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年齡越大,血液垃圾越多!用好這個「血管清道夫」,清血、祛病、養顏!

年齡越大,血液垃圾越多!用好這個「血管清道夫」,清血、祛病、養顏!

【導語】我們體內的血管長約96000公里,可以繞地球2圈。血管相當於交通道路,一旦交通堵塞,就可能引發嚴重的「交通事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血管內的垃圾會越來越多,時間長了,不僅影響健康,還影響容顏。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除了注重飲食等生活習慣,小編還推薦一種極為簡便的方法:艾灸。每天灸一灸,就能讓血液垃圾及時排出,清血、祛病、養顏!尤其現在正是冬天,用它再合適不過!

一、人與血管同壽

在醫學界,有一句話耳熟能詳——「人與血管同壽」。就是說,血管壽命有多長,人的壽命就多長。血管是人體的生命線,一旦它開始老化,就會導致全身各個系統和臟器隨之衰退,人也就到了壽終正寢之時。

二、年齡越大,血液垃圾越多

不同年齡段的血管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新陳代謝速度下降,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代謝廢物和膽固醇等脂類物質便組合成血液垃圾,逐步瘀積到血管。久之,血管就跟水管一樣,內壁也會生鏽、結垢。因此,伴隨年齡的增長,血管問題患者也隨之呈幾何級數增加。

三、萬病始於瘀

中醫認為,血液垃圾等同於瘀血、痰凝、水濕,血管堵塞就是氣血不暢、瘀堵內阻所致,屬於瘀證。

人體就像一個城市,血管就是這個城市四通八達的道路,如果道路(血管)暢通無阻,那麼車輛就能正常行駛,城市秩序(人體健康)也就十分正常。而一旦道路(血管)出現擁堵,車輛就不能正常運行,如果不加治理,這條路就會成為「死路」。如果多條多路出現這種情況,整個城市(人體)的交通就會陷入癱瘓狀態。因此,中醫有「萬病皆生於瘀」的說法。

一旦血管有「瘀」,輕則,色斑叢生、膚色暗沉、唇色暗紫,很難見到白凈清爽的面容;中則,出現肥胖、不明疼痛以及痛經、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重則,引發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癌症,前人云「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就是這個道理。

四、中醫如何治療「血管堵塞」?

《黃帝內經·靈樞·生氣通天論》曰:太陰之人,多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氣澀以遲。就是說,血瘀者「陰有餘而陽不足」,有氣血凝滯、瘀濁不暢的特點。

「陰」代表寒、靜,指精、血、津液;「陽」代表暖、動,指氣。因此,瘀證一般與寒氣重、痰濕重、氣虛、氣滯息息相關:

寒氣寒主凝滯瘀血;

痰濕阻遏氣機瘀血;

氣虛運血無力瘀血;

氣滯血行不暢瘀血。

針對血瘀者氣血凝滯、瘀濁不暢的特點,中醫治療血管堵塞以「溫陽補氣、祛寒除濕、活血化瘀」為原則。

五、艾灸,「血管清道夫」

艾灸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完全符合中醫治療血管堵塞的原則,是清除血液垃圾、疏導血管堵塞的「不二之選」:

1

溫陽補氣

艾為純陽之物,艾火是純陽之火,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其純陽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最能溫陽補氣。陽氣充足,氣化功能就強,氣機升降通暢,瘀血、痰凝、水濕等就不易瘀積血管,血管自然而然不易堵塞。

2

祛寒除濕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內。就是說,服用艾葉,藥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陰經——肝經、脾經、腎經,幫助人體排出寒濕氣。如果艾灸,其熱力和藥性可以穿透經絡,治療多種疾病。老年人元氣不足,小肚子怕冷疼痛,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裡面,效果很好。腳冷而且老出汗的人,可以把艾葉放在襪子裡面。

3

活血化瘀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曰: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這句話告訴我們,艾火的熱力及藥性能疏通經絡,使氣機通調、營衛和暢,達到瘀結自散的效果。像我們此前提及的月經血塊、子宮肌瘤等,為什麼艾灸之後得到緩解,就與艾灸活血化瘀的作用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血液垃圾清除了,血管不再堵塞了,氣血充盈通暢了,體內就會「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疾病自然就會退卻,因為血瘀導致的色斑、肥胖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清血、祛病、養顏,一舉三得!

六、艾灸取穴

針對血瘀,我們常用5個穴位——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因為它們從手到足,相互銜接,與內臟密切聯繫,反映全身的血管功能。比如,氣血循行偏離正常軌道,就會導致血瘀,而血海穴可以引血歸源,讓氣血循行走向正常軌道。

此外,根據「溫陽補氣、祛寒除濕、活血化瘀」的原則,艾灸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地方:

1、督脈:作為「陽脈之海」,是溫陽必不可少的經脈。

2、氣海穴: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

註:氣海配血海,有行氣活血、通經散瘀的作用,對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乃至諸多婦科疾病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3、陰陵泉穴:祛痰濕的常用穴和特效穴,常與豐隆穴搭配使用,可疏經活絡、運化水濕。

辯證分型:

血寒血瘀:加灸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關元穴;

痰濕血瘀:加灸中脘穴、天樞穴、水分穴;

氣虛血瘀:加灸膻中穴、中脘穴、關元穴;

氣滯血瘀:加灸肝俞穴、期門穴、太沖穴。

註:阿是穴也是艾灸重點,哪裡酸痛灸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常見的艾灸錯誤觀點:「灸後上火」,就一定要引火下行嗎?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