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準備這麼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1月9日,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工作,分析當前創新發展新形勢,明確科技創新工作新要求,研究部署2018年科技改革發展任務,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步伐。科技部部長萬鋼作工作報告,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主持會議。
下面分享一下會議對於2018年工作的安排。
一、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大支撐
1.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集中優勢力量攻克關鍵技術瓶頸,對久攻不下的重大瓶頸和政策保障問題發揮「路線圖」和推進組協調督導的作用,採取「帳台歸零」的辦法,形成倒逼機制,確保實現預期目標。
探索對承擔國際重大科研任務的研究人員採取更加靈活的薪酬制度,確保產出重大成果。
開展重大專項「十三五」中期評估和相關領域戰略研究,研究提出重大專項2020年之後的梯次接續方案。
2.全面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聚焦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創新2030—重大項目實施,在戰略必爭領域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
按照「一項一策」原則,探索形成符合各重大項目特點的組織實施機制。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實施與國家實驗室建設,統籌配置五大類計劃資源,加大項目實施支持力度,強化與已有項目的接續。
3.建立完善產業技術體系——
圍繞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緊迫需求,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加快網路協同製造、寬頻通信、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新材料、智能電網、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的技術突破。
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支撐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技術創新與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融合,加快培育新型服務業態。編製《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大力推進生物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強化生物安全防控核心裝備和關鍵技術研發。
4.培育壯大智能化引領的新動能——
培育壯大智能化引領的新動能。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科技項目指南和項目管理細則。加快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和開放創新平台建設,強化人工智慧技術突破和應用示範,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共享經濟、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
5.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
深入實施新一輪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加快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在數據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深海裝備、現代農業等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產業安全的重點領域布局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發展。
二、加強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
增強創新源頭供給
1.發布實施關於新時代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的若干意見——
成立基礎研究戰略諮詢委員會,進一步優化完善基礎研究布局,凝練產業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加快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2.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部署——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領域開展探索研究。
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強化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地球深部科學、深海科學等重大科學問題的前瞻部署,組織實施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重大基礎科學項目。加強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3.加快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建設——
按照《國家實驗室組建方案(試行)》要求,加快建設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啟動網路信息、能源、海洋、物質科學、空天、人口與健康等領域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論證。
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基地優化整合和建設發展,推進國家研究中心建設運行,在前沿領域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4.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持續摸清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情況。開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開放共享的考核評價。拓展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資源開放共享的廣度和深度。建設一批國家科學數據中和國家級實驗生物資源庫館。探索通過考核評價、信息公開、創新券等多種方式,推動各級各類科技資源深化開放服務,推進跨地方資源共享合作。
三、大力推進科技型創業與成果轉化融通發展
1.加快建設國際技術轉移體系——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完善落實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相關政策,發布實施《關於技術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構建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
2.深入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
加快推動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支持若干有條件的省市開展示範工作,探索示範區聯動機制,凝練推廣成果轉化機制模式。完善國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統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廣工作向縱深推進。
3.打造「雙創」升級版——
以高端普惠、生態優化、主體融通、國際拓展為方向,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強化政策支持,有效配置各類主體創新創業資源,推動以科技型創新創業為引領的「雙創」升級發展,有效服務於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進科資源開放共享,支持企業、院所、高校建立專業化眾創空間,構建眾創空間一孵化—加速器的孵化鏈條。建設高質量雙創示範基地,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創業促進體系,辦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和中國創新挑戰賽。支持資源共享開放,推動國內國外、線上線下、大中小企業雙創融通發展。
4.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壯大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大力發展完善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推動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發展,為創業企業成長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務。推動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持續深入開展投貸聯動試點,支持銀行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暢通科技型創業企業上市融資渠道。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新設立14 支創業投資子資金,啟動貸款風險補償支持方式。創新券政策在更大範圍內實施。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技行動,
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1.制定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規劃——
面向鄉村振興重大需求,加強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統籌部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系統布局科技創新基地和人才隊伍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
2.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引領工程——
推動農業科技園區提質升級,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開展智慧鄉村科技支撐行動,強化智能農業引領和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應用,優化科技服務,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建設綠色宜居村鎮。探索建設「鄉村綠色技術銀行」。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下鄉入村活動。
3.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現代食品製造與食物營養健康等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種業創新聯合體,大力培養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聚合產業創新資源,建設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4.推進科技精準扶貧工作——
統籌 「點片面」精準脫貧,強化「四級聯動」,推動東西部協作,加強科技創業扶貧。繼續深入推進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科技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大「三區」人才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再深度貧困地區的實施力度。繼續做好「星創天地"、科技特派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工作。
五、發展民生科技,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提供支撐
1.科技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建設綠色技術銀行;圍繞霧霾形成及治理,部署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科技行動;實施那曲植樹科技創新行動,探索高寒高海拔地區生態建設模式,支撐生態脆弱區生態屏障建設;展節水型社全創斷這苤,強化礦產資源、固廢資源化科技攻關。
2.科技支撐健康中國建設——
開展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績效評估,完善疾病防控布局,優化協同創新網路。加快實施健康保障工程,整合資源,集成部署,強化癌症、心腦血管等疾病防控技術研究。推進重大產品攻關,加速推進醫療器械國產化、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加強中醫藥現代化科技部署。實施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促進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3.科技支撐平安中國建設——
生物安全技術研究與應用監管,提升科技創新保障生物安全能力。加快智慧社會建設,構建以智慧為特徵的公共服務技術體系。加強安全生產技術備研發,加快安全生產先進技術與產品成果的推廣應用,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技術裝備研發,提升國家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4.科技支撐海洋強國建設——
編製《國家面向2030年海洋科技創新總體規劃》、《極地科技發展規劃》。 繼續深入推動深海探測和資源開發利用裝備向譜系化、功能化、專用化發展,大力發展極地環境觀測/監測、極地破冰船等系列技術裝備。實施南海海島礁可持續發展科技專項,加強南海島礁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清潔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先進技術研發和轉化。
六、打造區域傳新增長極,
引領打動區域協調發展
1.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圍繞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重大項目聯合攻關、創新政策先行先試等方面,加強各項重點任務落實,支持北京、上海加快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不斷提升原始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水平,發揮科創中心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核心支撐和先發引領作用。
2.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結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珞,優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布局。加強指導和培育,重點推進中西部地區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引導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區開展東中西科技創新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完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監測評價體系。做好高新區30周年的總結宣傳。
3.深入推進創新型省市建設——
按照工作指引要求,完善監測評價體系,強化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創新型省市在創新資源聚集和區域輻射帶動方面的獨特作用,引導和鼓勵各地突出優勢,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和路經。
4.增強縣域科技創新能力——
進一步加強縣域科技創新的系統設計和指導,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統籌中央和地方科技資源支持基層科技創新。開展縣域創新能力監測與評價,發布《創新型縣(市)工作指引》,試點建設一批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
5.支撐重點區域協同創新發展——
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總結凝練新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改革經驗。支持做好雄安新區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創新科技中心,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體,推動長江經濟帶協同創新發展,實施振興東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以甘肅蘭白、新疆、福建、寧夏沿黃為重點區域,深入推進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
七、增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主動布局全球創新網路
1.深化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
主動設置全球創新合作議題,繼續做好國別戰略研究,深入推進中外創新對話,完善雙邊、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加強與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務實合作。主動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編製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國際社會制定適應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提供支撐。謀劃實施政府間旗艦項目和聯合資助項目,推進重大戰略性項目合作,優化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布局。
2.建設「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
落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果,加快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等具體任務,以科技創新帶動國際產能合作。配套做好科技援外、對發展中國傢伙伴計劃、技術和管理人才國際培訓等各項工作。
3.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制定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在腦科學、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等優勢領域,加強研究和協調管理,開展項目遴選和培育,適時發起國際倡議。繼續參與ITER、SKA、GEO、IODP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並進一步發揮作用,為世界科技發展和應對人類共同挑戰貢獻中國力量。
4.促進創新資源全球流動與開放——
加快推動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推動實施《關於推進外籍科學家深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指導意見》。建高水平「雙創"國際合作交流平台,支持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和企業的合作對接。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制定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資金在港澳跨境使用的制度規範,支持港澳科技界參與國家重大研發任務,支持內地與港澳、大陸與台灣的科研人員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
八、完善人才發展環境
1.大力培養引進「高精尖缺」科技人才——
依託重大項目和高水平科研基地集聚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創新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鍛造一批引領行業科技創新潮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企業家。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2.深入實施科技人才專項——
繼續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實施,優化遴選方式和標準,完善管理流程,建立監督評估和調整機制建設信息共享平台,推進人才、項目、基地一體化建設。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對青年科技人才開闢特殊支持渠道。
3.積極推動科技人才國際化發展——
通過牽頭提出並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吸引國外頂尖科技人才參與重大問題研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接受培養或開展合作研究。支持科技人才到國際組織兼職任職,參與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規則制定。
九、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任務落實
1.加強改革工作統籌——
充分發揮國家科改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對照重點任務,完善台賬管理,強化督查問效。開展第三方評估,推動解決不協調、不落地問題。推動出台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依法開展兩項行政審批。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增進改革共識,引導社會預期,營造良好氛圍。
2.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和資金管理改革——
依託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的統籌,加快基地人才計劃優化整合。探索建立中央財政引導多元化投入國家重大研發任務的新機制。加強中央財政科研資金管理改革政策落實情況的調研督查,完善動態跟蹤和調整機制。
3.紮實推進國際重大科技決策諮詢制度——
組建國家科技決策諮詢委員會,及時向黨中央報告科技前沿創新動向。建立完善國家重大科技決策運行機制,強化科技決策諮詢制度的基礎支撐,啟動新一輪國家技術預測,形成我國科技發展新的戰略判斷。
4.深入推進「三評」制度改革——
研究制定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切實解決科技評審評價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樹立正確評價導向。深入落實《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完善科技獎勵工作機制,加強政策配套銜接。
5.完善科研院所管理運行機制——
持續深入推進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試點工作,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推動科研院所實施章程管理。梳理提出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名錄,推動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基礎管理資料庫建設。開展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試點,研究編製績效評價工作手冊,為全面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基礎。
6.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拓展加深與軍地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建立共同推進科技軍民融的干作機制。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軍民融合重點專項。試點建設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台,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軍工和軍隊重大試驗設施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共享。推動配套政策的精準融合,突破科技軍民融合的深層次障礙。
7.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基礎制度建設
建立完善科技監督評估體系,實施監督評估年度計劃制度。完善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發布普通高校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和政府研究機構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拓展重點產業(領域)創新能力評價。深入推進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建設,開展定製化服務,讓報告用起來、活起來。
十、持續優化政策環境,
營造濃厚創新文化氛圍
1.落實以增加之勢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
加快推進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權試點工作,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對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的科研人員採取更靈活的薪酬制度。加強科研項目績效支出與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銜接,落實橫向經費按合同約定管理,完善內控制度,細化兼職兼薪管理辦法,研究探索學術休假等制度。完善和落實提高退休院士待遇政策。
2.落實和完善鼓勵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
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優惠、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落實力度,探索擴大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適用範圍,推動擴大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稅收優惠政策試點範圍,切實減輕科技型企業負擔。
3.加強科學技術普及——
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繼續舉辦全國科技活動周等重大科普活動,進一步營造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社會氛圍。推進國家科普示範基地和國家特色科普基地建設。
4.加強可言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
出台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全面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和審核制度。組織實施科研項目和科技獎勵時實行誠信「一票否決"。建立學術期刊監測預警機制,研究完善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規則,強化科研不端行為查處和聯合懲戒。加快推進科研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優秀科學家先進事迹的宣傳報導,營造敢人先、勇於冒尖、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
來源:銳動源編輯部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信公眾訂閱號(ID:nssc1958)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進入空間 發現科學 公益服務 科學傳播
ID:nssc1958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