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別誤會,這與宗教信仰沒有任何關係,「佛系」只是個代稱,意為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

「佛系青年」一詞始於網文,該文刷爆朋友圈,很快引發出大量衍生詞——「佛系粉絲」「佛系員工」「佛系學生」「佛系玩家」「佛繫戀愛」……

面對「佛系」,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感受生命、感受自我的態度,但也有人批評這是頹廢、不求上進、消極。

是耶非耶,值得深入討論。

其實他們早就在過「佛系生活」

最早被稱為「佛系青年」的是1997年出生的王菲愛女竇靖童,她在網上播出了她的剃髮視頻。該視頻迅即登上熱搜,網友們紛紛調侃,其中一位網友撰寫了一篇「熱文」,正式提出「佛系青年」一詞(其實,作者也是從日本雜誌上抄來的)。

1992年出生的爽子和男朋友是京津異地戀。「我在北京他在天津。3年了,一周見一次,平時就用手機聯繫。」爽子說,平時兩人主要聊一些工作、讀書和兩地生活方面的事情,幾乎不會在公開場合提起他。

爽子說:「情緒激烈時,會說一些刻意激怒對方的話。但我們達成了一種共識,對方發怒,乾脆不接茬,睡一覺就好了。」

3年的異地戀讓爽子處變不驚,聽到「佛系青年」一詞後,她的反應是:「其實我們談的就是『佛繫戀愛』。」

在某公司任職的張栩也是「佛繫戀愛」一族。她與男友同單位,但不在一個部門。「平時我們各忙各的,各自有生活圈子,互不打擾。」張栩認為這樣的關係挺好,至少「不太累」。

尹先生是70後,他認為自己屬於「佛系養娃」,他說:「現在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學這個學那個,孩子辛苦,家長也累。其實真正能出人頭地的孩子並不多,何必讓他們的童年那麼苦呢?」

尹先生說:「現在很多家長太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恨不得帶著兩三歲的孩子出國旅遊,其實那麼小的孩子能懂什麼?」尹先生認為養孩子不能太急躁,「佛系養娃」更具合理性。

1991年出生的文文則推崇「佛系健身」。不久前,她在公司樓下辦了張健身卡,但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文文說:「沒想著一定要健成什麼樣,累的時候,跑步機上走一走,也算是來過健身房了。」

剛去健身房時,常有私教過來指導,見文文只是敷衍,他們也懶得再搭理她了。文文說:「健身後,體重沒怎麼減,但是心情輕鬆了很多。我覺得這樣沒有負擔的健身方式挺好的。」

累就該去追捧「佛系生活」嗎

為什麼「佛系生活」這麼吸引年輕人?專家表示,這與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有關,喊累已成常態。研究發現,我國勞動者年均工作2000至2200小時。而英國人年平均工作只有1677小時。

不僅普通勞動者感到辛苦,富裕人群也喊累。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發布的報告,超半數中國富裕階層抱怨在「工作壓力、家庭義務和長時間工作」夾擊下,感到身心俱疲。

有學者認為,優越的物質基礎也是「佛系生活」流行的一個因素。如今90後的孩子大部分家庭都會為其解決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問題,也正是這些問題被父母一手操辦了,所以不少人失去了努力奮鬥的目標。

調查顯示,多達42%的市民表示當下青年人「朝氣不足」,但認為完全沒有朝氣的人僅為9%。44%的父輩們認為年輕人有朝氣,這一比例卻高於年輕人的自我認同。

調查可見:老年人對當下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評價不太高。

作家郝曉輝表示,現代年輕人其實沒有過去年輕人累,但他們對累的反應更強烈。郝曉輝說:「首先,現在不少年輕人缺乏目標、缺乏產生目標的動力、缺乏興趣,所以無法享受到滿足感,便認為是生活帶給不了自己什麼,所以容易厭倦生活。其次,一些年輕人心理承受力差,不夠成熟,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能給他們帶來較大影響,容易被生活擊垮。」

很多年輕人在裝「佛系」

1993年出生的李格當年在校園中是「學霸」,什麼都想爭第一,與「佛系生活」完全絕緣。李格說:「我性格里充滿求勝欲,尤其在學業方面,會盡最大努力。」走入社會後,李格發現,身邊的人都說她變得越來越「佛系」,她說:「其實我還是我,仍然很較真,只是遇到小摩擦時,更多採取隨遇而安的心態而已。」

25歲的胡洋在單位從事行政工作,對於未來,她抱著「佛系」的心態,「工作上要努力,但不會給自己制定特別明確的目標」。胡洋認為事業發展需要考慮綜合因素,努力和機遇等都很重要,也不會因為看到別的同學朋友事業取得成就就會焦慮,「按照自己的步驟慢慢來,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成就的」。

胡洋覺得「佛系」並不新鮮,只不過是個現象而已。她說:「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佛系』的一面,特別是在現在生活壓力如此之大,競爭如此激烈,有時候就要告誡自己放慢腳步,否則會產生迷茫、焦慮甚至自我懷疑的情緒。」

「其實我不完全認同『佛系』的生活態度,覺得有點太消極。大家說我是『佛系青年』,我有時看上去似乎什麼都不太在乎,其實我暗地裡一直在使勁。」胡洋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曾認為,我國社會仍處在快速變化階段,青年人各方面壓力相對較大,「佛系青年」是一種調侃式的亞文化,對此不用過度擔心。

「佛系青年」是對關係的迴避

有人勸說,別在應該「狼性」的年紀妄談「佛系」。對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徐倩認為,「佛系」與年齡無關,年輕人看淡一切的心態自古就有,不然也不會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詩句。

徐倩認為,表面上看,「佛系」是在迴避壓力,實則是迴避親密和快樂,也就是在迴避關係。

「可以想像一下,當一群年輕人圍著火鍋海吃胡喝,醉酒當歌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旁邊像唐僧一樣念叨著養生,你做何感想?很掃興吧。」徐倩說。

徐倩認為,對一些人來說,快樂意味著墮落,就像沾染了毒品一樣。所以他們刻意遠離快樂,這體現出他們內心中的困境。

徐倩說:「有位朋友的哥哥對古玩特別有鑒賞力,可鑒定後卻總是迴避。在投資時,他知道買哪個會賺錢,但結果總是買了自己原本沒看上的東西。這樣的人很多,明知道怎樣會好,卻總是做與自己判斷相反的事,因為在內心深處,他懼怕快樂,躲避快樂。」

人為什麼產生躲避快樂的心理呢?徐倩認為,這與其童年經歷有關。很多人小時候和小夥伴兒開心地出去玩耍時,媽媽會橫加干涉,從而在孩子的內心中留下這樣的記憶:自己的快樂會讓媽媽不快樂,是錯誤和可恥的。

徐倩認為,出現了「佛系」心態,應注意在自我調適和追求夢想間找到平衡。調適好了心情,才可以輕裝上路,讓生活變得更輕鬆。

不宜過度追求「佛系生活」

田豐認為:「這一代人標籤太多了,『佛系青年』本身包含了比較多內容,不同的人從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只以『佛系青年』這樣的標籤來界定這一代人,可能有失偏頗。」

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看淡」「不爭」「無所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人定下目標就不懈追求,有人選擇與世無爭,各有各的樂趣,都很好」。

李銀河說:「我們的社會在快速發展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甚至一個人還沒出生時,就已處在競爭中。出生後,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再到職業生涯,無時無刻不在和人競爭。父母、師長、朋友,周圍的所有人,似乎都在告訴你,要做最好,要爭第一,要爭取獲得成功。然而這樣的生活,真的快樂嗎?一定要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做一個普通人不好嗎?」

李銀河認為,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佛系」流行是對過度鼓勵競爭、鼓勵成功的一種反叛。

「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是他的自我實現;一個家庭主婦,為家人做了一頓美味的晚餐,何嘗不是自我實現呢?自我實現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對自我的認識不同,自我實現的途徑也不一樣。其實人活著,不做最好也可以,不爭第一也可以,不參加競爭也是可以的。」李銀河說。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則提醒,「佛系」流行只是多元時代的一種現象,並非主流,這種「無所謂」的態度作為緊張生活的調劑自然可以,但不能喪失進取心,那種無欲無求、徹底想開的生活態度也不好,不應該鼓勵。

張頤武說:「人畢竟要生活在社會中,要與人交往,如果一遇困難就退縮,就很可能越退越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終被社會拋棄。」

偶爾洒脫一下也挺好

「其實這種心態不是什麼新鮮事,就是現在有了新的叫法而已。」白領陳小姐留意到,90後最近頻頻被自媒體貼標籤,她認為「佛系青年」只是個偽概念,「佛系」主要與個人性格有關,上升到社會群像就有點以偏概全了。

究竟該如何正確看待「佛系青年」這種社會現象?張頤武說:「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轉型中,人們對生活方式的理解變得更加多樣化,對價值的認識也更多元,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

張頤武說:「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氛圍,一直都要力爭上遊的,這當然是好事,也正是不懈進取、力爭上遊的精神,讓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讓我們的社會高速發展。但同時也不得不注意到,社會中的競爭性已經極強,上學、工作、生活,到處都存在競爭。人處在長期而激烈的競爭中,內心難免會積累各種焦慮、困擾。」

張頤武認為,之前流行的「低慾望生活」「喪文化」等,都是這種情況的自然反應,「佛系生活」強調不焦慮、不競爭,自在淡然,有助於緩解壓力。

「不必對『佛系生活』過度緊張,換個角度看,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尤其是90後的年輕人,可能大家生活條件有差別,但基本生活都能夠得到保障,衣食無缺,這樣的情況下,超脫一點兒,不對自己有太高的要求,也是正常現象。」張頤武認為,今天多數青年還是在努力進取、力爭上遊的,他們認同「佛系生活」,只是在緊張中調適自我。

事實是,「佛系青年」不等於放棄生活。「偶爾洒脫一下也不錯,或者即便不能洒脫,也可以欣賞那些洒脫的人。」張頤武說。

文/本報記者 張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家庭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家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