了提高臨床療效,中醫一直探尋著選「會」(氣穴)治病,並積累了豐富經驗,很多經驗又形成了流派來傳承、弘揚。筆者研究發現,眾多流派選「會」(氣穴)經驗的共同(基本)規律是據「腦神筋系統」節段性支配規律選「會」(氣穴)治病。這也是選「會」(氣穴)治病的最高境界。

筆者學習、研究這些經文數十載,發現「節」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研究人體「節」的偉大成果。「諸筋者皆屬於節」是位於軀肢的筋皆屬於脊髓旁的節。「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位於髓旁的節多次交叉,形成分布在軀體的三百六十五個針刺部位之下的「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是位於脊髓旁的「節」,能使神之氣自由傳遞出入信息。

古代醫家們,通過「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描述了軀肢神、機、經、筋的結構特徵,但每一個「節」交叉到什麼部位沒有細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說清了位於脊髓旁的「節」,自由傳遞出入信息,並沒有說每個「節」的出入信息傳到什麼部位。

但古代醫家們,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深入探究「節」在體表的分布、支配內臟和選「會」(氣穴)治病的規律,並獲得巨大成果。如《靈樞·背腧》篇,即是獨闢蹊徑,開創據「節」選「會」(氣穴)治病的典範。

「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證明古代醫家們,已經發現治療五臟疾病的「會」(氣穴)都在背。「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兩側各一寸五分)。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以上描述治療五臟疾病和在背部的「會」(氣穴),只有通過位於脊髓旁的「節」進行聯繫。後來,從《針灸甲乙經》到當代,背俞穴快速發展,每對背俞穴對應相關內臟疾病,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另外,「四海」「四街」「募穴」治療臟腑疾病,每個穴位的主治功能,每種病(症)選會的經驗,皆是探索據節選會的經驗。

如能熟悉掌握據「節」選「會」(氣穴)的規律和方法,將會快速選准「會」(氣穴),提高臨床療效。

現分頭頸部、肩及上肢部、胸部、上腹部、下腹部、下肢部概述:


頭頸部

頭頸部氣穴共67個。分頭區、耳區、眼區、鼻區、口區、頸區論述。

頭區26個氣穴,主要治療頭和腦的疾病。在頭部選「會」(氣穴)治療頭和腦疾病,古代已有豐富經驗。《靈樞·衛氣》曰:「氣在頭者,止之於腦。」《靈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即是佐證。

頭部的很多「會」(氣穴),都有治腦病的特殊功能。有些「會」(氣穴)的名稱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如「天柱」在枕骨下旁開兩側。這個氣穴名稱很有意思。柱是柱子的意思。天柱即是似天一樣的柱子。在人體有什麼柱子能和天比?當然沒有。其實這個「天柱」是最大的科研成果。因小腦等病變,可出現共濟失調、站立不穩、行走困難。針刺「天柱」後,病人走路不搖擺,能站穩,形容此部位療效神奇,特命名為「天柱」。諸如此類的「會」(氣穴)還有很多,這些都是中國醫學家們早在公元前,研究針刺頭部治療腦病的科研成果。

筆者結合上述科研成果,在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對應頭皮部位設刺激區進行針刺,見效快、療效好。據此,發明了頭針,「運動區」治療對側偏癱,「感覺區」治療對側感覺障礙,「足運感區」治療對側下肢癱瘓、感覺障礙、皮層性多尿,「言語一區」治療運動性失語,「平衡區」治療共濟失調等等。因頭針對腦病療效獨特,迅速傳遍世界。其實,頭針不僅是研究據人體之「節」選「會」(氣穴)的成果,更是研究腦部病變在對應頭皮部位針刺「經絡」(筋絡)治病的成果。

因此,在頭區有兩種方法可用:一是選 「會」(氣穴)和使用率較高的「會」(氣穴)治療腦病;二是在腦部病變的對應頭皮部位,針刺「經絡」( 筋絡)治療腦病。

人體表的「經絡」(筋絡)是全覆蓋的,僅有密度不同,重要部位密度較大,刺激時反應比較明顯。

筆者認為人體的「經」(筋)形成「網路」狀,雖有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人體的「網路」。

現代醫學中描述的「神經」,就指中醫古代描記的「神經」「經絡」「筋絡」等。因為現代醫學中描述的「神經」不僅和中醫古代描記的「神經」二字完全一樣,而且是「網路」狀。

人的胚胎,由於細胞迅速分裂,胚體內細胞分裂成三層: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總稱胚層。再由它們分化成胚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一般來講,外胚層形成表皮和神經組織。

古代針灸學家們,針刺「會」(神、機、經、筋)治病,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體「腦神筋系統」的這種特殊反應機制。

耳區13個氣穴,皆可治療耳病。對神經性耳聾和輕度耳鳴有效,聽力完全消失者無效。應用頻率最高的是聽宮、聽會、耳門。

眼區8個氣穴,皆可治療眼病。其中對視力障礙、炎症有顯效。視力完全消失者無效。四白、魚腰、睛明較常用。

鼻區5個氣穴,皆可治療嗅覺障礙。輕度障礙有效,完全消失者無效。應用頻率最高的是迎香。

口區氣穴6個,主要治療面癱(口眼歪斜)和面部疼痛。針刺兌端後,可使口眼歪斜時鼻唇溝偏斜對正,特稱兌端。針刺地倉、承漿後,可使口歪斜恢復正常,喝水、吃飯不漏,形容針刺該部位有較好療效,特命名為地倉、承漿。大迎,有人說是迎接胃氣而得名。真實的意思是治療口眼歪斜療效好而得名。因用大迎治好了口眼歪斜,大笑時面部表情正常,能出面迎接客人,特命名為大迎。

頸區氣穴9個,風府、啞門、天柱、風池等氣穴除治療頸部、後頭部疼痛外,對小腦和腦幹病變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節針:據「節」選「會」治病


肩及上肢部

肩及上肢部是治療肩和上肢病變的平台。肩關節周圍炎可在肩關節周圍選「會」(氣穴)治療。上肢癱瘓可選肩髃、曲池、合谷等治療。另外,上肢的合谷、內關等,可分別治療頭頸部和胸部病損。因為上肢的「會」(氣穴),通過髓旁的「節」匯入髓(脊髓),位於頭頸部和胸部的節段之間。《針灸甲乙經》曰:「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亦有曰:「陶道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即使佐證。


 胸部

胸部是治療胸、背部病變的平台。從胸前到背後,在胸(椎)1~5之間共37個氣穴。可治療胸前、背部、心、肺、氣管、咽喉等疾病。

位於胸(椎)1~5之間的37個「會」(氣穴),和上肢的很多「會」(氣穴)都能治療胸、背、肺、心疾病。在這麼大的範圍內,這麼多的「會」(氣穴)都對肺、心疾病有治療作用。其最根本原因即是胸、背、肺、心和這些「會」(氣穴)都位於相同的節段或鄰近節段。現代神經學知識證明,支配肺、心的交感神經位於胸1~5節之間。上肢的神經與支配肺、心的交感神經關係密切。

由此而知,中國古代醫學家們,不僅發現了支配肺、心的交感神經位於胸1~5之間,確定了相應穴位治療肺、心疾病,而且開創了據「節」選「會」(氣穴),治療肺、心疾病的科學方法。

另外,可在心、肺疾病最疼痛部位的對應體錶針刺「經絡」(筋絡)治療。


 上腹部

上腹部是治療上腹部和背部病變的平台。上腹、背後共48個氣穴,可治療上腹部、背後和肝、膽、胃、腸疾病。肝俞、膽俞、期門、日月、陽陵泉等,治療肝、膽疾病數千年,至今仍然是一枝獨秀。其因這些「會」(氣穴)是支配肝、膽的「節」交叉後形成的。

另外,可在肝、膽疾病疼痛部位的對應體錶針刺「經絡」(經筋)治療。

選胃俞、中脘、天樞、足三里等治療胃腸疾病,因這些「會」(氣穴)是支配胃、腸的「節」交叉而形成的。另外,在胃、腸疾病疼痛的對應體錶針刺「經絡」(經筋)治療。

位於胸(椎)6~12之間的48個「會」(氣穴),和下肢的很多「會」(氣穴)都能治療胸、脅、肝、膽、胃、腸疾病。在這麼大的範圍內,這麼多的「會」(氣穴)都對肝、膽、胃、腸疾病有治療作用。其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肝、膽、胃、腸和這些「會」(氣穴)都位於相同節段或鄰近節段。現代神經學知識證明,支配肝、膽、胃、腸的交感神經位於胸6~12節之間。下肢的神經與支配肝、膽、胃、腸的交感神經有密切關係。

下腹部

下腹部是治療下腹部、腰骶部病變的平台。下腹、腰骶38個氣穴可治療下腹部、腰骶部、泌尿、生殖系統病變。運用大腸俞、白環俞、八髎、氣海、關元、三陰交等「會」(氣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疾病,因這些「會」(氣穴)是支配泌尿、生殖系統的「節」交叉而形成的。

下腹、腰骶的38個「會」(氣穴),和下肢的很多「會」(氣穴)都能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在這麼大的範圍內,這麼多的「會」(氣穴)都對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治療作用。其最根本的原因,即是泌尿、生殖系統和這些「會」(氣穴)都位於相同節段或鄰近節段。現代神經學知識證明,支配泌尿、生殖系統的植物神經位於脊柱第十四至二十一節之間。下肢的神經與支配泌尿、生殖系統的植物神經有密切關係。

腎、子宮、膀胱等病變(包括疼痛),可在對應的體錶針刺「經絡」(經筋)治療。


下肢部

下肢部是治療下肢病的平台。多在病損部位或鄰近部位選「會」治療。

在下肢分布著秩邊、環跳、承扶、殷門、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等,用這些「會」(氣穴)治療下肢的痹證、疼痛數千年,到現在仍然是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最佳方法之一。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