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零突破!這些國際科技大獎首次有了中國人的名字

零突破!這些國際科技大獎首次有了中國人的名字

國際科技論文總量世界第二,被引量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世界第一;全社會R&D支出佔GDP比重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在9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這樣評點我國科技事業: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除了這些實實在在的指標,更令人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歷史性地登上國際大獎的領獎台。屠呦呦、潘建偉、施一公、姚檀棟、王貽芳……他們靠著在各自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國際同行認可,為中國贏來讚譽。

在時光長廊中往回走,你會遇見他、他,還有她……

2012年,我們遇到了潘建偉院士。量子通信、測量與計算(QCMC)國際大會組委會將該年度的國際量子通信獎授予給他,以表彰他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潘建偉是獲得這一榮譽的首位華人物理學家。

4年後,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2017年8月,《自然》雜誌發表了「墨子號」亮相最新成果。至此,「墨子號」圓滿實現三大既定目標: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地星量子隱形傳態。

2014年,我們遇到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歸國多年的施一公院士。他獲得了該年度的愛明諾夫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中國科學家。

愛明諾夫獎是瑞典皇家學院於1979年設立頒發的國際獎項,獎勵世界範圍內在晶體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每年獲獎人數不超過3人。

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瑞典國王親自為施一公頒獎,獎勵他過去15年來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

此後,施一公團隊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突破,仍屢屢見諸報端:首次捕獲真核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首次報道人源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首次報道裂殖酵母剪接體3.6埃的高解析度結構……

2015年,我們遇到的是王貽芳及其團隊。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它是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發現新的中微子震蕩模式的嘉獎。《科學》雜誌在線版「科學此刻」欄目評價說,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圖,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行為間不對稱」的實驗鋪平了道路。

目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後續實驗——江門中微子實驗已經啟動,正處於建設階段。建成後,它將是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規模最大」液體閃爍體探測器。

2016年5月,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博士鄭永春。因為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他獲得2016年卡爾·薩根獎。這也是華人科學家首次獲得此獎。

鄭永春是科普戰線上的活躍分子,他寫文章,錄節目,做報告,將行星科學的火種,儘力播撒給更多人。「科普是每一位科研人員的責任和義務。」鄭永春說。他不怕被嘲笑「不務正業」,只要有人聽了他的介紹,能夠感興趣、受啟發,有收穫,他就覺得有樂趣。

2016年10月,這是中國科研界的「高光時刻」。我們看到屠呦呦。這位耄耋老人幾十年前在艱難條件下發現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從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這是我國本土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賀信中說,此次獲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獲獎之後,屠呦呦團隊仍在研究青蒿素。她說了,要把青蒿素「做透」。團隊已經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老太太2018年的新年願望,是能建成一個中醫藥國家級實驗室,吸引高層次人才。

時間再走到2017年4月,這回從瑞典過往手裡拿到獎項的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他獲得了由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授予的2017年維加獎,該獎被稱為地理學界的諾貝爾。

「這個獎自建立以來一直頒給西方人……我從未想過自己也能得這個獎。」姚檀棟說。儘管獎頒給了他個人,但他覺得,這是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群體效應的體現,代表著國際地理學界對中國青藏高原整體研究水平的認可。

地學研究,苦,但姚檀棟覺得幸福。他專註於青藏高原,通過鑽取冰芯,解讀其中包含的氣候和環境變化信息。他的研究隊伍常需跋山涉水,在人跡罕至的苦寒之地,向卓越成果邁進。

當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曾在一次座談會上說,諾獎的大門已經打開了,還關得上嗎?

國際大獎的大門已經打開,第一批中國科學家已經走了出去。在他們身後,相關領域的研究隊伍正在崛起。未來,會有更多人,叩開國際大獎的大門。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