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品被爭相模仿 一時遍地「竹筍」

作品被爭相模仿 一時遍地「竹筍」

梁建坤在介紹他的作品《步步高》。

梁建坤作品《出入平安》。

梁建坤 從事石藝雕刻近30年,2014年被選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雲浮石藝)代表性傳承人,多件作品獲全國性大獎。獲得雲浮市石材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技術能手稱號。

穿著防水衣,戴著嚴實的面罩,梁建坤正在雲浮市高級技工學校教學生做石藝。

濕漉漉的地面,粉塵瀰漫。梁建坤說:「這是一個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我享受。」

出生於「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石雕)之鄉」雲浮市的梁建坤已從事石藝雕刻近30年。

其在2014年被選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雲浮石藝)代表性傳承人,多件作品先後獲全國性大獎。

他的作品以創新的巧色玉石雕刻工藝,獨步雲浮,成為同行爭相模仿的對象。

成長:愛石藝,放棄學業

梁建坤從小對書畫藝術有著濃厚興趣,「哥哥畫畫非常好,有一天,看到哥哥的《砂鍋和雞蛋》的素描在校獲獎並貼到烈士公園牌坊前的宣傳欄上,我非常羨慕,心想:我能畫出哥哥這麼美的畫就好了!從此我就迷上了畫畫,不可自拔」。

中學時,梁建坤只要發現書店有新的美術書,一本也不會放過,結果把母親給他的早餐錢全用來買書了。父親擔心他過於痴迷美術,學習成績跟不上。為不讓父親擔心,梁建坤經常一到睡覺時間就假裝睡覺,等父母睡著後又偷偷爬起來繼續畫畫和練字。

後來,學校開設了工藝班,聘請了一名工藝師來授課。回憶起這段時光,梁建坤依然很神往,「我看到這位工藝師把弄著一塊石頭,時而畫下,時而雕下,竟然把石頭雕出一隻活靈活現的小石獅!當時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覺得神奇又好玩,這位師父立即成為了我的超級偶像」。

從此,石雕便在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1987年,梁建坤遇到了一位真正引領他進入石藝殿堂的老師譚林海。譚林海是雲浮新石藝的重要發起人之一,也是當年雲浮縣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

梁建坤為跟譚林海學習,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譚林海是我的鄰居,他動員我參加石藝培訓班。但我當時剛初中畢業,本來以後的目標是考美術學院,但經他動員,父母也支持我參加,我就答應了」。

絕活:巧色玉雕造就遍地「竹筍」

在雲浮,從事石藝雕刻的人可不少,為什麼梁建坤能脫穎而出?這就不得不說,其首創的巧色玉石雕刻工藝,這是當年同行爭相模仿的對象。時至今日,巧色工藝品早已成為雲浮工藝產品主流。

「以往大部分工藝師都會把一塊玉石表面的石皮削掉,留下最漂亮的玉。我在雲浮首創了巧色玉石雕刻工藝,是以石皮為主,玉料為輔進行雕刻。」梁建坤說。

他的作品《步步高》就是首次採用巧色玉石雕刻工藝雕刻而成。他說,兩隻東風螺以及竹筍下面的泥土就是利用石皮雕刻出來的,竹筍是玉質部分。沒想到,留下石皮的效果特別好,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有活力。

後來,《步步高》這件作品及利用石皮的雕刻手法成為同行爭相模仿的對象,工藝市場不久後就出現了「竹筍」現象。梁建坤說,基本上每間工藝門市部里都有這件作品的模仿品。到目前為止,市場上的模仿品數量超萬件。

這個創新作品花費了梁建坤足足十個月,「過年前,我撿了幾個東風螺回家養起來,仔細觀察,熟知螺的體態後才定稿。可是到做『竹筍』部分時,因未到竹筍生長季節,缺乏真實的參照物,為了能反映最真實的結構,做到精益求精,所以就停了下來等待。這一等就是半年之久」。梁建坤說,他一直等有了真竹筍,完全了解其結構和生長規律後才繼續做下去。

「我對創作作品的要求是很高的。」梁建坤說,兩年後,他又創作了《甲子登科》,一隻深褐色的甲蟲登上最高的靈芝上,寓意甲子登科,「同樣出現了『蘑菇』現象,到目前為止滿街都是『蘑菇』」。

靈感:一碗深情的老高豬雜粉

創作靈感來源於哪裡?梁建坤說:「來源於日常的生活。像火龍果、葡萄、茶具等,甚至是豬雜粥。」

說到豬雜粥,不得不提廣東美食玉雕《老高豬雜粉》。只見碗中的河粉、湯水、肉、粉腸、大腸、肝、蛋等材料,活靈活現。他說,在一次小學同學聚會中得知老高同學開了間餐館,他炮製的豬雜粉一流,之後一班同學就經常到那裡品嘗早已聞名街坊的豬雜粉,邊吃邊聊,其樂融融。我就萌發了能不能用石頭創作一件能夠反映我們同學之情的作品來,《老高豬雜粉》就是這樣做出來了。

《老高豬雜粉》憑藉創意獲得了2016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梁建坤拿手的不僅是玉石作品,其創作的大理石作品《出入平安》、花崗岩作品《茶韻飄鄉》、木化石作品《一鳴開悟》等,也分別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展覽金獎。

喜歡創新的梁建坤說:「雲浮是世界石材集散地,石材種類非常豐富,這給我的石藝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的作品不局限於玉石,也包括大理石、花崗岩、木化石等材料。只要材料特性和創作題材能結合的我都會大膽嘗試。」

傳承:多名學生成業內能手

談到傳承,梁建坤很驕傲。他現在是雲浮市高級技工學校的石藝老師,「有30多個學生跟我學,學校還正在給我們建專門的工作大樓」。他總結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根據石材工藝的特點與校方合作編寫教材,使學校有了一套系統性的教材。此外,還在校內設立工藝大師工作室,展示高水平的作品。

梁建坤說:「我深知,任何一項藝術的傳承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只有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才能將石文化發揚光大。我的教學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石藝匠人的教育模式,特別注重學生藝術修養的培育。從石材工藝的選料,到作品的構思、雕刻、創作,我都會毫無保留地為學生釋疑解難,令這些學員一天天進步。」

多年來,已有多名學生成了業內能手,其中一名榮獲「大師」稱號,三名獲取高級技師資格。學生的作品很多入圍全國、省和市級的各項比賽,共斬獲國家級金獎一個、銀獎兩個、銅獎四個。另外,還獲得十多個省級及市級的金、銀、銅獎。

同題問答

南都: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麼?

梁建坤:作為傳承人,要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像做玉雕「竹筍」,等半年有真實的參照物才做。

南都:如何讓工匠精神回歸?

梁建坤: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帶動,讓雲浮湧現出一批高水平的石藝專業人才。為推動雲浮工藝立足全國,多年來,我自發組織作品到全國多個地方參展參賽,推廣雲浮石藝。

統籌:尹來 劉蘭蘭 徐艷

采寫:南都記者 許曉蕾

攝影:南都記者 陳志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