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鎮海路站到岩內站,一路繁華激起商機無限

從鎮海路站到岩內站,一路繁華激起商機無限

台海網1月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 林毅彬 康澤輝 崔曉旭/文 吳曉平 沈威 陳巧思 陸軍航/圖)從鎮海路站到岩內站,一路繁華。

這一路,感受便捷,湖濱東路站、廈門北站,串聯起兩大客運交通樞紐。來廈的遊客,一下廈門北站動車,就有地鐵無縫鏈接。

29歲的龍岩媽媽楊華,一下莆田到廈門北的動車,就帶著老公和女兒,往地鐵口走,在廈門第一次坐上了地鐵。

這一路,繁花似錦,鎮海路站、蓮坂站、塘邊站、園博苑站,將中山路商貿圈、蓮坂商貿區、嘉禾路商業中心、杏林組團、集美新城緊密串聯,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體系。

愛逛街的陳女士,因為一條地鐵線,打算貨比三家,一天逛遍三大商圈。

這一路,更留住了鄉愁,遙望鷺江那頭的鼓浪嶼,穿梭於老城區的建築,還有一座高顏值地鐵站讓集美火車站片區重獲新生。

因為一條地鐵,廈門島內島外,新老商圈,正繁榮崛起!

片區重生 也留住了鄉愁

地鐵1號線沿線24個站點,23個都是地下站點,只有一處是地上站點,那就是集美學村站。

集美學村站,曾經是集美火車站。2008年9月,隨著杏林大橋正式通車,集美火車站和周邊相關鐵路設施逐漸廢棄停用。

「這次得益於地鐵1號線的建設,集美火車站片區重獲新生。」集美居民趙亮說,現在高集海堤邊上不僅有了一座高顏值地鐵站,而且周邊地區也將融合集美老火車站的元素和集美學村嘉庚建築元素,打造成一處精美的火車主題街心公園,這也留住了許多廈門人心中的那份鄉愁。

新老商圈 盡享地鐵紅利

在地鐵1號線沿線站點中,能和機場商圈對接的高崎站是個矚目的站點。

位於高崎地鐵站口附近的新商圈正全速崛起。夏商國際商城到中埔批發市場,涵蓋了大型購物中心、生鮮食品等多種業態。而與其相距不遠的城中村中埔社,則升級為社區型商業。

導報記者現場踩點發現,這裡主要引進眾多超市,餐飲門店數量不多,部分臨街鋪面尚在招商。「過去批發的多,以後估計零售也會不少。」廈門水產交易批發市場里一位姓李的老闆,樂觀地評估地鐵開通將給整個市場帶來的商機。「大家扎堆可以形成『核聚』吸客效應。再通過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精品型商業去重新細分客流、形成互補。」在中埔水果批發市場的經營者林先生看來,高崎站無論在商業空間還是經營特色方面,都會與地鐵沿線其他商圈的商業體形成差異化。

他認為,商家合力有助於打造高崎附近的新商圈,當然商家也會在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中學會生存,而「你拼我搏也會讓消費者從中受益」。

購物習慣 開始悄然改變

昨天之前,在SM附近開店的廖女士,從鎮海路家裡到店裡上班,在高峰期意味著將近一個小時的駕車路程和煩人的堵車。

現在,這段距離16分鐘就能搞定,不堵車、不晚點,很方便。在廖女士看來,地鐵不但拉近了城市時空距離,也為商圈帶來更多人流,「尤其年輕人、外地人甚至外國人,在SM這個商圈出現的頻率會更多了」。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目前一條地鐵線路對商業的影響有限,但對市民來說,出行方式和購物習慣正在發生改變。「周末到SM廣場,最頭疼的就是停車問題。現在不少市民會把車停到某個方便停車的地鐵站點旁邊,再乘地鐵來SM商圈。」

在店家眼裡,地鐵會給城市交通、格局帶來巨大變化,「地鐵開到哪裡,哪裡就形成人流、聚集人氣,就可能形成商圈、市場。地鐵帶給經濟的活力、動力不可估量」。

體驗過北京、香港以及國外許多城市地鐵的廖女士,對廈門的「地鐵經」非常推崇,「廈門的地下空間非常發達,每個地鐵站都與周邊建築群在地下連通,建築群之間有連接,你甚至可以不用走上地面,即可到達車站附近的建築里」。

特寫

坐地鐵一次逛遍三商圈

開往岩內的第一趟地鐵停靠呂厝站,導報記者遇到了和閨蜜結伴上車體驗的陳女士,「我們從集美大學畢業多年,很久沒回母校,這次順便回去看看,有地鐵真的便利太多」。

陳女士和閨蜜在江頭上班,也合租在附近,「以前去集美要坐公交車,兜兜轉轉,坐BRT也得將近一小時。地鐵開通,我們就住在呂厝站附近,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她說,「我們平時逛街都在SM附近,以後坐地鐵去羅賓森和中山路一帶,三個大的商圈串在一起,可以貨比三家了。」

集大學子進島逛中山路

在集美學村站,上來集美大學四名大一學生,要去鎮海路。「我們今天四個人一起坐地鐵去中山路逛街,用學生卡有五折優惠,以後我們會經常進島。」武同學說。

而來自黑龍江的謝同學告訴導報記者:「集美商業畢竟不如島內發達,我們之前進島坐公交或BRT,但終究沒有地鐵快捷。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剛來廈門上學不久地鐵就開通了,真是太幸運了。」沿途,同學們每到一個站點都要記錄時間,感嘆廈門地鐵的速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台海網 的精彩文章:

TAG:台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