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辭清華副校長籌建西湖大學,是尋找另一種可能
西湖大學如果能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一種新的可能,能夠「小」的同時做到「世界一流」,其意義和價值,恐怕不亞於一個諾貝爾獎。
施一公。圖片來自新華網
文 | 張豐
據媒體報道,著名生物學家施一公已經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他接受採訪時表示,將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雖然仍然擔任清華大學教授,但他在本質上卻已經是西湖大學的人了。
正在籌備中的西湖大學,其前身是西湖高等研究院,2015年由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錢穎一等10人發起成立,施一公擔任院長。2017年,西湖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浙江省政府正式批複成立西湖大學。
相比於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這樣的噱頭,這個西湖大學其實更值得關注。施一公和饒毅作為新一代歸國科學家中佼佼者,一直處在輿論場前端。北大教授饒毅已經宣布不再參選院士,把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學中,他甚至還參與創辦了一個「知識分子」公號,致力於科學領域的報道。同樣,施一公也被媒體理解為一個能提供新思維的人。
饒毅和施一公的表現表明,他們一直在嘗試為中國高等教育注入一些新鮮血液。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創辦的西湖大學,就是一個讓人期待的高等教育新產品。西湖大學的定位是「小而精、高起點和研究型、有限學科:聚焦科學技術」。他們能夠直接招收博士生,很明顯獲得了來自教育部的認可。在獲得浙江省政府的批示後,相信已經掃清了管理上的阻力,獲得了完全的辦學自主權。
施一公。圖片來自新京報
我們有理由對施一公和西湖大學,報以樂觀的期望。西湖大學在浙江,它讓人想起馬雲的湖畔大學。湖畔大學雖然並不是什麼高等教育意義上的大學,但是卻也致力於某種商業上的創新。西湖大學得以成立,再次證明了杭州在中國城市中的獨特性:更尊重創新,更尊重民企,更尊重個人。
昨天,丁香園的創始人李天天寫了一篇文章,講述了丁香園從哈爾濱到杭州的創業故事。他指出,在杭州,政府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讓他驚訝,幫助他創業成功。西湖大學或許也會像丁香園一樣,在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開放的土壤。
所以說,施一公的「轉身」讓人訝異,卻又並不奇怪。這是他的自我突破,也是想在教育場域找尋新突破。此前人們曾寄希望施一公和饒毅去衝擊諾貝爾獎,而如今,施一公和他的西湖大學,若能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一種新的可能,能夠「小」的同時做到「世界一流」,那其意義和價值恐怕不亞於一個諾貝爾獎。
張豐(媒體人)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