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盛產「官員」的城市,一千多年間,幾乎包攬了一大半

中國盛產「官員」的城市,一千多年間,幾乎包攬了一大半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士人的唯一的出路便是參加科舉。事實上,科舉固然是一條出頭之路,但是,科舉的難度比高考還要難。每三年一屆的科舉僅招收幾百人,對於神州大地的無數士子來說,這個成材率實在太低了!

由於,科舉之路的難度非常之大,所以,在中國社會,人們經常用「十年寒窗」來形容其中的艱難。如今,各個高校舉辦百日誓師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用「十年寒窗」來勸慰同學們。但事實上,高考的升學率遠遠高於科舉。古代社會,想要成為一名進士,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規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試步驟,以便承襲下來,並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以清朝的科舉制度為例,士子從小需要寒窗苦讀,然後,參加縣試,篩選過後,他們又需要參加府試,鄉試。最終,通過層層篩選以後,他們才能成功進入京城,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當然,與現代的順利通過高考的學生不同,只要榜上有名,成為進士,那麼,古代的士子們便可以從一文不名的寒酸書生變成官老爺。

之後,他們可以迅速得到官位,開始自己的斂財之路。

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到1905年廢除科舉,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僅僅靠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文人學士們,來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有效運轉,這個現象在中外歷史上都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了。

並且,有統計,自從科舉制度出現以來,一千三百年的歲月長河一共篩選出了大約十萬名進士。這些人代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文化水平,可以說,中國古代王朝就是由這些人來維繫的。然而,當我們查閱歷史之後,赫然發現了一個結論:

幾千年來,科舉制度產生了大約500名狀元,其中,竟然有十分之一來自福建。

雖然,福建在現代並不是什麼高考大省,升學難度遠遠比不上山東、河南這樣地方。但是,在古代,福建的才子們就是當之無愧的學霸,有宋一朝,來自福建的士子每年都能將進士榜橫掃大半。最後,留給其他省市的名額不過寥寥幾個,甚至,像陝西這樣的邊疆地區,基本上每一次也就能出一兩個進士!

福建的進士數量雖然在宋朝以後略有下降,可是,每一年還是能夠培育出很多人才。其中晉江、閩縣、莆田、建甌四縣則是福建省內進士最多的四個省。莆田縣歷史上一共培育除了一千四百餘名進士,再對比陝西可憐的數據,莆田足以自豪了。

事實上,進士數量之所以都扎堆出現在福建,自然也是有其原因的。

由於唐朝後期,胡人南下,中國再一次進入了亂世。所以,很多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紛紛遷往南方,而北方則一點點淪陷,成為了少數民族的地盤。宋朝建立的時候,陝西和甘肅兩省已經屬於邊疆地區,生活在這兩個省的人民時時刻刻都要面對西夏和吐蕃等國的侵襲。

所以,他們自然沒有可能專心致志的學習。而且,唐朝和宋朝早起科舉考試的內容都是以詩和辭賦為主。

這也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是寫詩和寫賦,而這恰恰是南人最擅長的。五代十國的時候,唯有南唐地區比較平穩,沒有被戰火荼毒,所以,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民才能夠整天談論風花雪月。但是,生活在北方的人則需要在亂世中討生活,自然,也就少了很多詩情畫意。

宋神宗改革科舉以後,詩詞漸漸從科舉考試中取締了,從此以後,北方各省的士子考取進士的機會才變大了不少。等到明清時代,蘇杭地區成為了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於是,這兩個地方的士子漸漸增多,最終,取代了福建等地的地位,成為了新的科舉大省。

明清時代,進士考取人數做多的十個城市中福建的比例依舊很高。

「杭州,福州,蘇州,北京,寧波,紹興,泉州,興化,南昌,廣州」這幾個城市便是明清時代的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生活在這裡的士子們比其他地方的士子考中進士的機會更大。而這裡的水土也漸漸被士子們的才情所影響,慢慢變成了如詩如畫的水鄉。

當然,清代科舉制度發生了新的改革,朝廷給每個省市分配了考取進士的名額,這樣一來巨大的差距才漸漸趨於平衡,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福建的分配到的名額依舊有很多。從這個角度來說,福建人在古代的文化水平非常之高!

還有就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甚至,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

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中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參考資料:

『《科舉制堪比「四大發明」 影響全球用人觀》、《中國出進士最多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