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封建王朝的「七十年周期」迷思

封建王朝的「七十年周期」迷思

從本篇開始子辰將從封建王朝興衰、企業經營、家族榮辱三個角度探討如何長青,從個人家族浮沉到封建王朝的失敗經驗進行歸納深思。當然,本篇僅限於封建王朝的周期規律的一些思考,當前所處形勢乃是千年未有之變局,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國際國內環境因素已經完全徹底不一樣,絕不是封建王朝規律能夠預示的,必將呈現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改革道路規律,為人類發展貢獻出寶貴的經驗。因此,不適用本文的周期探討,所言不妥望多多交流探討。

公元前221年,一代雄主嬴政統一華夏,建立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至此之後,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王朝歷史(一說是「商鞅變法」開始)。秦始皇想讓自己家的江山萬世流傳,自己稱作始皇帝,後世稱作二世、三世、四世,直到萬世。可是,卻被歷史狠狠地打臉,傳至二世胡亥亡國,勉強算作三世(子嬰)。而在後世不斷更替的封建王朝中,開國之君都或多或少有著秦始皇一樣的願望,想讓自己的「家天下」永世流芳,萬古長青。可是,翻遍中國封建王朝史,幾乎沒有一個朝代國運有超過400年的,大一統王朝幾乎都是240-300年之間。不但如此,還發現有很多短命王朝。這中間有什麼規律嗎?

王朝長青規律:但凡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享國240-300年之間),從建國後開始會經歷「七十年之癢」,在建國後70年見會面臨一系列深刻的統治危機,如果能挺過去,將會迎來一個朝代的鼎盛,並由「雄主聖君」開創引領,最終享國300年左右,如果不能,將會迅速土崩瓦解,被改朝換代。

那現在就來回顧一下歷史:秦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十足的短命王朝,沒扛過七十年卦掉;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其中到公元前156漢武大帝繼位,西漢已經建立58年, 「白登城之圍」漢高祖差點被俘,西漢王朝經歷了「呂氏亂政」等一系列事件。漢武大帝的出現,一改頹勢,迎難而上,遠擊匈奴,贏得了半年和平環境,後有昭宣之治;西晉(公元266-公元316),也就60年玩完,純粹是死於內耗,「八王之亂」把西晉元氣消耗乾淨(罪為禍首就是當前熱播劇《軍師聯盟》里柏夫人的孩子司馬倫)沒逃過「七十年之癢」;大隋王朝(公元581-618),也就37年國運,隋煬帝二世亡國;唐朝(公元618到公元907),享國289年,在建國72年之後公元690年武則天篡位,大唐差點亡國,但武周的政治統治實質是改革改進了,經濟繼續發展,並沒有動搖李唐王朝的社會根基。

北宋(公元960-1127),在前期宋太祖、宋太宗主動進攻遼國沒取得實質性進展之時,到了宋真宗於公元1005年左右(建國45年左右)簽訂「澶淵之盟」(非常屈辱的開始),宋王朝開始對外陷入一系列被動,以「歲幣換和平」政治外交歲月開始;元(1271-1368),享國98年,元末建國80年時候1351年就已經爆發了「紅巾軍」農民起義,元蒙王朝從建立就實行高壓的歧視性民族壓迫政策,短命在所難免;明朝(公元1368-1644),於建國81年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幸有于謙等主戰派挺身而出,躲過一劫,早期還經歷了「靖難之役」;清朝(1644-1911),在康熙47年1708年前後(建國64年),社會矛盾已經非常激烈,國庫空虛,吏治腐敗,西北邊疆動亂。在隨後歲月,雍正力王狂瀾,延續大清國運。

王朝梳理完畢了,現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七十年之癢」這種現象?有哪些特徵呢?歸納了幾點:

第一,從政治博弈內部看,王朝首創集團內部的鬥爭博弈,決定了王朝初創時期的穩定存亡,在刀光劍影的殺戮中大部分都能挺過來。

外戚及子孫內部的爭鬥在所難免。比如,是實行藩王分封還是僅僅封王?漢朝和明朝都因為這個問題出現大亂,中央政權一成一敗。清朝在這點是最成功的,除鐵帽子王之外,爵位世襲都實行邊際遞減(親王、郡王、貝勒)。大漢和大唐,都有後宮女主外戚干政,武則天直接取而代之。這些王朝還是比較安定的,有鬥爭,但沒有把國運折騰完。有些就在所難免了,直接把王朝給折騰一命嗚呼,比如前面講的西晉「八王之亂」,大秦二世(矯詔殺扶蘇,滅贏氏宗親)。

第二,從政治博弈外部來看,王朝首創利益集團與新興社會勢力集團的博弈,決定著王朝社會歷史的最終走向,是欣欣向榮還是暮氣橫陳。

每個王朝建立總有依賴的勢力集團,一旦得天下之後,如何從權貴方面給予回報,這深刻考驗著開國及其後世之君的政治智慧。每個王朝建國後都難免會有「分蛋糕」的你爭我奪,是「兔死狗烹殺功臣」還是「杯酒釋兵權」。正所謂,與天子交朋友,「共患難易共享福難」。李世民比較高明,依靠「科舉制」,完善改革「科舉制」,選拔新興人才,扶持新興勢力崛起,對曾經依靠的「隴右集團」也是儘力保全;而朱元璋則對當年的淮西集團,大開殺戒,基本被剷除乾淨。而到了大清王朝,吸取了之前元蒙統治教訓,滿漢一體,雍正時期不惜得罪八旗子弟,實行「新政」。

第三,從經濟基礎來看,這也是最本質的,「土地所有權」的集中程度決定著王朝的興衰,決定著「七十年之癢」的悲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廣大的老百姓是不會去關心誰當皇帝,但是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能不能吃飽飯。而封建王朝的走向背後基本都是「土地分封」到「土地兼并」,「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各種起義就拉開序幕。其中,地主階級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依靠土地所有權,強征強加各種「苛捐雜稅」,最終民不聊生。

所以,但凡是統治比較穩定,甚至「盛世」時候,一般都是土地問題比較緩和的時候,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并。

中國的封建王朝周期律,如果從經濟學角度思考,關鍵就在「重農抑商」,商業始終沒有得到持續發(除了兩宋與明前期資本主義萌芽),是王朝周期律的根本經濟原因。因為,農業講究的是平均主義,不容易形成穩定的最廣大的中產階層,因為會受到地主階級隨時的壓榨。而商業的不斷繁榮,契約精神會慢慢形成,中產階級會興起,會逐步減弱封建統治力量,王朝或許能更久一點兒。中國本來到了明朝有這種趨勢,滿清一入關,軍機處一設立,封建統治達到了最高峰。

第四,從文化意識形態來看,大一統的文化思想的正統地位與開放包容的文化意識發展,始終是不可調和文化層面的矛盾,決定著王朝統治決策的出發點。

中國封建王朝的思想基礎就是儒學,之後演變成儒教,雖然有佛學和道學,但至始至終被統治階層用來統治的工具始終是儒學。「三綱五常」等等,十分有利於穩定的封建統治。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儒學必定興盛,但卻不一定文化繁榮。因為,文化繁榮,思想多元的背後會往往有批判的聲音,會有質疑的聲音,當然也免不了好事者造謠誹謗統治者。例如,大清王朝的「文字獄」,整個清朝文人十分驚恐。而大唐王朝,因為李世民的包容大度,唐詩異常絢爛,文人非常自由,文化多元,各國來朝。

雖然是文化思想層面的事,可是對待文化發展的態度深刻折射出王朝統治者的自信。這會深刻影響著對被統治階級人民的態度,是視為百姓統治基礎,還是視為敵人,會影響著一系列的對內對外政策,一旦失誤偏鋒,立馬土崩瓦解,人心盡失。比如,大清末年的「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執政出發點,註定喪權辱國。

第五,對外交往(包括對外戰爭)來看,「攻守」之勢,開放與自閉的格局深刻反映著王朝興衰,也決定著王朝興衰。

軍事上看。西漢王朝建國初期隱忍和親,漢武帝遠擊匈奴;大隋王朝隋煬帝「三攻高句麗」帶來亡國,北宋由「澶淵之盟」之後由攻變守。這些等等歷史事件,說明一個道理: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如果王朝沒有一個穩定安寧的和平周邊環境,王朝難以久遠。

對外交往看。一定不能好大喜功,天朝上國的中心思想也許帶來的是一時萬國來朝,但是,卻會忽視周邊及世界的深刻變化,導致國內發展不積極進取,不注意國內矛盾的變化。大清王朝就是在乾隆皇帝的「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逐步落後世界。

最後,總結一句:在家天下世襲制的封建王朝統治下,王朝國運不可能萬世長青,這是由其內部地主階級與農民積極不可調和的固有矛盾決定,尤其是經濟層面「土地」矛盾,這一矛盾尖銳爆發的時間進度決定了本文思考的「七十年周期」。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