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社會行為中的眼睛效應
京師心理
大學堂
﹀
﹀
﹀
人嘛,一種「虛偽」的動物,「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比如,外表光鮮亮麗,背後邋裡邋遢。說到底,人們都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總是希望自己積極的行為或特徵被人看到,從而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生活中不難發現,他人在場時或者被人觀察時,即使這個「他人」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人們的行為也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他人在場時行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研究發現,這個「他人」還可以是傳來的聲音、朋友的照片、與人臉相似的黑點,甚至含有一雙眼睛的圖片。即使沒有真實的第三方在場,僅僅呈現眼睛圖片,人們的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效應被研究者稱為眼睛效應。
眼睛效應的功效說出來
你可能不信,一雙假眼竟然...
看我多麼友愛
眼睛效應與合作行為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合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手段,也是當今教育和社會倡導的社會行為規範。他人在場時,人們會表現出更多的合作行為,比如,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從而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通常用博弈任務來考察人們的合作行為。當研究者將「他人」換成荷魯斯之眼(Horus eyes)圖片後,參加實驗的人們將錢分給對方的可能性更高,分給對方的數量也更多。總之,就是在呈現眼睛圖片的情境下,人們更傾向於採取合作策略。
看我多麼和諧
眼睛效應與社會公德行為
人是群居動物,「抱團」之後形成群體,而群體自有它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人們為了獲得社會讚許,會儘可能地遵循社會公德,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尤其是在能被人看到的情境下。比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生態環境等。研究者又出來搞事情,設置不同的情境,比如,誠信箱(類似無人售賣店,購買商品,無人監管,自覺付款)、自願清理垃圾、垃圾分類、亂扔垃圾(為什麼跟垃圾過不去),並且在相應場景中增加眼睛圖片,結果發現,呈現眼睛圖片能使人們表現出更多的社會公德行為。
看我多麼善良
眼睛效應與助人行為
在生活中,許多人願意犧牲自我利益,做出有益於他人的行為,例如志願服務、愛心捐款等。助人行為是親社會行為中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被社會認可並受到鼓勵的行為規範。他人在場時可以提高親社會行為,同樣,提供眼睛線索時,也可以增加無償提供志願服務的可能性。另外,在慈善捐助活動中,研究者把眼睛圖片貼在捐款箱上,結果發現,人們向慈善機構捐款金額提高了48%。
眼睛效應的心理機制
眼睛是假的,但還是「騙」得過大腦
決策中的非理性偏差
人們在僅僅呈現眼睛圖片時和在真正被他人觀察時表現出一致的行為。首先,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人們對外界環境不同信息的敏感性存在差異,表現之一是更偏好加工面孔信息,尤其是面孔中的眼睛。
換句話說,眼睛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監督線索,能夠提供被觀察、被監督的信息。當人們看到眼睛圖片,大腦會無意識地激活以往被觀察的經驗,表現出與真正被觀察相似的行為。其次,從決策的視角來看,根據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人們會分析與決策相關的所有信息並進行理性判斷,然而,大多數情況下並非如此,而是以有限而具體的內隱信息作為參考依據。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明知道眼睛是假的,但還是會受其影響,產生一些荒謬的想法或認知偏見。
請開始你的表演
眼睛圖片與親社會行為
人們在在僅僅呈現眼睛圖片時表現出更強的親社會行為。首先,從規則心理(norm psychology)的視角來說,人類通過基因-文化協同進化,形成學習和遵守社會規則的心理機制,既要符合所處環境中的行為規則,又要對違背規則的人予以懲罰。當呈現眼睛圖片時,人們感知到被觀察的線索,由於害怕受到懲罰,比如,被群體成員排斥,因而做出較少的違規行為。其次,基於名譽機制(reputation mechanism),人們常常關注自己行為所獲得的名譽,並且認為,這種名譽可以帶來即時或潛在的獎賞,比如,他人的回報等等。同時,表現出符合社會讚許的行為能提高名譽,加強群體認同和自我認同。因此,即使呈現微弱的監督線索——眼睛圖片,也能促使人們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眼睛效應的局限性
假的就是假的,真不了
局限性
首先,眼睛效應具有時效性。人們持續性暴露在被「假眼」觀察的情境中,大腦會意識到這種假象併產生適應性,從而調整自身行為,使得效應減弱,甚至消失。
其次,以上的許多研究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即使在社會情境中也相應地控制了其他條件,當周圍人數越多,眼睛效應就越弱。也就是說,相比於真人引發的被觀察線索,眼睛圖片的線索則顯得微不足道。
再次,匿名性會影響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比如,網民亂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匿名性,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同樣,匿名性也大大削弱眼睛圖片的作用。
最後,公眾自我意識也是影響眼睛效應的重要因素。公眾自我意識較強的個體通常對他人評價很敏感,也很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更容易出現眼睛效應。
總而言之,眼睛一種獨特的社會監督線索,促使人們的行為更加符合社會規範,能夠廣泛地應用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是效力短暫且微弱。與其依靠舉頭三尺的「眼睛」,不如想想內心的道德法則。
學堂君
眼睛為什麼是心靈的窗戶呢?你在想什麼眼睛就會不自覺的看過去啊~當你過於專註內心,就把眼睛的「靈魂」縮進了心裡,走神被發現也理所應當。
我們的舉動展現在其他眼睛面前,不就彷彿展現在別人的心靈面前?就算是假的眼睛,那裡也有我們投射給它的評價標準。所以其實標準是自己心裡的,當不能面對別人的眼睛時,先和自己談談吧。
參考文獻:
[1]張雪姣, &劉聰慧.(2017).親社會行為中的「眼睛效應」.心理科學進展, 25(3), 475-485.
[2]Haley, K. J., & Fessler, D. M. T. (2005).Nobody"s watching? subtle cues affect generosity in an anonymous economic game.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 26(3),245-256.
[3]Bateson, M., Callow, L., Holmes, J. R., Roche, M.L. R., & Nettle, D. (2013). Do images of 『watching eyes』 induce behaviourthat is more pro-social or more normative? A field experiment on littering.PloS one, 8(12), e82055.
作者 | 太一
編輯| J16
TAG:京師心理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