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華為屢次受阻進入美國市場的多重因素

淺談—華為屢次受阻進入美國市場的多重因素

這幾天吵得沸沸揚揚2018開年大戲「璐宿一晚,賈裝原諒」讓生活枯燥無味的民眾眼前一亮,各大媒體緊隨卓記者的步伐,投人民群眾之所好,300億篇文章圖片瘋狂來襲...憬風作為一個吃瓜新手自媒體,在辦公室喝著白開水愣是沒下去筆,這不一恍惚早上剛開電腦就看到華為受阻於美國...又。

新聞報道:據美國媒體,知情人士稱,華為與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AT&T的合作計劃已經告吹,後者不會在美國銷售華為手機。此前有消息稱,AT&T已初步同意,今年上半年開始在美國銷售華為即將推出的旗艦款智能手機。雙方將在本周二拉斯維加斯的一次活動上宣布達成合作。也就是1月9號。但《華爾街日報》稱,AT&T已決定取消與華為的合作計劃,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的原因尚不清楚。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的創建到全球化戰略之路

1987年退伍軍人出生的任正非乘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在深圳創建華為。到1994年華為自主研製的大型萬門程式控制交換機——C&C08機誕生,便宜價格和高效率使華為迅速佔領了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華為於1998年成為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

在90年代兩極格局消亡,繼而產生的新經濟全球格局到來,從1992年開始他先後走訪了法國阿爾卡特、德國西門子等行業領先跨國公司,最終使他產生「與國際一流對手在全球市場上拼殺,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的想法。1995年,任正非在規劃《華為基本法》時,明確提出要把華為做成一個國際化的公司。那要怎麼做了?

華為海外市場拓展的步驟也很厲害符合實際:採取「穩中求勝,農村包圍城市,先發展中後發達」的戰略,有意避開管製程度較強的發達國家,以低價戰略迅速打入發展中國家市場,擴大海外規模,積累國際經驗,邀請亞非拉國家的電信部門領導和通信服務商參觀中國及華為,以增進對方對華為的了解與信任。而後追隨中國國家的外交路線,主攻亞非拉等非主流市場(事實上中興也是這麼做的),然後他做到了,2001年後通過與當地著名代理商合作,華為10G SDH光網路產品成功進入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03年10月華為獲得歐洲電信運營商Inquam公司CDMA450項目合同,進入葡萄牙、德國、羅馬尼亞、俄羅斯、瑞典等國家CDMA450移動系統市場。Inquam公司CFO指出,「華為公司的活力和強大的研發實力」是他們選擇華為的關鍵所在。後面的很簡單了,穩紮穩打,華為最終在2005年成為英國電信公司的設備供應商。從2006年開始,華為為沃達豐運營的21個國家提供定製手機。以此為契機,華為在歐洲通過「運營商網路+定製手機」的模式迅速打開了歐洲手機市場,也為未來華為高端手機進入歐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每年的旗艦MATE系列都會在中國和歐洲舉行發布會。

當年的MATE7

到2016年的統計數據,華為在歐洲的銷售收入達到1565億元,佔總收入的30%,成為華為最大的海外市場。GfK數據顯示,2016年華為手機在全球有33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5%,另有18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20%,其中接近半數為歐洲國家。

但華為在全球最主流的電信設備美國市場的拓展卻是一路坎坷,其實早在1999年初,華為就在達拉斯市開設了一個研究所,專門針對美國市場開發產品。2001年6月,華為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成立全資子公司Future Wei,開始向當地企業銷售寬頻和數據產品。華為打出的廣告語是「唯一不同的就是價格」,就像在歐洲市場一樣,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首先體現在性價比上。隨著華為在美國市場的挺進,針對華為產品的質疑同步而來。

2003年新年伊始,思科向美國德克薩斯州法院起訴華為侵犯其知識產權。2003年3月,3Com總裁布魯斯?克勒夫林(Bruce Claflin)出面向美國法庭提交證詞反駁了思科對華為的指控。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專利之爭,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但是這場紛爭嚴重影響了華為在美國市場的聲譽,使得華為業務進展非常緩慢。

其中在與思科的專利之爭中,華為與3Com成立的合資公司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使華為直接品味到了聯盟戰略的意義,華為開始嘗試利用合資模式開拓國際市場。華為希望通過強強聯手尋求與美國四大運營商的合作機會。

2003年11月,華為與3Com的合資公司—「華為3Com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H3C)」正式成立,華為投入技術和人員入股獲得51%的股權,3Com投資1.6億美元獲49%的股權。根據協議,在中國和日本市場以合資公司的品牌銷售數據產品,其他市場則以3Com品牌銷售。

對於華為而言,與3Com建立全球合資公司具有戰略意義。華為可以藉助3Com品牌及全球性經銷渠道,在國際市場上為3Com近5萬家渠道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OEM產品藉此讓華為迂迴進入美國。

2007年,華為與美國移動運營商LeapWireless達成第一次合作。華為在美國運營商市場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但是,華為的業務主要是為一些中小型運營商提供服務,仍未獲得主宰美國市場的四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ATT、Sprint、T-Mobile)的合同。華為所設想的通過合資方式打開美國市場的策略也收效甚微。

2008年,華為與貝恩資本曾試圖聯合併購3com,但卻被CFIUS(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否決。

2010年8月,在華為與美國電信商Sprint洽談一份60億美元左右的電信合同。美國政界認為如果由華為向Sprint提供設備,會對後者在公共和私人部門的客戶(包括軍方)都構成「重大風險」,其後華為被告知不能再參與合同競購。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那麼導致了什麼呢?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華為手機在美國的發展能力受到阻礙,美國四大運營商AT&T、Verizon、T-Mobile和Sprint沒有一家銷售華為手機,而美國大部分手機是通過運營商來銷售的,想想如果在中國聯通移動電信不授權對手機的後果吧。

華為進軍美國市場

個人總結的原因:

1: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中國威脅論的抬頭,是此次併購失敗的重要原因。與分散的歐洲電信設備市場不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受到政府嚴厲監管,克服政治阻力是外國企業進入這一市場的難關。並且作為老牌的電信設備商,3Com一直為五角大樓、美國陸軍和情報部門提供電腦反侵入檢查設備,同時任正非的中國退伍軍人的身份,也加劇了美國監管部門的擔憂。

2:華為公司透明度低是併購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作為一家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企業(上市必須公布財務結構)長期採取刻意低調、迴避媒體的做法,只稱股份完全由職員持有的理由很使美國政府信服。

3:思科等老對手的打壓遊說拉票,發起對華為的調查(憬風在論壇上聽過有部分議員是思科的投資人?)

4:由於華為Mate 10等高端機型採用了自家的海思麒麟960 970晶元,高通向政府提出了「保護措施」。包括三星、中興、聯想等廠商在美國銷售的機型都採用了高通公司的晶元,除了專利保護之外,還有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

5:某些功能質量不過關,未到達要求,國外的一些安全標準和質量要求跟國內有差別。2017年在對智能手機的射頻功能的評測中,Mate 10 Pro在美國流行的LTE Band 4上得分較低,在微弱信號條件下甚至會失去連接。

6:華為在美國的本地化程度不夠,授權也不夠,不像中興犧牲一部分自主權和聯想與美國公司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與當地社區網路的交流也更充分。

綜合來看華為不僅受到高准入技術門檻的限制,還將受制於中美政治因素和貿易保護禁令。華為也一直有在智能手機市場做全球第一的野心,但只有在美國獲得較好的市場地位和認可,華為才有可能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奪冠。前方路漫漫,正非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能證明的或許也只有時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憬風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最全方面盤點中國歷史上10大武神,白起第4,徐達未上榜

TAG:憬風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