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口味並不好,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愛喝?
讓任何一個小孩喝酒,他肯定說不好喝,酒就要麼苦,要麼酸,要麼強烈刺激,都不是人類舒服的感受,人類對酒的反應也是自我保護的天性,但是為什麼酒會形成文化,喝酒會成為必不可少的應酬呢?究竟是酒本身好喝,酒精的作用,還是文化和歷史的因素多一些呢?
初看這個問題,實在是感覺難以從某個角度切入去回答,把各位的回答瀏覽一遍後,又查閱了相關的一些資料,竊以為可以先從酒本身講起
酒的生化及生理
酒精的學名為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為46
糖轉化成乙醇的化學反應式:C6H12O6 2CH3CH2OH + 2CO2
白酒含揮發性香味物質酸、酯、醛、醇等多種類型,含量低,種類多,配比非常重要
其中我們著重來看一下四種成分的性狀及作用:
醇類:除乙醇佔30-60%外,包括微量的其它高級醇,如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異丁醇、正戊醇、異戊醇等,與脂肪酸反應可生成芳香性酯類,賦予酒特有的芳香
酯類:主要香味成分,以己酸乙酯為代表,成為酒質量高低的一個標誌。在窖池中,酯化反應主要由麴黴等產生的酯化酶所催化
酸類:主要呈味物質,由發酵過程中的相關微生物生成,如來自於乳酸菌群的乳酸、來源於己酸菌的己酸和丁酸等
醛類:含量極微,形成大麴酒特殊的香味,如乙醛和乙縮醛分別具有刺鼻的辣味和水味,乙二醯可增香和使留香效果增強
這樣單單從生化角度來看,似乎也如以上loveisbug所言,酒能夠與某種成熟的食物性狀相提並論,從而誘發人對酒的一種慾望,並且酒精健康飲用量為29g,即52度白酒一兩左右,折算能量180kcal,相當於進食一碗米飯,是一種生理能源
酒的生理代謝方式
酒進入腸胃後,首先進入血管。飲酒後幾分鐘,迅速擴散到全身:
肝臟心臟肺心臟主動脈靜脈大腦和高級神經中樞
,其中酒精對大腦和神經中樞的影響最大
我們注意到,在酒精濃度為0.02%的時候,
的確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愉悅感,在某種程度上釋放了壓力,使精神緊張得到緩解
酒文化在中國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完酒本身的性狀和生理作用,當我們將目光轉到中國人的飲酒文化時,會發現中國人雖然熱愛酒,但是很少從其本身分析,品鑒它,更在意的似乎是使用它過後產生的美妙作用
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有雲,「酒為歡伯,除憂來樂」。人們更多地把酒當成一種工具,一種連接靈感,愉悅,興奮的媒介,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而文化憑藉本身所擁有的浸潤性在漫長的歲月中已經根植在國人腦中,我想,這才是隱藏在國人喜酒背後真正的原因吧~
小孩子的味蕾與成年人是有生理區別的,好吃與否,小孩子的意見僅是小孩子口味罷了。
成人吃過的東西要比小孩子多得多,分辨能力也更強,好吃與否,怎麼會需要去參考孩子的意見呢?就好像,成年人選美比賽,是不會去找小孩子做評委的,小孩子更加無法欣賞蒙娜麗莎。
童言僅是勝在無忌,但也不是只有小孩才會說真話的。
小孩子一般喜歡吃甜味,喜歡簡單。認為甜就是好,越甜越好,不懂節制,不懂層次。
很多厭惡苦瓜的小孩子,長大後,反倒喜歡上了苦瓜,比方說,我。
苦,但是回甘,有變化。一是味蕾有生理變化,二是欣賞事物的品味有變化。
所謂的酸、苦、刺激也是分很多種的。有令人厭惡的,也有令人愉悅的;何況還有微醺帶來的飄然。可能,你只是碰巧喝到了那些酸苦刺激的酒吧,還有其他很多好酒的。
進而再喝白葡萄酒,一種一種葡萄慢慢喝,瓊瑤漿Gewurztraminar 雷司令 Reisling,慢慢喝到 霞多麗 Chardonnay, 長相思 Sauvignon Blanc。
再轉紅的,赤霞珠 Cabernet Sauvignon,桑嬌維塞 Sangiovese,黑皮諾 Pinot Noir等。
滋味都是慢慢變化的,追求香甜會慢慢變成層次結構,微妙變化了。
若是你能欣賞紅酒,那麼就差不多可以從國外回來,去試試國酒。
不,我說的不是茅台,白酒太刺激了,怎麼會有人喜歡喝呢?我是說黃酒,比方說花雕。
吃大閘蟹的時候,來幾口溫順的太雕。
東洋的酒也是極妙。大吟釀,梅酒等都可以去試試。都是不烈,順口,容易喝得微醺的。
喜歡上了微醺,那麼我們就可以再來談談烈酒的妙處,國酒茅台,洋酒單麥等等等等。
(咦?我是不是把啤酒給漏了?)
人們接受事物需要循序漸進,從簡單入手,慢慢的,才可以欣賞繁複深沉的。
大多數人都喜愛的東西,自然有其妙處。而要了解其中之妙,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親身去體驗,一點一點慢慢來。
PS:需要強調的是,簡單與好壞是兩回事。口味簡單討喜,並不代表就是差。就好像我最開始舉的冰酒,其實是很好,很複雜的,只是它甜味突出,小孩子容易接受,我才放在前面。
TAG:杯酒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