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堅法師開示——《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論》(五)

道堅法師開示——《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論》(五)

一剎那

 禪

釋則旭(則旭法師) 

00:00/00:00

(四)修持萬善的具體內容

延壽禪師提倡修持萬善,或坐禪或念佛,或誦經禮拜,或講經禮懺,將諸善業,迴向凈土。他說:

經雲,如坐禪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懺,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為究竟。……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

在眾多的善行中,延壽禪師最為重視戒律的行持,甚至他說雖然具足智慧而無戒德則如禽獸無異。有的人雖然知識淺薄,地位卑下,但受持凈戒而名為「勝士」。他勸導說:

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又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怖畏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為大舡。

又如今末代宗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稱是執持小行,失於戒急。……故經雲,屍羅不清凈,三昧不現前。從定發慧,因事顯理。若闕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戒能除諸惡病,除大怖畏,照破昏暗,濟渡惡道等,並指出宗門中已經流行以大乘甚深之法為名,而輕視戒律的現象,倡導以戒為戒定慧三學之首,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是典型的「以戒為師」的風範。

在大乘諸度門中,延壽禪師提出以布施(檀施)為先的理念,布施能真正體現大乘菩薩的度世情懷。《萬善同歸集》載:

又且諸佛化門,檀施一法,為十度之首,乃萬行之先,入道之初因,攝生之要軌。大論雲,檀為寶藏常隨逐人,檀為破苦能與人樂,檀為善御開示天道,檀為善府攝諸善人,檀為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為慈相能濟一切,檀為集樂能破苦賊,檀為大將能伏慳敵,檀為凈道賢聖所由,檀為積善福德之門,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為涅槃之初緣,入善人眾中之要法,稱譽讚歎之淵府,處眾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藪。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濟。

延壽禪師將布施一法首推為萬行之先,十度之首,是入於佛道的首要因素,滋養色身慧命的重要方法。在修習佛道之路上,以身口意三業的凈化為基準,而布施波羅蜜中是清凈三業的最好手段,所以他說布施為入道之初因。布施,不僅為十度之首,也是菩薩四攝法之首要行法。布施能使人遠離無盡的貪婪,對個人的修持及家庭的和睦、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宇宙的和協,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延壽禪師重新拈起達摩初祖「藉教悟宗」的古訓,認為語言文字在修持佛道中有重要的地位,所謂「諦入圓詮深探佛意,即多聞而成寶藏,積學以為智海。從凡入聖,皆因玄學之力」。這裡說的玄學即是佛陀為化導群生的種種言教,即三藏十二部靈文。雖然真性是不能用語言文字所詮表,然語言文字如標月之指,能令人依聖教量而見道起修。所以,「言為入道之階梯,教是辯正之繩墨」,不能因為直下見性的說法而覆沒佛陀開演的廣大智慧法門。這是針對有些禪師執於偏空,否認言教的通用而墮入無知的偏見,甚至自蔽慧光,於甚深的般若法門如聾若啞。其實延壽禪師的這種批評是悲心切願所發,今日的佛教同仁應當深思之。

佛子不但應當深入教理,廣學博究,還要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進求法精神,參尋十方,親近善知識。延壽禪師引《法華經》中佛陀曾經「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來引導眾生的向進之心,應廣泛地學習聖教,親聞善士。佛教的發揚和傳播,善知識的作用極其廣大,是眾生成佛的一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可輕視而自甘墮落。

---道堅法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岩文教 的精彩文章:

佛教基礎 天王殿

TAG:華岩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