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羅丹的這組雕塑這麼出名?法國抗英的主題卻被英國人立在國會大廈
上一篇:正宗傳統英式早餐啥樣?帶你去英國電影《夾心蛋糕》里的那家老店吃一次
倫敦國會大廈南側有個狹長的大草坪,因為正對著國會大廈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而被稱為維多利亞塔花園。花園南端是個小遊樂場叫「Horseferry Playground」(馬渡口遊樂場),大概是因為我們走過來的這條路叫「Horseferry Road」的緣故,但其實這一帶以前確實有很多碼頭,很可能靠近這個位置的就是一個專門運送馬匹的渡口。遊樂場里也非常應景地安放了一對兒木馬。
清早的花園裡還沒什麼人,也許是陰雨的緣故,河邊的長椅只有金黃的落葉寂寞地躺在上面。
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南北兩側顏色鮮明的兩座橋。南側的叫蘭貝斯橋,因對岸的蘭貝斯區而得名,橋身漆成紅色,正好與國會大廈南部上議院坐席的顏色相同。
北側的叫威斯敏斯特橋,就用本岸的威斯敏斯特之名,橋身漆成綠色,與國會大廈北部下議院坐席的顏色一致。
草坪正中有個巴克斯頓紀念噴泉,是為紀念1834年英國廢奴運動成功而建。國會議員Charles Buxton(1823-1871)出資並親自參與了設計,他父親國會議員Thomas Fowell Buxton(1786-1845)在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運動中曾有過突出貢獻。
靠近花園北頭有一組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製作的群像《加萊義民》。它反映的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個重要事件:1347年英軍進攻法國,圍困法國的港口城市加萊。在堅持了數月之後,加萊被迫宣布投降。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1312-1377)存心羞辱一下法國人,要求加萊選出六名最有聲望的市民頭套繩索帶著城門鑰匙前來乞降,由這六人代表全城市民受死。頓時,加萊陷入一片悲痛之中,這幾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痛苦抉擇。聖皮埃爾(Eustache de Saint Pierre),當時加萊最富有的人之一,率先站了出來,接著又有五人陸續挺身而出。儘管英王身邊的許多朝臣被六位加萊代表的義舉所感動,紛紛向愛德華三世求情,但英王不為所動,堅持要處死這六個人。最後還是身懷六甲的王后菲利帕(Philippa of Hainault,1314-1369)提出處死六人恐對腹中胎兒帶來不祥,才說動英王放回了六位義民,菲利帕也因此善舉而為英法兩國人民愛戴。
這組雕像是羅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按照法國的法律最多只能複製12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繼1895年加萊鑄造的首件之後的第四件,其餘的散布在丹麥、比利時、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最後一件於1995年安放在韓國。實際上還有很多個體雕像被複制,我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就看到過彼此獨立散開成一圈的《加萊義民》。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羅丹採用了現實主義手法,將六位義民的悲痛、絕望卻充滿堅毅的神情刻畫得栩栩如生。關於這點最初還存在很大爭議,一些加萊市民看到羅丹塑造的他們城市的英雄時並不滿意,認為缺少古典英雄主義的那種偉大氣概,但羅丹卻說,我並不想塑造一群金字塔尖上的神話人物,我要表現的不是榮耀,而是疼痛、憤懣和宿命。
是的,當我看到這組雕像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對死亡的恐懼,那就是戰爭的結果。我們不必誇大英雄的行為舉止,英雄取決於一個人在關乎命運的重大關口所做出的選擇,而不在於他是否昂著頭做出的決定。你看這六個人,他們有的低頭沉思、有的抱頭絕望、有的指天責問、有的攤手無奈、有的蒙住眼睛不願面對,有的攥著鑰匙卻心有不甘。他們雖然沒有昂首挺胸,但他們的確是這座城市的英雄,因為他們選擇自我犧牲,去救贖整座城市,讓人想起耶穌基督。
據說羅丹曾要求加萊市政府將這組雕像擺在讓人可以平視的高度,使觀眾感受他們曾是我們中的一員。可惜我們眼前的這尊還是放到了高高的基座上,英雄就要被仰視,這似乎已成為一種思維定勢。而我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看到的就不是這樣,那些與真人等大的雕像就立在地面上,你甚至可以走到他們中間。我想那其實才是羅丹的本意。
天太陰了,又講了這麼沉重的故事,對不起大家,從網上找來一張晴天的花園照片,希望能重新收穫一個好心情。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