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第一關鍵詞不是成績 而是心理健康

留學第一關鍵詞不是成績 而是心理健康

編者的話:聖誕假期即將結束,身在海外的留學生們即將迎來新的學期;而從去年年底開始,一批批offer也陸續放出,不少同學躊躇滿志準備踏上新的旅程。回顧2017年,想要提醒大家,留學也是傳統學習的延伸,而因為面臨不同的語言和環境,往往更有挑戰。希望同學們能調整好心態、盡量做足準備,在留學中收穫更強大的自己。

2018已經到來,可是有些生命永遠留在了2017的時間陰影中。如果2017年有什麼留學關鍵詞,除了留學安全,一定還有留學心理健康。一件件留學生不堪心理壓力自殺的案件,讓人扼腕嘆息的同時再次敲響警鐘。

留學,對於家庭和學生本人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我們往往會做好資金的準備、物品的準備,甚至是特意教孩子學會基本的烹調技能,起碼能做一盤番茄炒蛋;但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卻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卻又無形的準備——心理準備。

所謂心理準備,就是一個在單純學習環境浸染了十幾年的孩子,突然到了一個學習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應付的陌生環境,心理問題需要加倍關注。

優異的成績背後 是疲憊不堪的身心

據耶魯大學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癥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癥狀。而美國大學生的整體抑鬱和焦慮比例約為13%。

2017年末的考試季,傳來了康奈爾大學即將本科畢業的中國女留學生自殺的消息,身亡前郵件致歉「不能和你們一起做完這個項目」;

10月10日,猶他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中國博士研究生唐曉琳離開人世,曾在給朋友的留言中透露想在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結束生命;

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瑪莎·米勞3月24日發電郵通告師生,該學院一名中國研究生突然死亡;

2月12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中國留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在宿舍自殺身亡。她在遺書中說,自己無法承擔生命給予的重量……

一篇被斯坦福大學錄取的華裔學生的文章,展示了激烈競爭壓力背後的精神問題,他寫道:高中4年來,每得一個A,我就會有一次恐慌的經歷。每次得不了A的時候,恐慌發作得當然就更嚴重。我有過跳樓的衝動。

而去年年末的弒師案,也是發生在「好學生」身上,一直跑在前面的他們自我要求高,其實往往更缺乏自我調節能力。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上面這些案例以一種悲劇的方式揭開了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尤其容易發生在對自己要求甚高的好學生身上。一名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第八年博士學業的中國留學生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不少中國留學生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她在文中分析了焦慮和抑鬱的壓力來源,主要歸結為四個方面: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愧疚、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適的心理疏導。結合留學生們普遍遇到的困局,我們也總結了一下產生心理問題的普遍原因。

身負學習和經濟壓力

國外的學業標準、學習考評方式不同,這可能是很多同學面對的最大的cultural shock;在之前十多年的苦讀中,他們習得是一種相對被動接收式的學習方式、甚至有老師會劃重點,而這無疑和英美大學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學習方式和注重援引的學術要求相距甚遠,可能導致成績一下跟不上來。

花費了幾十萬父母積蓄,覺得辜負父母親人的期待,讓原本就不輕的學習壓力顯得更加不堪重負。對於學習是頭等大事甚至人生唯一大事的中國孩子來說,這些壓力往往讓人喘不過氣、異常絕望。

對症下藥的方式無疑就是從課業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下功夫,在留學前能做好準備,尤其對國外不同的學習標準和方式有所了解。大家可以多聽一些國外的公開課,對於這兩方面都有實在的幫助;或者多和師兄師姐交流,獲得真實的一手信息。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人生絕不只有學習成績過人這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孤獨缺朋友

出國留學可能是很多孩子第一次離家,千里之外,舊有的好朋友也不能隨時見面。而因為語言、文化等問題,真正融入西方的社交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可避免地帶來孤獨感。

如果能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異鄉的新事物,可能就不會那麼孤獨、恐懼。可以在出國前加入一些同期的微信群,提前結交一些朋友。國內朋友熱鬧過節,你獨自熬夜複習;生病沒人守在跟前照顧……很多時候,很抱歉現實就是這樣,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學會面對和消化孤獨。

缺乏生活能力

入學手續、辦理銀行卡、找超市、租房子、買家居用品……落地之後遠不是無壓力歡天喜地的新生活,而是各種瑣碎的雜事。我們的同學出國留學前一般只用面對學習這一件大事,對於這些生活的實際情況在國內都沒有經驗,在國外需要獨自完成,且面對語言障礙時,就更加壓力山大了。

抗打壓能力不足

從小到大我們的學校進行班級、年級的成績排名,強調智商、看重成績;而近幾年,我們已經更加意識到,人才所需要的不僅是智商,還有情商和逆商。所謂的好學生往往因為經歷太順,更加難於承受打擊,一個小挫折就放大到不可跨越。所以,培養一個堅強、能與失敗挫折共處的孩子,或許是父母所要注意的,要讓孩子有挫折的體驗,並學會自己去面對和處理。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他們都會聽你傾訴

適應是人必經的心理過程,也是一次難得的由內而外爆發性成長的機會,這是很多留學生的感慨。

無處訴說?試試counseling center

對於來自亞洲國家的學生來說,接受心理療治還是一個不大適應並且帶有羞恥感的概念。儘管,在此前多次發生的中國留學生自殺或猝死事件後,學校在發布給全校學生的信件中,總會在最後提到心理諮詢的熱線及諮詢方式等,然而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這似乎仍舊沒有成為他們認可的求助通道。

耶魯大學此前的調查發現,儘管中國留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驚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學校中有心理健康諮詢的服務,而真正諮詢過的同學,只有4%。

國外大學大都配有counseling center,像普渡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等都設立了專門針對中國學生的諮詢服務。既然來到目的國學習,我們應該更自然地「入鄉隨俗」,逐漸了解並接受心理治療的概念,就像身體不適需要去醫院一個道理。

發展愛好去解壓

建議孩子能發展一兩個伴隨一生的興趣愛好。遇到壓力的時候,不論是運動、音樂甚至是烹飪,都能轉移注意力,讓人找到生活的樂趣,有時更能給予人勇氣的激勵。

社會支持:父母、朋友一直都在

人是社會的動物,尤其在需要支持的時候。值得信任、願意傾聽的人對獨自身處海外的留學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很多留學生都會有這樣的體驗,他們最感謝的,是理解、支持他們的父母和一直默默陪伴的國內外好友。

和國外的朋友一起組成學習小組以減輕學業壓力,因為在同樣處境中的人更容易有同理心;和國內的老朋友一起聊天轉移注意力,找到有人陪的溫暖感。

花費巨大的孩子往往會覺得向父母傾訴心理壓力是對不起父母、辜負他們的付出;還有一種情況是怕父母會劈頭蓋臉罵上來責怪自己。這就更需要為人父母者多加留心、及時了解,並能真正有效地支持和溝通。

Buzzfeed曾刊登過一系列漫畫,生動描繪了孩子向父母傾訴時,父母通常會給出的回復,以及他們期望得到的回復。

准留學生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出國留學不是歡歡喜喜的旅行,是拼搏和奮鬥,我們到一個語言、文化、制度和價值觀都不盡相同的地方去學習,甚至和許多當地學生比拼,應該說會比國內上學更挑戰、更艱難。如果你想真正提升自己,學有所成或出類拔萃,那麼你就必須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健康是一切的根本,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心理健康。2018留學第一件事,希望同學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父母也能調整自己的期待,更加關懷孩子的精神世界。成長之路是「先成人後成才」,成績不需要永遠名列前茅,有很多東西比成績更重要。只要身體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掌握知識和技能,就會收穫一個幸福、陽光的人生。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編整,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成剛在路上 的精彩文章:

TAG:周成剛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