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粟裕對戰爭初期指導規律的探索
粟裕關於戰爭初期指導規律的理論,是他幾十年來探索戰爭規律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他多次提出戰略性建議的重要理論根據之一。這一蓖要理論,特別是他探索和駕馭戰爭指導規律的方法論,不僅已為過去的戰爭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對當前我軍的建設和未來作戰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大家知道,粟裕一向重視對戰爭客觀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戰爭指導規律的探索。早在十年內戰期間,他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就把對戰爭規律的探索和駕馭放在首要地位。他說,我跟毛澤東、朱德同志學習打仗得到的最深刻的體會,是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的規律去尋找。我學到的這條道理,使我終身受益。在幾十年的戰鬥歷程中,在對不同性質、不同階段和不同地區戰爭規律的探索上,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他對這場戰爭的根本規律以及各個發展階段的具體規律進行了堅持不懈、逐步深入的探索,作出了具有獨創意義的貢獻。
粟裕對解放戰爭規律的探索,建立在對戰爭規律長期探索的基礎之上,是他對中國革命戰爭特殊規律探索的一個重要發展。早在抗日戰爭期間,粟裕就把抗日民族戰爭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任務聯繫起來,提出:「要通過抗日游擊戰爭積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既為抗日反攻作準備,也為抗戰勝利以後打敗反動武裝的進攻、實現民主革命的總任務作準備」。他把這個認識作為領導蘇中和蘇浙抗日鬥爭全過程的指導思想。根據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抗日戰爭末期的天目山戰役中,提前實現了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為對付蔣介石的全面內戰作了思想上和戰略戰術上的準備。抗日戰爭結束以後,當時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面對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危險,以及華中解放區地處內戰前線的戰略地位,深感重任在肩,推動他努力探索即將開始的遮場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特別是戰爭初期的特點和規律。
粟裕認為,即將開始的全面內戰,既不同於抗日戰爭,也不同於十年內戰,敵我雙方雖然是老對手,但是情況發生了新變化,由此產生了戰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這場戰爭的性質,如黨的「七大」所指出的,將是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最後決戰。戰爭一旦打起來,勢必成為敵我雙方在全國範圍內的持久較量,戰爭的主要形式不再是局部地區「圍剿」和反「圍剿」的長期反覆。這場戰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要求我們,在戰爭指導上,必須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利用解放區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以著眼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在力量對比上逐步實現由劣勢到優勢的轉化,積局部優勢為整體優勢進而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打出一個新中國。
根據對解放戰爭特點和規律的基本認識,粟裕進一步研究探索了戰爭初期的特點和規律。他認為,在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中,有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初期作戰階段,並且有它不同於其他階段的特殊規律。在這個階段里,敵人在兵力對比上佔有很大優勢,我們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但是,我們在政治上佔有優勢,擁有內線作戰的廣闊戰場,具有持久作戰的強大潛在能力。初期作戰指導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儘快改變戰略上的被動地位,奪取戰爭的主動權,為爾後各個階段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粟裕所說的戰爭初期,與過去所說的「初戰」有所不同,它不是一次戰役或戰鬥,而是由若干戰役或戰鬥組成的一個作戰階段。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十分重視初戰,強調「初戰必勝」。毛澤東對於初重要性及其指導原則,曾經作過精闢的論述。他總結十年內戰的經驗指出,「第一個戰鬥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於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後的一個戰鬥」。由此得出初戰指導上應當把握三個原則: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
粟裕的貢獻在於,指出戰爭初期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作戰階段,對戰爭全局有重大影響,他對戰爭初期的特殊規律作了具體的論述,解決了如何把握毛澤東提出的初戰指導三原則,以及如何處理戰略全局與各個戰區的關係等問題,而且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這些觀點的正確性。
粟裕對解放戰爭初期的論述,散見於他當時的電服、報告、講話以及晚年的《戰爭回憶錄》和個別談話中,試作綜合歸納,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戰爭初期要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奪取戰爭的主動權
粟裕指出,戰爭初期是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實現這個轉變的關鍵,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問題,是敵我雙方有生力量的消長。準保存了有生力量,誰就會勝利;誰消耗或喪失了有生力量,誰就會失敗。因此,在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上,必須揚長避短,針鋒相對,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奪取戰爭的主動權。
如何把握戰略重點和作戰方向是戰爭初期首先面臨的問題。對於戰區指揮員來說,也是如何處理戰略全局與戰區實際的關係問題。
當時有外線出擊與內線殲敵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粟裕從戰略全局出發,結合當面實際情況,權衡兩種方案的利弊得失,認為在戰爭初期應當充分利用內線殲敵的有利條件,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仗,什麼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麼時候打仗,什麼敵人好消滅就消滅什麼敵人,什麼戰法有效就採取什麼戰法,爭取多打一些勝仗,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以求儘快改變敵優我劣的戰略態勢,奪取戰爭的-主動權。
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前,粟裕分析敵我雙方戰略態勢,選擇初期作戰戰場。他判斷,蘇中地區特別是蘇中南部地區,與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對峙,是敵我必爭的戰略要地,必將成為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首要進攻方向之一,也是我·軍戰爭初期作戰的理想戰場之一。為此,他建議將華中地區酌戰略重點置於蘇中,而不要置於津浦鐵路南段;建議發起高郵邵伯戰役和隴海路東段戰役,以粉碎敵人沿運河分割我華中解放區的陰謀,並使華中和山東兩塊解放區連成一片,開闢廣闊的內線作戰戰場6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前夕,華中軍區就作出了在蘇中南部地區作戰的部署,華中野戰軍主力完成了蘇中地區的戰略集結,並針對蔣介石首先進攻中原解放區和蘇皖解放區的陰謀,造成了「蔣不攻李(按:指中原解放區李先念的新四軍第5師),粟不攻蔣;蔣若攻李,粟必攻蔣」的戰略態勢。
為了對付蔣介石的全面內戰,中共中央於1946年6月提出了一個外線出擊的戰略計劃,徵求南線各戰略區負責人的意見。粟裕接到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指示後.權衡利弊得失,認為在戰爭初期實行內線作戰比外線出擊更為有利,華中野戰軍主力在蘇中地區作戰比到淮南作戰更為有利。實行內線作戰,可以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我野戰兵團可以實旋廣泛的機動作戰和連續作戰,隨時得到休整和補充,而使敵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相反,如果在戰爭一開始就實行外線出擊,我野戰軍主力遠離根據地,在有利於敵不利於我的交通幹線上與敵人重兵集團對抗,而我解放區又會在兵力空虛的情況下被敵軍迅速突破,我軍勢將陷入睃背受敵的被動地位。長期浴血奮戰堅持下來的根據地。如果不戰而棄,必將嚴重損傷士氣民心,對整個戰局將產生不利影響。他審慎地建議推遲外線出擊的時間,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打一個勝仗再西移。中央軍委認為粟裕「所見很對」,採納了粟裕的建議,決定華野主力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繼續在那裡作戰?直到徹底粉碎蘇中蔣軍之進攻,認為這樣做對整個局勢助益極大,對全局有極大利益。
在內線殲敵的方針指導下,華野在山野配合下,以暫時撤出部分土地和城市為代價,獲得殲敵9餘萬人的重大勝利。延安《解放日報》的社論指&,中原突圍、蘇中戰役、定陶戰役這三個勝利,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鹽城戰役勝利以後,《解放日報》時評進一步指出:這是5個月來粟裕將軍所部的第11次大勝仗。這11次大勝仗殲滅蔣軍足足有9萬人。蘇皖軍民光榮的自衛戰績,最生動的證明了蔣軍的必敗。這些評價充分說明,戰爭初期作戰對於戰爭全局以至整個戰爭發展的重要地位。
二、戰爭初期要抗住敵人的戰略進攻,遏制敵人長驅直人,掩護解放區完成向戰時的轉變
粟裕認為,在解放戰爭初期,敵強我弱的形勢是很明顯的,敵人必然依恃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企圖在我解放區內長驅直入,在短時間內佔領我解放區;我們雖然有對付蔣介石全面內戰的準備,但是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適應戰時需要的各種轉變,以便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和潛力。因此,我軍初期作戰的主要任務,是遏制敵人於我解放區內縱深地區,實行向戰時的轉變,為我軍持續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粟裕預計,這個任務需要由幾次作戰來實現。
在對作戰地域、首殲目標和出擊時機的選擇上,粟裕沒有採取誘敵深人的傳統戰法,而把作戰地域選擇在蘇中解放區前部;沒有採取先打弱敵的傳統戰法,而是選擇美械裝備的強敵作為首殲對象;不是後發制人,而是先機制敵,到敵人進攻出發地去打。粟裕說,在根據地前部地區作戰,似乎不符合我軍在敵強我弱形勢下通常實行的誘敵深入的傳統戰法,其實誘敵深人並不是貫徹執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的唯一打法。誘敵深入並不是目的,而是殲滅敵人的一種手段。在第_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我軍首先有計劃地誘敵深入,創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條件,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在解放戰爭初期,敵我雙方的情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誘敵深入不再是積極防禦的必然戰略步驟。傳統戰法的運用,必須在總的戰略方針指導下,適應戰爭初期的特殊的要求。
粟裕說,採取上述戰法,是根據戰爭初期的作戰任務和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解放區前部作戰,乘敵人將要實施戰略展開之際,向敵人進攻出發地主動出擊,才能有效地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頓挫他長驅直入、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才能迫使敵人提前實行戰略展開,暴露其弱點,探清其虛實,從而儘快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偵察任務;才能爭取到必需的時間,使我軍得以從容地調整戰略部署,在解放區縱深地區完成由平時到戰時的各項轉變,掩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土地改革順利進行。這對於保持我軍持續作戰的潛力,對於促使戰局向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都將發生深遠的影響。同時,蘇中南部地區具有初期作戰的良好戰場條件,不僅物產豐富、人力眾多、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經過長期戰爭環境的鍛煉,具有豐富的鬥爭經驗和健全的支前工作。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長期在這裡作戰,熟悉這裡的民情地形,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天時地利人和都對我們有利,完全具備初戰取勝的條件。強和弱也是相對的,強敵而未展開,雖強猶弱。在戰爭初期,敵人以強大自恃,以為我軍不敢攖其鋒。我軍恰於此時此地主動向其進攻,變先打弱敵為先打強敵.而且是到敵人進攻出發地去打,必可收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
作為戰略首戰的蘇中戰役,果然收到了預期戰略目的,不僅圓滿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偵察任務,創造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經驗,解決了以擁有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能否戰勝如何戰勝的問題;而且打亂了敵人的戰略部署,遏制了敵人長驅直入、速戰速決的企圖,打破了蔣介石集團3個月到6個月消滅共軍主力的如意盤算;特別是在實踐中逐步確立和完善了內線殲敵的戰略方針,完成了解放區縱深地區的戰略轉變,為我軍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粟裕總結蘇中戰役的經驗,指出;從軍事上來講,首先是由於我們沒有機械地教條主義地運用戰略指導原則。當時存在兩種思想傾向:一種主張「放開兩手,讓敵深人」,戰爭一開始、最多打一兩仗就放棄蘇中和華中,或者大踏步前進到津浦,或者大踏步後退到山東;另一種主張堅守戰略要點,要像保衛馬德里那樣保衛兩淮。粟裕認為,這兩種主張都是不對的。他說,對蔣介石的進攻,如果不打幾個勝仗就放棄廣大軍民浴血奮戰保存下來的大塊解放區,對士氣民心將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而且當時當地完全具備打勝仗的條件,不戰而棄,這對黨政軍民都是不好交代的。這是戰爭指導者必須充分重視的問題。他認為,在戰爭初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們的戰略指導原則是不輕易放棄戰略要地,但更要保存有生力量,決不死守一城一地。而蔣介石的戰略指導思想則是爭奪地盤,特別是城市和交通幹線,結果背上了包袱,分散了兵力,便於我軍各個擊破。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在戰略指導思想上超過敵人,戰勝敵人。
三、戰爭初期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時,要注意從小到大逐步發展作戰規模,辯證地處理各戰略區之間的配合問題
粟裕認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擺脫被動,爭取主動,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法。在戰爭初期,在兵力對比敵優找劣的情況下,堅持這一作戰原則尤其重要。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具有通觀全局的戰略頭腦,準確把握關係全局的戰略重點,善於集中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辯證地處理各個戰略區之間的配合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奪取戰爭勝利。
粟裕認為,在敵強我弱的總形勢下,我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規模勢必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軍兵力應該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我軍指揮藝術的提高和戰局向解放區縱深發展而逐步集中,作戰規模由一次殲敵一個旅逐步發展到一次殲敵幾個旅,積小勝為大勝,變整體劣勢為局部優勢,再積局部優勢為整體優勢,逐步實現兵力對比上由劣到優的轉化,這樣比較有利。他說,華中主力在蘇中幾仗打得比較順利,沒有吃什麼犬虧,由小到大,逐步發展作戰的規模,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
粟裕認為,在戰爭初期,為了更好地實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各個戰略區之間,只宜作戰略上的配合,不宜過早地作戰役性配合;如果急於作戰役性配合,我軍兵力作更大的集中,敵人的兵力也將隨之作更大的集中,對於我軍各個殲敵不利。在兵力對比敵優我劣的情況F,過早地集中兵力舉行大會戰,特別是在有利於敵不利於我的交通幹線和大城市同敵人重兵集團對抗,我們是難以有勝利把握的。各個戰略區應當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條件,集中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在戰略上互相配合作戰。這樣,才能有力地配合其他戰略區作戰,儘快改變我軍在戰略上的被動地位,奪得戰爭的主動權。
實踐證明,我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規模由小到大逐步發展,是符合解放戰爭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正是由於戰爭初期各個戰略區在內線分別作戰的勝利,大量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我軍在實踐中鍛煉提高了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水平和戰術技術,才為後來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創造了必需的條件,才有可能打像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那樣的大殲滅戰。
四、戰爭初期要處理好戰局的轉折,為進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創造條件。
粟裕認為,隨著戰爭初期形勢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戰區戰局的轉折問題。他說,在戰爭全局的轉折和戰役的轉折這兩個高低不同的層次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層次,就是戰區的轉折。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在全國性的戰爭中,必須劃定幾個戰區6拿華東戰區來說,人口、面積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華東我軍兵力也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戰時兵力口在中央的總的戰略方針下,有相對獨立自主的一個方面。在這個戰區內,依據敵我雙方的變化,又形成若干段落。在這一段落與下一段落之間,形成了戰區的轉折。這時,戰爭的許多方面,比如作戰對象、作戰地域、作戰規模、作戰方法會發生變化,各方面的關係表現得錯綜複雜。作為一個戰區的指揮員,要注意各個段落之間的轉折。這是在戰區指揮上最不容易掌握的時節。
在蘇中戰役過程中,粟裕密切注視著整個華東以至全國的戰局發展,積極為轉入下一段落創造條件。他認為,面對敵人陸續增強兵力的進攻,戰局必然向華中解放區縱深轉移,這是可以預見的。轉移的時機和方向以及轉移後的戰略面局,是帶全局性的問題,必須認真思考,精心運籌。
在戰局由解放區前部向縱深轉移過程中,一度出現被動局面。敵人不甘心在蘇中的失敗,繼續調集重兵,南北對進,向兩淮發起進攻,企圖佔領華中首府,割斷我華中與山東的聯繫,進而圍殲我華中主力,一舉解決蘇皖問題。兩淮形勢急劇變化。面對這種情況,粟裕和譚震林建議,華中野戰軍主力下一步作戰方向由西進改為北上。中央軍委決定,華野主力即開兩淮機動,山野和華野主力互相配合,共同殲滅進犯兩淮之敵。由於北線對敵情判斷失誤,過早撤出淮灑北移至沐陽地區,而使兩淮側翼暴露於敵。在敵人大舉進攻兩淮時,又沒實現中央軍委指示,先獨立殲敵一部,頓挫敵人攻勢,以待南線華中主力到達,協力殲滅全部敵人。以致在主要作戰方向上未能集中兵力,因而導致兩淮失守。粟裕認為,當時我軍還不具備殲滅敵軍t力74師的條件6根據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指導原則,兩淮並無死守之必要9但是,兩淮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撤出,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這也反映了戰局轉折期間的複雜性。
兩淮失守以後,華中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敵人繼續調集重兵到華東戰場,形成了對我軍的半包圍態勢。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主力在蘇北地區會師6粟裕判斷,戰爭初期作戰告一段落,畢東戰局的第一個轉折開始,也是我軍對蔣軍更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當時戰略指導的中心問題,是如何進一·步集中兵力,調整部署,開闢戰場,實現兩支野戰軍統一作戰,把運動戰、殲滅戰推向更大規模。
根據這個情況,粟裕和華中分局諸同志一起提出了兩個野戰軍集中行動改變戰局的建議。陳毅同意華中分局的建議,「並主張兩個野指合成一個」。中央軍委複電:「同意兩個野戰軍統一指揮,向淮海行動,打開戰局」,並指出:「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就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譚震林為副政委。」後來又決定,「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兩軍會合以後第一仗怎樣打,才有取勝把握,才有利於改變戰局?在中央軍委與東野、華野之間,經過反覆商討,終於取得一斂意見,決定在淮海地區打一個大殲滅戰,以扭轉華東戰局。後來,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終於實現了兩軍會合後第一次協同作戰,粟裕和陳毅一一起策劃和指揮了宿北戰役。這一仗殲敵兩萬一千餘人,是解放戰爭以來殲敵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華東戰場上化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一仗,成為華東戰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後來的魯南戰役則是它的繼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戰爭初期作戰的勝利,首先是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戰爭初期作戰的全過程,也是不斷探索解放戰爭、特別是戰爭初期客觀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不同意見的討論。不同意見的分歧,歸根到底,是認識不認識戰爭初期有它的特殊規律,要不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問題。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和作戰方針,在戰爭實踐中,在不同意見的討論中,不斷深化和完善。這種在實踐中探索戰爭規律以指導戰爭的經驗,是殲敵數字以上的另一重要意義。
粟裕在總結蘇中戰役經驗的時候,特別看重的正是這種殲敵數字以外的意義。他說:「為了迅速準確地探明並掌握新的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並贏得勝利,運籌帷幄的最高統帥部密切注視著戰爭初期的作戰,並且用心組織和誘導戰區指揮員對初期作戰中的若干問題進行反覆深入的討論。在蘇中戰役過程中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探討和爭議,正是積極探索新的戰爭特殊規律的求實精神的表現,也是高度的戰爭責任感的體現。然而,只有作戰的實踐才可以把不同意見統一起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蘇中戰役所提供的具體經驗,有的將會失去它的作用。但是,這種從敵我雙方的實際出發,研究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的經驗,對於我們學習和領會毛澤東軍事思想以及研究未來戰爭,是會長期有益的。這是蘇中戰役在殲敵數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義。」
粟裕在對戰爭規律的探索和駕馭上,他常常在認識上居於領先地位,在實踐七走在前列。從40年代到80年代,粟裕對於現代戰爭規律的探索,特別是對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規律的探索,幾十年堅持不懈,獲得了許多具有獨創意義的成果。特別是1979年所作的《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不僅系統地提出廠對未來反侵略戰爭、特別是戰爭初期的戰略戰術和作戰方法的構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發展了他的戰爭初期理論。
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社會的變革,科技的進步,戰爭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普遍運用于軍事領域,引發了軍事領域一系列革命性變化,給我們的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戰略戰術提出了許多新問題,迫切要求我們去研究、探索、發展、創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檢驗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因此,特別需要學習和發揚粟裕那種理論創造精神,自覺探索戰爭規律,善於駕馭戰爭規律。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自覺地堅持不懈地這樣做,就可以認識和掌握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特殊規律,確有把握地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奪取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