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佛系青年」的時候,你無需過分苛責
「佛系」這個火得有目共睹的熱詞,接替了「油膩」的位置,經過了90後最初的抵制到現在的欣然接受。大眾焦點也從80後轉移到了90後的身上。
GIF
佛系現如今的定義即「事來經心,事過無痕,不爭不搶,不求輸贏,萬事隨緣」,包括《人民日報》等不少言論對其持批判的態度,因為在他們看來,青年就應該是奮力拚搏,力爭上遊的,何以忍受時代未來的脊樑以無欲無求,不強求上進的名詞自居?以至於不少聲音哀嘆90後是垮掉的一代,正陷入低慾望化的深潭。
其實各種批判有些太過,從油膩中年到佛系青年的產生,有其時代條件,也有其規律。
對於80後,剛好處在一個節點上,不僅有房貸像大山一樣壓制著他們,還要承擔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其他壓力。為了生存,或僅僅只是自身心態和觀念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他們放棄了一些表面的文藝的東西,看清了一些年輕時看重的東西,即使走向油膩,也「在所不惜」。「如果不是現實所迫,誰願意放棄夢想」的另一種說法的演變成了「如果不是現實所迫,誰不願清閑光鮮地存在」。
而「佛系」一詞的走紅,折射的是許多年輕人的現實困境和精神壓力。本以為這一關過後就是康庄大道,哪知迎接著他們的是獨木橋,可能還真得打通真能達到九九八十一關。不斷衍生出的新的競爭條件,不斷湧現的新的社會機制,許多年輕人累了,也乏了。無休止的競爭,以及無極限的競爭對手和壓力成了他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弦繃緊了,總有松的那一刻。這是一個他們表達反抗的時機,一種對競爭無聲的戲謔性的反抗——我無法制止競爭,正如我不能阻止社會的運轉,但我能選擇自己對待競爭的態度,在一個不是至關重要的方面,用一種不會造成有實質性惡果的方式。於是,「佛系」應運而紅。
另外,無需對過分苛責90後還因「佛系青年」的產生只是順應了規律。社會在每隔一段時間後就會焦慮,只就要發掘出一個焦點,某個事物就會被放大。這一次,也只是從「油膩」跳躍到了「佛系」,你發現或者不發現看見或者看不見,它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擔憂或者不擔憂,它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佛系青年」其實是一種新的價值觀的產生,也順應了價值觀產生的規律,接下來總會有新的價值觀的接替。它不會永恆存在,因為有規律,在特定的時間憂慮某一現象也只是規律使然。
不可忽視的是,「佛系青年」在各種自媒體上霸屏,很大程度上是娛樂的產物。看過就好了,知道就好了,何必如此」認真」呢?所謂擔心年輕一代的「長輩」和官方教育團體不必認真,也許年輕人只是娛樂放鬆一下而已;身處90團體中的個體不必認真,你若真以為同齡人無欲無求了,以為大家追求的是一種皆大歡喜的共贏了,你就傻了。若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在最後你發覺因此而落後其他人很多時,又找誰問責呢?那些用沉重語氣哀嘆90後垮掉的人到時候可不背鍋。
這也就難怪有人感嘆「佛系」的席捲是「造詞黨」的第N次勝利,「佛繫戀愛」、「佛系考研」、「佛系員工」、「佛系遊戲」、」佛系室友」等詞也相繼誕生,且佛系之外還有儒系、道系、法系。這就表明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只是另一種娛樂文化的形式而已。過不了多久,也會有新的「辭彙」橫空出世。自媒體時代,最不缺的也是這些詞,難道要對每一個詞「口誅筆伐」?
「佛系」的自我表述,有青年人的訴求:他們過得也不容易,他們不想被社會所左右,他們想成為自己的主人,「佛系」青年希望著社會能改變點什麼,即使什麼也不會改變,那也要選擇自己尚可選擇的生活姿態。
那並不代表他們就無欲無求,並不代表他們表現出的就是低慾望化。一些做事行事方式不能代表完整的價值追求,一部分人的價值觀也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價值取向。他們還是會盡責扮演好自己的歷史角色,他們還是會成長至退出舞台中央,看著00後,05後成為話題的中心。現實中,90後終究還是樂觀而堅韌。
TAG:華大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