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GIF
I"ll Be There
I"ll be there
梁曉雪
00:00/00:00
封面圖:lost7_
富豪的寓言
一位富豪,死後上了天界,天使問他,你可以選擇一個房間,並且可以在那裡生活一千年,那麼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房間?
富豪大喜,說:請給我一個最奢華的房間,能看到世界上最瑰麗的風景,我還要最好的食物。
天使滿足了他的要求。一千年後,天使來見他,他嚎啕大哭說,我以為這是天堂,可沒想到像地獄一樣可怕。
天使說:誰說這是天堂,這就是地獄啊。
這個寓言,可能有人會說聽不懂。
聽不懂可能意味著,你也覺得這樣的生活蠻不錯。
這不就是天堂的樣子嗎?至少是其中的一種吧。
但這是最可怕的地獄之一,因為富豪要的這個房間,只有他一個人。
有一些電影里對那些窮凶極惡的罪犯有這樣的描繪,他們最恐懼的是關禁閉。
有些最頑劣的罪犯,甚至酷刑都會讓他們開心興奮。
但如果綁住他們手腳,扔到一個完全黑暗的小黑屋裡幾天,就成為他們最恐懼的事。
等把他們從小黑屋裡拉出來時,他們都癱軟如泥。
在完全黑暗、不能動彈的房間里,人的內在心靈會陷入徹底的幻想狀態。
沒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動,特別是沒有人,於是你內心的一切都找不到可以投射、嫁禍和歸罪的對象;
然後黑暗本身會成為一個空無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
那些窮凶極惡的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最惡劣的人性。
於是在小黑屋中會有各種可怕的幻想,甚至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關於妖魔鬼怪的各種幻覺。
GIF
而又因為他們自己的身體不能動彈,所以面對各種可怕幻覺時,是全然無助的,所以這是最可怕的懲罰。
至於那個富豪能看見全世界最瑰麗的風景、吃最好的食物、有最舒服的設備的房間,只是一個放大到一千年的小黑屋而已。
最終會演化出各種可怕的感受和想像來。
當然,我覺得如果待在小黑屋或這個完美房間里的,是一個非凡的靈魂,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般來說,對於每個人而言,都需要關係,因為在關係中,才能展開、認識並淬鍊自己的心。
那些能安住在小黑屋或完美房間的非凡靈魂,必然是已經在關係中得到過充分的淬鍊。
殘酷的實驗
對於一個嬰兒而言,更是如此,沒有關係的互動,他們會死掉。
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
GIF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個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關在一起。
讓負責養育的護工,只給予物質滿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動,比如撫摸等,結果這些嬰兒無一例外都死掉了。
1959年,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用恆河猴做了類似的殘酷實驗。
他讓新生的恆河猴一出生就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替代母親」一起。
這兩個「替代母親」都是用鐵絲架做的,一個是「鐵絲媽媽」,小猴子可以在這兒喝到奶;
一個是「布偶媽媽」,就是在鐵絲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頭型也弄成了恆河猴的樣子。
實驗結果發現,小猴子寧願挨餓,也要和「布偶媽媽」待在一起。
心理學家哈洛認為,這證明對於哺乳動物而言,身體碰觸,是比奶水養育還要重要的事物。
然而,這只是這個實驗的開始,後來哈洛還發展了一系列殘酷的實驗。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對於靈長類動物而言,愛的存在有觸摸、運動和玩耍三個變數。
他的實驗如此殘酷變態,以至於有人認為,這位心理學家哈洛內心也是變態的。
(因為篇幅有限,我們不更多介紹他的研究,如果你感興趣,推薦一本書《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他的研究。)
哈洛殘酷實驗中的猴子,雖然大多數都存活了下來,但都像是得了精神病。
而腓特烈二世研究中的人類嬰孩,無一例外都死掉了。
GIF
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如果缺乏情感的回應,靈長類動物會有精神問題;
而如果沒有情感回應,至少人類嬰兒的靈魂,或者不能形成,或者寧願死亡。
有一種奇怪的疾病,叫嬰兒猝死症,它常常發生在嬰兒睡眠的過程中,醫學方面對這種病的病因有很多解釋。
但我個人猜想,可能是嬰兒在缺乏回應的養育環境下,選擇了死亡。
我的這個猜想可能不一定準確,不過我是因為一位來訪者的故事而想到的。
這位來訪者的臉上,似乎刻著「素、寡、淡」這樣的幾個字,見到她時,我常常會聯想到行屍走肉。
這個聯想很不好,但我總是控制不住,有一次我就和她談了我的這個聯想。
結果她告訴說,她兩歲時有一次昏睡了兩天兩夜,父母怎麼都弄不醒她,後來是她自己醒了過來。
這件事還時常被她母親拿來當玩笑說。
深入談到這件事時,她說那很可能是因為,在那個寂靜沒有回應的家裡,她當時不想活了。
她的家庭有六七個孩子,但家裡常常是鴉雀無聲,安靜得就像墳墓,而她的家人,自然就像是一具具殭屍。
在這樣的無回應環境之下,她有很多次想要死去。
回應,就是光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西班牙則有詩歌說: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
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於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所以,不管是被關小黑屋的罪犯也罷,還是住在完美房間里的富豪也罷,都是處於絕境中。
觀察你自己和身邊人,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
你會看到,那些擁有豐盛飽滿的人際關係的人,他們容易呈現鮮活的生命力,有熱情,有感染力;
而人際關係匱乏乾癟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匱乏乾癟的,哪怕他們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這麼矛盾,如果一個人處於損耗性關係中,創造力會受損;
但如果缺乏人際關係的滋養,哪怕這個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創造力在閃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3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所以大家務必要重視回應這件事,回應,就是光。
GIF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復歸於嬰兒」,因為嬰兒的世界,只有「一」。
而道家乃至各種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會提到「合一」這個詞。
精神分析學也的確認為,嬰兒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為一。
這是心靈的原初狀態。
只不過這種原初狀態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
嬰兒需要在和母親等撫養者的互動中,逐漸發展出一個清晰的、堅韌的、複雜的心靈。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切記心理學家哈洛殘酷的恆河猴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情感互動勝於飲食照料。
如果我們只關注後者,而疏於前者,那父母就和那個鐵絲架子沒什麼兩樣。
這個結論可以不斷延伸,任何關係都是如此:
如果只有物質滿足,而缺乏情感互動,那這個關係的質量就沒有什麼好稱道的。
GIF
註:這是我在得到的專欄「武志紅的心理學課」中的一篇文章,經過了得到公司的許可,也做了一些修改,拿來與大家分享。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