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金不怕火煉 百年傳承的火中手指絕技

真金不怕火煉 百年傳承的火中手指絕技

新浪文化傾情打造【大國匠人】項目

【大國匠人·手藝物語】圖片系列+【大國匠人·遇見非遺】短視頻系列

--技藝雕琢時光之影--還原匠人最初模樣--

--人與技藝日日相依--傳遞暖心匠人精神--

第十

料器是一種琉璃藝術

五彩的料條在手藝人手中浴火

剎那間涅槃重生

百年的料器藝術在她手中獲得傳承

半個世紀用汗水燃燒的火焰

終成為流光溢彩的藝術品

她說一件事只要深入

就能發現它的海闊天空

邢蘭香,1945年生,師從田文元先生。

2008年 「料器(北京料器)」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次年邢蘭香被評為該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另外,邢蘭香還因高超的技藝被評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民間工藝大師。

料器,是在中國傳統琉璃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殊工藝美術品,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北京料器因其製作精美、色彩艷麗而備受推崇,被稱為火中雕塑。(左上作品《福祿(鹿)一家》、右上作品《福祿壽(葫蘆、壽桃)》,左下作品《馬上贏(蠅)》,右下作品《事事(柿)如意》)

相傳料器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因瓷器十分發達,料器只在民間少量流傳。

後來,康熙帝南尋時微服出訪,偶然在路邊小販手裡發現了這種五光十色的精美工藝品,十分喜愛。於是回京康熙帝便專門建造了一家大規模的琉璃廠,專門生產皇宮御用的料器,料器逐漸興起。(圖為作品生肖系列)

料器分三大類,分別是料獸、料花和料珠。

顧名思義,料獸就是動物造型的料器,料花則是花卉,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其實技術含量是最入門的,因為是用一些很簡單的料器片拼裝起來的,而料珠則主要是像官服上配搭的朝珠。(圖為邢蘭香正在製作料器)

因為料器的特點就是色彩鮮艷,所以動物是最常見的料器主題。(圖為邢蘭香作品《水鳥》)

五顏六色的料器製作材料,現在市面上已經很難買到。

以前是料器廠自己製作,用什麼顏色的料棒就會燒出什麼顏色的料器。

製作料器的工具很簡單,原理也不難理解。

用火的高溫熔化材料,在高溫狀態下進行塑形,完成之後冷卻即成料器產品。這也就不難理解料器擁有的最大特點——量身定製。在火焰中瞬間完成,成型全靠手藝人的經驗和手感,這也是為什麼料器被稱為無形的非遺。

邢蘭香捧著自己的作品《蓮生貴(跪)子》。

料器在古時被稱為「火里求財」。因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造型,所有的步驟和形象都要瞭然於心,很難修改,而且廢品率很高。這對料器製作人的造型能力、想像力、美術功底,甚至歷史文化修養都有很高的要求。

製作料器的工序包括熔化材料,塑形,冷卻。

料器因獨特的工藝,要求製作時間快,一般十幾分鐘到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個作品,十分便於參觀。外國人也十分喜歡中國的料器,邢蘭香現在還記得當時基辛格來廠里參觀時看到她做的龍十分激動,對中方陪同的領導說要把這條龍放在美國白宮去。

製作料器看起來很簡單,但做出精品卻需要幾十年的功力。

要使用捏、拉、挑、剪的手法來塑型,還要融化不同顏色的料棒製作花紋,不能有一點兒的遲疑和閃失。另外,料器作品完成後要放到一個裝滿砂砬的盤子里放涼。(圖為料器製作工序中的「冷卻」步驟)

這個名為《子孫萬代》的作品是邢蘭香早期作品之一。

當時,一位專門收藏鼠文化的顧客在收集了眾多鼠文化藝術品之後發現獨缺料器,便輾轉找到邢蘭香求購鼠文化的料器作品,邢蘭香當下創作了一個名為《老鼠嫁女》作品,不久受此啟發,又創作了《子孫萬代》。

邢蘭香坦言過去工作環境很艱苦,初學的那段時間因為工作環境太臟連漂亮的衣服都不敢穿。

她說:能堅持下來的都算對料器真正有興趣的。

邢蘭香的手布滿皺紋,年輕時這隻手就經常因為高強度工作得腱鞘炎等職業病。

90年代,市場面臨困境料器場倒閉,邢蘭香也被迫離職,來到一家美資料器廠工作。

2003年,京城百工坊成立。邢蘭香毅然辭去薪資豐厚的工作,進入京城百工坊承擔起料器傳承的責任。現在京城百工坊里的料器邢工作室主要是邢蘭香的大兒子劉宇在負責日常運營。

進入百工坊後,邢蘭香的兩個兒子劉宇和劉星也開始正式從事料器這一行。

由於打小就在料器廠玩耍,接觸料器時間很長,所以上手很快。一家人以工作室為依託,一起打造料器邢的品牌。(圖為:邢蘭香在指導自己的小兒子劉星製作料器)。

邢蘭香在製作料器時,她的徒弟,也是她的小兒子劉星正認真學習。

因為料器製作技藝掌握困難,學習過程也很辛苦,所以一直以來料器就存在傳承困難的問題。邢蘭香說自己先後收了一百多個徒弟,一個都沒留下,如今只有兩個兒子算是這門手藝的傳承者。

邢蘭香正用手機聯繫工作。

平時除了在工作室或家中製作料器之外,邢蘭香還經常去學校教學或者去外地參加交流活動。邢蘭香十分羨慕威尼斯對玻璃工藝的品牌包裝。她的夢想是建立「中國的威尼斯」。她認為其實北京料器在技術上並不比他們差,只是沒有成功的開發成文化旅遊項目。

如今,邢蘭香放棄了閑適的退休生活,仍然在為料器工作著、傳承著。

別人都說製作料器難又苦,但她說一件事情只要深入進去,就會發現它的海闊天空。

55年前的1962年,當17歲的邢蘭香初中畢業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廠時,她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料器這門技藝。當時她根本沒想到自己一輩子就跟料器這行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她,帶著兩個兒子堅守在料器這門行當里。

回憶起剛剛學習的那幾年,邢蘭香覺得真的很不容易:「工作環境不好,那時候都是用油燈,車間里都很臟,大姑娘也不能穿好衣服,怕弄髒,每天下班都是一臉油污。而夏天就更難熬,守著火爐子幹活兒,特別熱,身上都長痱子。」邢蘭香告訴記者,當時和她一起進料器廠有26個年輕人,最後大概留下的不到10個,能堅持下來的都算對料器真正有興趣的。

但即使十分辛苦,料器廠還是讓邢蘭香充滿了職業自豪感。七八十年代廠子最紅火的時候,每年北京料器廠都有許多外賓前來參觀。跟其他中國傳統手工藝不同,料器因獨特的工藝,要求製作時間快,一般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一個作品,複雜一點的也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十分便於來賓參觀。而外國人也十分喜歡這項中國傳統手藝,邢蘭香現在還記得當時基辛格來廠里參觀時還買走了一條龍,並且對中方陪同得出領導說要把這條龍放在美國白宮去。

如今,邢蘭香回憶起那時的廠子臉上還充滿滿足的笑容,她說廠里工人最多的時候有一千來人,加上一些廠外負責外包製作的足有三千多人。但是,這樣的繁榮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逐漸衰敗。1992年,面臨市場困境,北京料器廠施行了轉產,絕大多數員工都轉了行或者直接退休了,很多熱愛這行的老工人都在掉眼淚,打心裡難過。邢蘭香當時不到50歲,是廠里的業務骨幹,實質上也算是北京料器的傳承人。她心中也十分不舍,只是因為感情的緣故,她看著工廠銷毀或變賣設備和工具於心不忍,自己把很多工具都留了下來,然後默默地辦了退休與北京料器廠作別。

機緣巧合下,1993年一個美國人看中了料器產業,來北京開了一家外資企業,請邢蘭香出山。邢蘭香放不下這門手藝,決定到這家美資企業工作。同時帶團隊,教徒弟,設計新產品。當時邢蘭香的退休工資只有200元左右,這家美資企業開出工資是一個月一千多元,年終獎還有一萬多元,她對此十分滿意,美國人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每年出口大量的料器產品。這讓邢蘭香對於料器的市場也有了很深的感觸。

就這樣過了大概十年,邢蘭香再一次迎來抉擇。2003年,在政府推動下料器廠的廠房被改造成立了京城百工坊,邀請北京當地各行手工藝大師入駐成立工作室。料器廠的領導找到邢蘭香,希望她重新回來。因為除了邢蘭香北京已經沒有人能擔得起料器這一行。

邢蘭香經過思考,也面對著美國老闆的加薪挽留,最終決定來到京城百工坊。一是報答北京料器廠對她的培養,二來是想為這門手藝的繼承多做點工作。

邢蘭香來到百工坊後,她的兩個兒子劉宇和劉星也開始正式從事料器這一行。他們打小接觸料器,所以上手也快。一家人以工作室為依託,著手打造料器邢的品牌。為了立足,他們開始創新料器行業,最主要的就是開拓了「私人訂製」的模式。即根據客戶需求,通過照片、樣品,甚至一句話的描述,製作料器,每次邢蘭香都會儘可能的滿足的需求。

邢蘭香說料器這一行手藝,做人物是最難的。令她引以為豪的是,在幾十年創作中突破了做人的難關,「從來沒有人退過貨,都很滿意」。顧客除了北京本地人外,還有很多外省顧客看到介紹專程來北京製作,甚至有不少顧客來自國外。邢蘭香說有很多日本人看上了料器的色彩和質感,專程來找她做和服上的飾品。

料器自明末清初就開始出現,到康熙年間興起,那時候紫禁城裡成立了造辦處,專門為皇家製作料器。當時料器為皇室專用,民間不允許製作。跟其他當時的工藝品相比,料器色彩豐富又鮮艷,格外與眾不同,所以後來進入民間後迅速走紅,而北京料器自然而然就帶上了皇家風格。

料器分三大類,分別是料獸、料花和料珠。顧名思義,料獸就是動物造型的料器,料花則是花卉。料花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其實技術含量是最入門的,因為料花只是用一些很簡單的料器片拼裝起來的。料珠則主要是像官服上配搭的朝珠。製作料器的原理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火的高溫熔化材料,在高溫狀態下進行塑形,完成之後冷卻即成產品。工具也只有一些鑷子剪刀一類。聽上去料器製作彷彿很容易,但其實卻是一門相當不易掌握的手藝。古時稱料器為「火里求財」,因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造型,所有的活兒都得在腦子裡,很難修改,而且廢品率很高。這對料器製作人的造型能力、想像力、美術功底,甚至歷史文化修養都有很高的要求。也正因為掌握困難,加上學習過程也艱苦,所以一直以來料器都存在傳承困難的問題。邢蘭香說自己先後收了一百多個徒弟,都因為各種原因轉行了,如今只有兩個兒子算是這門手藝的傳承者。

「我當然希望料器這門手藝能傳承下去,因為它很美也代表了很高的工藝水準,我的夢想是建立『中國的威尼斯』」。邢蘭香對於威尼斯對玻璃工藝的品牌包裝十分羨慕,她認為北京料器在技術上並不比他們差,只是沒有成功的開發成文化旅遊項目。而想要讓中國威尼斯成為現實的一天,必須將料器藝術傳承下去。

於是即使困難,邢蘭香還是沒有放棄。她現在也在從事進校園的活動,從小學到大學都去講課或者提供體驗,高年級的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嘗試製作,如果是小學生就把半成品帶去,教他們製作料花。

同時邢蘭香也不放過任何的機會參加各種活動,以推廣料器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比如2017年11月她剛剛參加了在河間舉行的國際燈工玻璃藝術家,和國內外燈工藝術大師們同台切磋,贏得了廣泛好評,這讓邢蘭香進一步堅定了對料器的信念。

【非遺知識】料器是一種琉璃藝術,北京料器流傳於北京。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置御廠,製造料器供奉內廷,時稱「官料」、「御琉璃」。清王朝衰落後,料器製造由宮廷轉入民間,形成濃郁的北京特色。北京料器製作對藝人的要求很高,它以低熔點的琉璃為原料,不用模具,也沒有圖稿,全憑鑷子、剪刀進行手工操作,一次成形。料器製品質地瑩潤,做工精細,色彩斑斕,玲瓏剔透。北京料器有幾千種產品,從首飾等日用裝飾品到鳥獸、花果、人物雕刻等觀賞性工藝品,應有盡有。其中仿玉料器製品幾可亂真,令人嘆為觀止。目前北京料器從業者人數極少,只有一位工藝大師。由於技術難度大,學藝時間長,從藝者寥寥,這門傳統民間工藝有失傳之虞,亟待保護振興。

特約攝影 魏堯 編輯 婁詩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拾物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化拾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