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3D列印的「取經」路

中國3D列印的「取經」路

《超級裝備》第六站西安交大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

「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秋意正濃的時節,《超級裝備》攝製組來到洋溢著

大唐氣韻的千年古城西安。西安作為連接中西部的重要城市,擁有十分雄厚的工業實力,為帶動西部城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11月1日,正是一月初始,《超級裝備》攝製組開始第七站西安交通大學的拍攝。早上6點,綿綿秋雨阻擋了大雁塔的航拍計劃,攝製組立馬轉戰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在那裡,一場胸腔外科手術正等待著我們。

重獲新生的機會

唐都醫院手術室,攝製組成員換上手術服,全程記錄胸腔外科手術的過程。醫生和助手默契配合,將3D列印的骨骼代替物植入患者的胸腔。

手術拍攝結束後,胸腔外科主任黃立軍為我們講述了外科手術植入替代物的材料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鈦合金,到現在的peek材料,3D列印技術直接推動了材料學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唐都醫院目前已經完成六例這樣的手術,病人的恢復情況都較為理想。成功的手術案例說明3D列印技術在外科手術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生物相融性,還是人體手術方案個性化定製,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採訪間隙,一對前來複查的父子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來自河南的七歲小男孩胸腔壁上長了一個大腫瘤,這在以前,由於醫學發展水平的限制,醫生往往束手無策。

而現在,藉助3D列印技術,醫生可以根據小男孩健康一側骨骼的3D掃描數據,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重建他碎損一側的骨骼,植入小男孩的體內。

主治醫生楊三虎告訴我們,由於小男孩只有七歲,他的身體還要繼續生長,為了給他未來的骨骼生長預留空間,手術在小男孩的胸腔內植入了可伸縮的人造骨骼,以滿足他的生長需要。可以說,正是3D列印技術,賦予了小男孩第二次生命。

化繁為簡的技術

在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張麗娟教授和王晶教授為攝製組詳細講解了3D列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實際應用。

張麗娟教授是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的劍橋大學講師,她告訴我們,3D列印技術在工業製造領域上的專長,比如,處理複雜構件時工序減少、沒有手工焊接造成的薄弱環節,使得3D列印出來的工件承力更好。同時,在個性化定製和航空航天領域,具有卓越的表現。

當說到張麗娟教授在英國生活21年、養成喝下午茶習慣的話題時,總導演韓晶問她,回國之後,是否把這個習慣也帶回了中國?張教授稱,很多人回國後覺得不適應,但她卻忙得連去想適不適應問題的時間都沒有,自然更沒有時間喝下午茶了。

這種燃燒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讓我們十分感動,也讓我們對3D列印技術的未來前景充滿了期待。

「神筆馬良」

11月2日,攝製組來到西安交大麴江校區。在快速成型實驗室,一幅兒童畫《小兔紅紅的傘》,吸引了我們的視線。

這本是孩子畫在紙上的一幅二維圖畫,現在,通過3D列印技術,變成了三維立體模型,這不禁讓我聯想起膾炙人口的「神筆馬良」。

馬良神筆一揮,紙上的二維線條,瞬間變成觸手可及的實物,可謂化想像為現實,變虛無為實體,為人類無止境的想像力添置了一條現實之路。

11月3日,西安大慈恩寺北廣場,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一尊玄奘身披萬道霞光面向西方,他的背後,是留存著盛唐光輝的千年古剎大雁塔。這不禁讓人感慨,中國的3D列印之路,也猶如西天取經一般,充滿了磨難與艱辛,更充滿了虔誠和希望。

大型紀錄片《超級裝備》聚焦中國的頂級裝備,記錄史詩般的裝備智造過程,展現人與機器的智慧碰撞,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創新、創造能力。該紀錄片由央視紀錄頻道投資拍攝,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力協助。在工信部苗圩部長、辛國斌副部長的高度重視以及辦公廳、裝備工業司的協調組織下,攝製團隊於2017年5月起程採訪之旅,於10月進入緊張的拍攝階段,深入38個城市和地區,行程達兩萬多公里。預計,該紀錄片將於2018年上半年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紀錄片超級裝備 的精彩文章:

TAG:紀錄片超級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