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與西漢的建立
推翻秦朝以後,劉邦聽從張良等人的勸告,「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灞上;又除秦苛法,「與父老約法三章」,規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贏得了民心。但項羽在巨鹿之戰後坑殺秦軍降卒幾十萬人,入關後又縱兵燒殺搶掠,大失民心。項羽為除掉對手劉邦,曾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設「鴻門宴」誘殺劉邦,結果,由於項羽的優柔寡斷,讓劉邦走脫。後來,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最高權力,展開了長達4年的戰爭,歷史上叫做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失利,但劉邦善於用人,軍營內人才濟濟,文官武將都儘力為他效命;而項羽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會用人。加上劉邦擁有富饒的關中地區作根據地,秦民衷心擁護,所以後方穩固;而項羽卻缺乏可靠的根據地,疲於征戰,後方動蕩不安。所以最終劉邦反敗為勝。前202年,楚漢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之戰,項羽「四面楚歌」,陷入眾叛親離的悲慘境地,最後,項羽率八百壯士乘夜突圍,南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時,漢兵追至,項羽遍體鱗傷,舉劍自刎,全軍覆沒。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告終。同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西安)。歷史上叫做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經過秦末的動亂,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百廢待興。劉邦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採納了大臣陸賈的建議,對農民實行輕徭薄賦省刑的休養生息政策。劉邦採取的措施是:讓士兵複員回家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爭期間逃亡的人回家,恢復原有的田宅;把因飢餓賣身為奴的人釋放為平民;減輕田租,規定為十五稅一。漢惠帝劉盈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叫做「蕭規曹隨」。意思是說,蕭何(劉邦時代的丞相)定下的規章,曹參(劉盈時代的丞相)跟著干,沒有作任何改變。到漢文帝、景帝時期,休養生息的政策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文帝名叫劉恆(前179-前157年在位),是劉邦的兒子。他常常獎勵努力耕田的人,他下詔說:「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並兩次把田租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甚至「除民田之租稅」,十多年不收田租。景帝名叫劉啟(前156-前141年在位),是文帝的兒子。他更把「三十稅一」正式定為制度;文景時期,提倡節儉,減輕刑罰,廢除肉刑。人民生活安康,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日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統治,稱為「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的政策執行了六七十年,歷經四代皇帝,到漢武帝時,「民則人給家足」,人口增殖,而「府庫余貨財」,國庫充盈,「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西漢經濟的發展達於鼎盛。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比前代發達,普遍使用牛耕和馬耕,出現了比較先進的二牛一人的犁耕法。還發明了播種用的耬車,使用耬車可以日播一頃。漢武帝時候,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著名的有六輔渠、白渠等。武帝調集了幾萬民工治理黃河,並親自視察黃河工地,有效防止了黃河的泛濫成災。漢代二牛一人犁耕法耬車
這一時期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冶鐵已經懂得用煤作燃料;紡織業已經使用提花機,絲織品有錦、綉、絹、紗等。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了一具漢代女屍和大批珍貴文物,為了解和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十分豐富而又珍貴的資料。就絲織品而言,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絲織實物絹、紗、羅、綺、錦等達114件,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紋樣豐富,絢麗多彩。其中有一件薄如蟬翼,』用羅紗織成的單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總共卻只有49克重,質地如尼龍紗,一手可以全握。西漢時期,中國的絲綢和絲織品舉世聞名。歐洲人稱中國為「賽里斯」( seres),意即絲國人。中國的絲綢和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輸入歐洲,成為西方貴族的奢侈品。由於漢朝政府多次派遣官員出使西域,使早已出現的絲綢之路更加繁榮發達。中國的絲綢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亞洲西部古國,領有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由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漢朝時,我國史書稱羅馬帝國為大秦)。這條我國古代通向西方的商旅要道,就是有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劉徹,前140年一前87年在位)是西漢時期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前四代皇帝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和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漢初至文景之治以來的大好形勢,使西漢國力達於鼎盛。在政治上,他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解決了劉邦封王以來就已經產生的王國問題(王國問題起源於漢初,劉邦建漢後,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後又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以圖鞏固統治,結果王侯勢力日益坐大。到漢景帝時,晁錯曾建議「削藩」,後來引起前154年的吳楚七國之亂,景帝平亂以後,王國勢力雖有所削弱,但仍然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王國問題的根本解決是在漢武帝時期)。
在思想上,他接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和思想上實行「大一統」。他在長安設立太學,用儒家經典來教育和培養貴族子弟。從此以後,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經濟上,漢武帝重視發展社會經濟,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治理了黃河;在軍事上,漢武帝認為漢朝國力已十分強盛,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已經過時,於是,率領軍民對匈奴展開了長期猛烈的戰爭。漢匈戰爭中,大規模的戰役有三次(前127年、前121年和前119年),其中公元前119年的最後一次具有決定意義。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兵幾十萬,分道深入蒙古大沙漠進擊匈奴,殲滅匈奴主力,取得了重大勝利,從而安定了北部邊郡;在民族關係方面,漢武帝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曾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今帕米爾是它的一部分)以東的天山南北地區,主鷺指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可以向西延伸到西亞地中海邊)。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開始了漢朝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絲綢、鐵器、鑿井技術傳人西域,西域的大宛馬、駱駝、葡萄、胡蘿蔔等傳人中土。西漢末年,印度的佛教亦通過西域傳人中國。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時候中西交通史上一次重大事件(正是由於漢武帝時代奠定了軍事行政基礎,所以,漢武帝以後,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進行軍事、政治管理,還保護商旅往來。這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加強了漢朝同西域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漢武帝還派人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四川西南、貴州、雲南等地,建立郡縣,加強了內地同西南的聯繫。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