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切?格瓦拉與他的《摩托日記》

切?格瓦拉與他的《摩托日記》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於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捕,繼而被殺。切·格瓦拉死後,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時代》雜誌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

《摩托日記》是一部上映於2004年的電影。

影片來自於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寫下的日記,那時,他還叫厄內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記的結尾寫道:「寫這本日記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死了。組織與打磨過這本日記的那個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遠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

圖/切·格瓦拉

如今我們可以買到不同版本的中文譯本《摩托日記》與《南美洲叢林日記》。

這部影片在2005年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曾與中國影片《十面埋伏》一起,代表亞洲與拉美的新興力量,參與最佳外語片獎的角逐。雖然最終只獲得了最佳歌曲獎,但有關「格瓦拉的故事」因此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來自巴西的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曾憑藉影片《中央車站》享譽國際影壇,是無可爭議的巴西電影界的領軍人物。他擅長處理平淡的題材,在《摩托日記》中,面對革命偶像切·格瓦拉,沃爾特·塞勒斯沒有選擇他轟轟烈烈的鬥爭經歷,而是選取了格瓦拉年輕時的一段旅行經歷,表現他在追尋理想的路上逐漸找到自己定位的心路歷程。

影片的主演蓋爾·加西亞·貝納爾因成功出演了片中的青年切·格瓦拉而一舉成名,成為當下頗具人氣的演員。在拍攝開始之前準備了近四個月,還特別練習了摩托車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飾演切·格瓦拉的好友艾伯特的阿根廷演藝多面手羅德里格·德拉·塞納還是格瓦拉的親戚。

圖/《摩托日記》電影劇照

電影講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發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觀,使得革命熱情開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長。格瓦拉當年23歲,意氣風發,躊躇滿懷,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

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於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長長一串旅途中。他們騎上摩托車,風馳電掣地出發了,卻不料摩托車很快就報了廢。但這卻一點沒有影響年輕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車來完成剩下的旅程。穿過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遺址,穿梭於各個國家各色人群中間,他們開始真切感受到社會的真相、生活的苦難。當深入到亞馬遜河流域的麻風病人區時,他們被所見所聞深深震撼。切格瓦拉開始思考宏大深奧的命題:人類、社會、經濟、文明,人類的苦難、快樂的定義……

圖/格瓦拉本人曾在書信中稱自己為「冷血的殺戮機器」

一位50年前去世的浪漫主義革命戰士,在今天,他的標誌性頭像仍被我們印在T恤上。Cosmo

圖/切·格瓦拉的標誌性頭像

圖片均轉自網路

歡迎關注MotoNot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