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蜜蜂和蜂蜜的那檔子事兒
出於對蜂蜜的好奇和喜歡,最近小弟的蜂蜜鋪子開張了,為了讓各位「蜜粉」們對神奇的蜂蜜有更多的了解,小弟雖不才,今天斗膽想跟大家聊一些關於蜜蜂和蜂蜜比較有趣的冷知識和熱知識,題目就叫《關於蜜蜂和蜂蜜的那檔子事兒》。文章可能比較長,所以分兩次推文。在進入主題之前先跟眾位常吃蜂蜜的老司機和對蜂蜜還不太了解的朋友們講一段插曲,權且當作文章的副標題——《兄台可是吃貨否?》,有些人一看這題目立馬來了精神,昂首挺胸無不得意地點頭稱是。當然,這年頭自詡是吃貨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大夥有沒有過疑問: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吃貨?能吃就是嗎?如果能吃就算是吃貨,那你讓「飯桶」這個定義的臉往哪兒擱?「
由此一問便可看出並不是能吃就能夠得上「吃貨」的稱號,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吃貨?脫口秀大咖老梁曾說過,真正的吃貨不但能吃,還得會吃。有人又會問了,啥叫會吃?答曰:要對自己吃的東西有研究,有品位,有情懷,有文化內涵。不說多,四樣總要佔上一兩樣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吃貨。對蜂蜜沒一點兒研究,只知道每天蜂蜜泡水喝是不是會覺得很單調(以後會講解蜂蜜的花式吃法)?去超市買了幾瓶三四十塊錢一斤的假蜂蜜還為自己的養生精神自我感動不已痛哭流涕,這叫有品位?想做到有情懷這個就比較難了點,比如說哪天吃完蜂蜜心情舒暢,詩情大發,大筆一揮寫了首「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七言絕句,亦或是洋洋洒洒間一篇《蜂蜜賦》一揮而就。這絕對是蜂蜜的真愛粉,然鵝想做到並不容易。
最後一條說到文化內涵,就跟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題目很近了,比如你天天吃蜂蜜是不是得了解一下蜜蜂為啥子叫蜜蜂,蜂蜜為啥子叫蜂蜜,蜂蜜是蜜蜂們怎樣在它們「後廚小作坊」加工好後被人端上餐桌的,以及蜂蜜為啥有那麼多的功效等等。了解了這些,方可算是「蜜粉」中的高逼格吃貨,望雲山人土蜂蜜的服務宗旨就是不僅要讓各位喜歡吃蜂蜜的「蜜粉」們能吃到純正的放心蜂蜜,滿足各位能吃的需求,還要讓各位「蜜粉」做到會吃,吃得健康,吃得開心,吃得有情調有內涵,成為一名純正的高級吃貨。
要做吃貨,少不得需要幾個榜樣做參照,先給大家簡單舉幾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吃貨。從哪說起呢?小弟覺得,若論小資情調,中國曆朝歷代中大宋朝絕對名列前茅,宋朝里被大眾所熟知的第一人當然是牛氣哄哄的文豪蘇東坡,然而大家只知道蘇東坡文章詩詞寫得好,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個不折不扣名副其實的大吃貨,為啥?因為對於吃的東西的研究,品位,情懷,文化內涵人家全有,四條一個不落。
說到研究,那蘇東坡絕對是個美食研究大咖,後半生命途坎坷的蘇軾經常是被一貶再貶,流浪遠方。有次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時發現當地豬肉超級便宜,用他的話來形容當地豬肉之廉價是這麼說的:「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因為當時的人還不太會烹飪豬肉,所以不喜食之,蘇軾聞之大喜,買了很多豬肉變著花樣吃,於是名滿中國的「東坡肉」就被他在黃州時鼓搗出來了,當然他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只是一盤東坡肉那麼簡單,這個如同開了掛一般的文學兼美食大咖是被貶到哪兒就一路吃到哪兒,有一年他被貶到海南島,中國吃碳烤生蚝的領頭人便橫空出世了,不僅如此,廣東人吃的蛇,青蛙和果子狸等等在當時覺得怪異的東西,都是從蘇軾那兒學來的。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東坡志林》,裡面很多內容多與吃有關。有一年蘇東坡被貶到嶺南惠州,在這當時近乎蠻荒之地的嶺南還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其樂觀曠達的情懷溢於言表令人欽佩。稱蘇東坡為大吃貨應該沒人會反對。
大文豪說完再講講宋朝老百姓作為吃貨的情調,大宋朝民間有這樣一首民謠:「「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想必當時如果有個全國幸福城市排行榜,那汴梁開封絕對是第一,老百姓吃個煨芋頭都能吃出「天子不如我」的境界,宋朝老百姓稱自己為吃貨恐怕也沒人會有異議。
歷史上還有比較有名的大吃貨比如清代的詩壇盟主袁枚袁子才,這人有點兒意思,放著好好的官不做,在南京買了座舊宅開起了農家樂大園子,名叫隨園,經常在裡面研究吃的東西,此人文筆了得,還寫了本非常有名的烹飪經典著作《隨園食單》,受到國內外眾多吃貨的膜拜和追捧。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亦是一位有名的大吃貨,在他談吃的作品中,寥寥數筆間,便令人滿口噙香,哈喇子流得三丈長。
以上各位大吃貨們用華麗的表現證明沒有點研究,沒有點對吃的東西的品味,情懷和文化內涵,還真不好意思敢以吃貨之名自居,對於各位蜂蜜粉來說,你們的品味自然是不低的,咱們這篇文章主要聊點關於蜂蜜文化內涵方面的東西,以增各位吃貨之高度。
蜂蜜的烹飪主廚——蜜蜂
談蜂蜜之前首先繞不開的話題當然是親自「操刀下廚烹飪」蜂蜜的蜜蜂了。有沒有人發過這樣的疑問:這種會飛的,集可愛與恐怖於一身的黃色飛行小昆蟲為啥叫蜜蜂?主流的解釋是這樣滴:蜂以聲而名。《廣雅》:「蠓螉,蜂也。」蠓螉狀其聲,《爾雅義疏》云:「按蠓螉之合聲為蜂。」啥意思?就是根據蜜蜂飛行時的嗡嗡的聲音給它起了這個名字。想來古人給蜜蜂起名字也挺省事兒,指著漫天飛舞的小蜜蜂們曰:「這群熊孩子天天嗡嗡嗡地折騰,瘋了!」於是「蜂」的名字就被落實了。明朝中醫藥學界的扛把子,寫下皇皇巨著《本草綱目》的那個很有意思的小老頭李時珍卻不這樣認為,他老人家在《本草綱目》中說:「蜂尾垂鋒,故謂之蜂。」,「垂鋒」就是指蜜蜂尾部垂下來的尖銳的刺,這小老頭的意思就是說蜜蜂屁股後面掛了根「垂鋒」,所以以「蜂」名之。
那為啥蜜蜂從自家後廚做出來的那盤子菜叫蜜呢?這小老頭又給出了解釋:「蜜以密成,故謂之蜜。」,啥意思?對於「密成」我的第一個理解是密封的意思,蜜蜂釀蜜成熟之後要用蜂蠟密封儲存;我猜想的第二個意思是這小老頭會不會在指「秘密」的意思,是蜜蜂們在自己家後廚小作坊里加工出來的,很隱秘,這小老頭想搞個明白,但看見蜜蜂們後褲腰裡別的那把刀,只好念頭打消,想著無人敢去探究這個秘密,所以叫「密成」。
搞清楚了名字的由來,接著來簡單了解一下「大廚」的身世,蜜蜂是群體生活的社會性昆蟲,每群有一個蜂王和大批工蜂(都是女職工),還有少量的雄蜂組成。三種蜂職能不同,蜂王當然就是養尊處優的女老大,吃著營養最高的蜂王漿只干一件事兒——可勁兒造娃兒(產卵),一隻壯年的蜂王每晝夜可產卵2000-3000粒,可稱得上是產卵中的戰鬥機了。雄蜂的職責主要是配合蜂王造娃兒,簡而言之三個字——啪啪啪,並且雄蜂與蜂王交配之後會立即死亡,完成了它們「蜂王裙下死,做鬼也風流」的蜂生志向;工蜂是集民工、保姆和門衛為一體的全能型勞模,每天早起晚睡,要蓋房子,做飯,刷鍋洗碗,奶孩子,負責安保,伺候老母(蜂王),打掃室內衛生,管理中央空調(調節巢溫),這樣一算,果然小蜜蜂的勤勞絕非浪得虛名。
蜜蜂操刀掌勺烹飪秘籍之窺探
當蜜蜂的尖刀班偵察連發現蜜源時,就會帶領大部隊去進行采蜜,採回的花蜜並不是真正的蜂蜜,只是釀造蜂蜜的原材料,想得到真正的蜂蜜,蜜蜂們還要大費一番周章。
採回到蜂巢內的花蜜被分散儲存在許多的蜂房內,以增加蜂蜜的的蒸發麵積,在此期間,蜂巢內還有專門負責扇風的蜜蜂,它們用自己的翅膀不停地給蜂蜜扇風,速度可達每分鐘26400次左右,甩空客飛機發動機的轉數兩條街那麼遠。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花蜜中的水分逐漸地蒸發,一晚上的水分能夠降低18%左右,好一些的蜂群,一晚上的功夫可以扇干1.5升的水,相當於一口氣悶幹了三瓶農夫山泉,相當生猛。
釀造蜂蜜的過程除了這種物理過程之外同時進行的還有化學過程,這一過程主要是使花蜜中的糖分發生變化,蜜蜂在採集花蜜的時候就已經將分泌的一些轉化酶和澱粉酶混入到花蜜內,採回的花蜜被內勤蜂重新吸進蜜囊內,過一段時間再吐出來,再由另一隻蜜蜂跟前面一樣的方式吞吐,這樣互相交舌吞吐達100~240次。在這個過程中蜜蜂不斷的往蜂蜜裡面加入轉化酶,並加以混合,使原來花蜜中的一些多糖直接的轉化為單糖,更有利於人體吸收。蜂巢內的溫度也是十分有利於酶的活動,花蜜中的糖分在酶的作用下得到了充分的轉化,於是在蜜蜂們的吞吞吐吐中,蜂蜜逐漸成熟。(當然你也就知道了,其實你喝的純真蜂蜜早已被蜜蜂們染指,哦不對,應該是染嘴N回了。)。
當花蜜中的水分降低到18%左右的時候,這樣的蜂蜜就是我們所謂的成熟蜜了,蜜蜂把成熟蜜集中起來,然後用蜂蠟把蜂巢封蓋,關門上鎖保存他們的糧食,以備外界沒有蜜源的時候食用,市場上有一部分假的蜂蜜並不是因為摻入了一些其他成分,而是把蜜蜂採集的生蜜用高溫烘箱代替蜜蜂蒸發水分,使蜂蜜的生產周期大大縮短,然鵝,這樣的蜂蜜營養成分也少得可憐,所以喝了並沒有什麼卵用。
(碼字不易,小弟幹了這碗土蜂蜜要先去歇息了,下次接著聊。)
TAG:蜂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