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人吳映釗:「要做就做與眾不同的」
12月27日,由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潮州市吳映釗陶瓷藝術研究院協辦的「嶺南陶瓷藝術品鑒月」之「人間瓷話——吳映釗與他的瓷塑人生」楓溪瓷塑精品展在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是楓溪瓷燒制技藝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吳映釗首次舉辦的個人作品展,展出他歷年精心創作的近百件(組)陶塑和瓷塑作品。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月7日。
開幕式當天還同場舉辦了「瓷話人間——陶瓷藝術與當代生活」主題沙龍活動。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韋振中,廣東陶瓷協會名譽會長陳衡,南方藝術創作院院長、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黃戰生,廣州平面設計師聯盟秘書長何亞龍等多位專家齊聚一堂,就陶瓷藝術如何走進年輕人的當代生活建言獻策。
吳映釗透露,下一步將與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展開合作,推出系列文創陶瓷產品。主辦方介紹,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今後將繼續以主題月、主題周的形式,舉辦更多展覽活動,讓公眾充分感受嶺南傳統工藝背後的「匠心之美」,也為傳承人開拓更多合作與發展的空間。
以詩詞意境煥發陶泥生命力
風格
潮州是粵東地區的文化古城。距潮州古城僅數里的楓溪,是當地的制瓷中心。楓溪瓷歷史積澱深厚,藝人借鑒吸收潮州泥塑、花燈、木雕、刺繡等民間工藝手法,作品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創作出大量反映民眾日常生活的陶瓷藝術精品。2008年,楓溪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生於楓溪陶瓷藝術世家的吳映釗,父親吳德立是著名陶瓷藝人,開創變形動物瓷塑之先河。吳映釗子承父業,從藝40餘年。他大膽創新,刪繁就簡,以神傳形,通過簡約凝練的人物造型,明快流暢的線條變化,勾勒出曲直交錯、張弛有力的空間感。
楓溪瓷傳承人吳映釗
吳映釗自稱「玩泥人」。「要做就做與眾不同的」,是他分享創作時常說的一句話。他將陶藝與傳統文化的詩性氣質融為一體。他認為,陶瓷創作應該像寫唐詩宋詞一樣,雖然寥寥幾句,意境卻變化萬千:「我努力把生命灌進冰冷的泥土裡,用火燒制出有靈魂的、會說話的作品,這是我的藝術個性。」
現場展出的人物瓷塑《春》,是吳映釗的代表作之一。《春》沿用了楓溪藝術瓷常見的仕女題材。仕女全身覆蓋著一件沾滿白雪花的粉紅色長雪衣,僅露出俊俏的鴨蛋臉,微微含笑,表現出古代女子嫻雅的風韻美,給人以靜中見動、動中求韻的回味。
《春》
柳宗元的《江雪》曾讓世人對漁翁形象留下無數遐想。吳映釗將陶與瓷兩種技法相融合:以陶藝技法塑造漁翁的身體,又以白色的瓷釉點綴其間,表現漁翁的鬚眉與身上的積雪。他的《漁翁之喜歸》《辛》《姜太翁》等作品中,漁翁神情無一雷同:或喜悅,或滄桑,或悠然……可謂人生百態的縮影。
《相聲》
吳映釗創作的變形動物,同樣生動傳神,頗具現代感。作品的「萌屬性」博得不少年輕觀眾的青睞。以貓為原型的瓷塑《頑皮》雖然沒有細部刻畫,只採用富有力量和動感的簡練造型,表現出輕鬆活潑的情調。
《頑皮》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韋振中表示,吳映釗的作品讓人看到工藝美術少有的「力量感」。「設計師有一句格言:一切創意都是來自衝突。吳映釗作品非常具有衝突性,改變了我們年輕人對傳統工藝的觀感。」廣州平面設計師聯盟秘書長何亞龍分享道。
傳統工藝應滿足個性化審美
觀念
除裝飾性的藝術陶瓷外,展覽現場還展出吳映釗近年開發的「雕塑」紫砂壺。他將藝術陶瓷與生活日用品相結合,為「非遺+文創」探索新路。所謂「上陣不離父子兵」,不少作品由吳映釗與「90後」兒子吳海博共同研發而成。
《十二生肖全家福》
雖然年紀輕輕,大學就讀於藝術設計專業的吳海博,近年卻在潮州工藝界嶄露頭角。他創作的手拉壺《王者》《唐風》,獲得2014年中國(深圳)文化博覽會金獎和廣東省工藝美術金獎。
《王者》
沙龍活動上,被問及與兒子的合作是否會有「代溝」時,吳映釗笑著坦言,他對「代溝」已經司空見慣:「但有代溝其實是好事。沒有代溝,就沒有火花,就沒有工藝的進步。有了代溝,才會觸發我們對傳統工藝新的思考。」
無論傳統工藝還是當代設計,都離不開「溝通」二字。「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環境特點,也有他們的溝通方式。」何亞龍認為,藝術陶瓷要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就必須與年輕人溝通,適應他們的情感需求與消費心理:「我們的長輩關注『性價比』,80後、90後的年輕人更講究『物有所值』,說明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在不斷提升。」
何亞龍觀察到,不少年輕人消費心理,都體現出「文化尋根」意識。但市面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產品,無法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以致常常出現喜愛傳統、卻「夠不著」傳統的尷尬。南方藝術創作院院長、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黃戰生則認為,傳統本身也需要轉化和發展:「現代人重表達而輕技巧,追求簡約,追求個性化、差異化的解讀。這些需求都應體現在工藝品上。」
《貓頭鷹之兄弟姐妹》
廣東陶瓷協會名譽會長陳衡對「傳統」也提出了自己的解讀。他認為,「傳統」範圍廣泛,傳承人應學習傳統、卻不必拘泥傳統。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韋振中則提醒,過於精細、繁複的工藝容易失去厚重感,傳統工藝更應堅持高格調、避免庸俗。
通過本次展覽的契機,吳映釗與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達成合作意向,未來將共同研發文創產品。據悉,首批作品以即將到來的狗年為主題,「我們的產品既要有實用功能、也要有趣味性,希望藉此引起更多年輕人對非遺的喜歡。」
來源 | 南方日報
TAG:南國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