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幸福很難嗎,為何非要「作死」?| 你是不是與安穩絕緣的「感官需求者」
「即便理性能知道那是種幸福,他們也無能為力去感受,更停不下來對於更多刺激的追求——
生命也許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在失重中的人們,用來抓住自身的一種方式。」
娛樂圈永遠不缺少出軌新聞和吃瓜群眾。最近李小璐和PG One的新聞沸沸揚揚,而男方賈乃亮作為被出軌方昨晚在微博上的發聲「道歉」,使得輿論又多了幾分同情。
之前看了幾篇相關的文章,都說在這次出軌事件之前,李小璐是典型的好命小公主。生在演藝世家,年少成名,14歲演的電影拿了金馬影后,之後出演和製作的電視劇也不乏口碑之作,《都是天使惹的禍》、《奮鬥》都曾經備受喜愛。除去事業上的順風順水,她的戀愛、婚姻、家庭也一直受到旁人艷羨。幾任前男友都是迷妹追逐的偶像,而到了想安定的時候,她遇到了賈乃亮。
結婚時李小璐說的一番話曾經感動了許多人:「我像一朵雲,飄來飄去,沒有安全感;自從你出現在我的生命里,我變成了一粒種子,踏實地埋在土壤里,生根,發芽。」婚後,丈夫一直是「模範老公」,女兒也乖巧可愛,借著「國民閨女」的熱度,這一家始終以正面的形象在大家的視野里出現。(只可惜當初秀過多少恩愛,現在就有多少尷尬。)
「夜宿門」一出,太多的人不解:明明家庭美滿幸福,一切都很好,是對生活有什麼不滿意么,為什麼還要去「作死」?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會出軌的人,大都處於一段不幸福的戀愛或者婚姻中。這其實是個誤解。在婚姻諮詢師Perel(2017)的研究中,我們看到,
現代人的出軌早就脫離了這種模式——
出軌不僅僅發生在那些不夠好的婚姻里,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幸福的婚姻里。
大把選擇了出軌的人們,不僅口頭上維護一夫一妻制,也聲稱和另一半的關係十分穩定。他們會在面對諮詢師的時候很肯定地說:「我愛我的丈夫/妻子,我們信任彼此,沒有財務壓力,和孩子相處也很快樂。」
但是他們仍然出軌。Perel幾次提及的一個典型案例Priya就是如此:婚姻美滿、經濟穩定,也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
但是在47歲時,她突然出軌。出軌的對象是一個有紋身、開卡車的清理工,一個她永遠也想不到會與之發生關係的男人。
這種行為,會被很多旁觀者罵上一句:「作死!」現代人似乎越來越難以平靜地待在一種「已經夠幸福了」的狀態里。無論是明星名流,還是普通人,我們身邊都不乏拿著一手好牌卻主動「作死」的案例。
有一些人,總好像無法安於平凡穩定的幸福小日子,而是不斷招惹出一些事來,或是吵沒必要的架,也會和其他人牽扯不清。
人們為什麼不願意珍惜幸福,而要追求刺激和狗血的生活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神經科學的基礎,
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需要新鮮事物的刺激
童話故事的結局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現實世界中,惡魔恰恰存在於日復一日的「幸福生活」中。
造物害怕人類始終局限於已知,無法探索和進步,於是給我們的大腦設置了這樣一個機制: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區域,是只有被新鮮事物刺激,才會活躍起來的。
研究(Neuron,2006) 發現,中腦里有一塊SN/VTA區域,它只會對新鮮事物產生應答。在實驗中,當重複的面容和景物出現在被試面前時,他們的這一區域不會激活;只有在新奇的圖像出現的時候,這個區域才被激活。
這一區域的激活會帶來多巴胺的大量釋放。多巴胺是一種使我們感到快樂的化學元素,很多抗抑鬱藥物就是通過抑制大腦中的多巴胺的降解,來改善人們的情緒。這一元素的分泌,能夠鼓勵我們採取行動,去尋求獎賞、滿足需要、達成目標等等。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腦中的這一區域也是沉寂的,我們不容易感受到極大興奮的喜悅。而人類尋求愉悅的本能,會驅使我們做些新鮮刺激的事。
人們在感受到刺激,並對刺激產生應答時,能夠感受到自身肉體、感知、意志乃至靈魂的存在。可以說,刺激能夠讓人感受到自己不是麻木的,是「活著」的。
* 然而,人們需要的刺激程度會不斷提高
人類的每種感覺都存在「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的現象,即,在同一種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人的感受會產生變化,我們會適應了這樣的刺激,不再產生同之前一樣程度的反應,需要更高程度的刺激才能重新感到之前的感受。
比如,長時間接受高分貝的刺激會使得聽覺閾限提高,覺得這個聲音沒有一開始聽的時候那麼吵了,除非分貝變得更高,才會又覺得吵;長時間聞到某一種氣味也會使嗅覺閾限提高(聞不到了)。當感覺適應產生後,同樣的刺激就不再能給我們帶來之前的感受了。
甚至是一個喜歡的不得了的人,如果沒有把這種感情升華,用理性和智慧去「加持」,一旦得到的時間久了,也會覺得吸引力不復當初。
這就是人類,不管選擇哪種新鮮刺激,人們都會「越玩越過」。
一直旅行會越玩越深度,一直喝酒會越喝越多。因為之前的劑量已經讓你覺得「沒有什麼」。
因此,假如不懂得節制的話,在平穩的生活中時不時作死,以及作死的程度越來越高,都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驅使了。
人們以為自己是為了別人控制慾望,其實根本上來說我們是為了自己控制慾望——為了讓快樂不要變得越來越難。
感官的社會與它製造的「感官需求者」
雖然人人都喜好新鮮和刺激,但總有一些人渴望更多的跌宕起伏。流行心理學中提出這樣一種人格特質,他們被稱為「感官需求者」(sensation seeker),這類人的表現是,
傾向於追求感官刺激和愉悅,為了追求新奇的感覺而不惜承受風險。
感官需求者的表現,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被觀察到:
1. 尋求刺激與冒險:
渴望參加生理性的冒險活動,或者追求高速、危險感覺的活動,比如喜歡滑翔傘、深潛、開直升機、高速駕駛等等;
2. 尋求不同的體驗/經歷:
偏好選擇新奇的經歷和體驗,比如幻覺體驗;喜歡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或者希望與亞文化、社會邊緣群體建立聯繫。
3. 不受禁忌:
喜歡突破常規,或者進行一些非傳統的、禁忌的體驗,比如酗酒、吸毒、濫交、非法行為等。
4. 對無聊過度敏感:
對於重複、單調的人和事物的容忍度過低。
他們也是會比常人
更快地對同樣強度的刺激感到厭
煩
的人,因此會不斷挑戰比常人更高的刺激閾限。這種人格特質,也與更高的出軌概率、更高的關係緊張程度、更大的危險行為幾率
掛鉤(Zuckerman, 1979)。
研究者編製了一份
「感覺尋求量表」
(Sensation Seeking Scale)。想知道你是不是一個「感覺尋求者」,回復【刺激】給公號做一下這個測試吧
,它會用40道題來判定你是否具有這種人格特質。比如:
我經常希望自己是一個登山者;
我會對同樣的面孔感到厭倦;
我喜歡獨自探索一個陌生的城市或街區,即便有可能會走丟;
我想要嘗試毒品,或者能引起幻覺的物質;
我喜歡那些「約炮」的群體;
我想要嘗試衝浪/學習開直升機;
我喜歡結交那些令人興奮的、具有不可預測性的朋友;
無聊是最大的罪惡;
喝很多酒會讓我感覺很好;
我喜歡嘗試那些沒有吃過的食物;
…………
(Zuckerman, M., Kolin, E. A., Price, L.,& Zoob, 1964)
而在現代社會,出現了更多對感官享受的崇尚。一切消費和服務都不遺餘力地要讓人們感到更「舒服」。娛樂人們的方式也日漸變得多種多樣。從書本到遊戲、視頻、到可穿戴設備,這個社會給我們越來越多的刺激,同時也使得我們不斷需要更多的刺激。整個社會文化,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感觀需求者」。
當越來越多的人被鼓勵「立刻消費」甚至「提前消費」,人們不再想要「延遲滿足」
——而這正是人類一種重要的能力,而是追求在當下得到滿足。因此人們更少為了遠期的風險或代價,節制眼前的行為。我們變得更加崇尚自由,我們也認為,自己有權為了自己的快樂去做一些曾經不被傳統社會規則認可的事情。
此外,社會正在變得荒誕而空虛。可怕的、曾經不可想像的事在發生,人們沒有安全感;與上流階層的差距通過社交網路看得前所未有的明顯,而自身跨越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幾乎不存在;意義不斷被消解,只有一個人們不喜歡獨立思考的社會,才需要產出那麼多的大V,來輸出思考的結果給到人們。
這一切,都在製造出越來越多的「感官需求者」。而感官需求者,幾乎可以說,是與平靜安穩的「幸福」絕緣的——即便他們的理性能知道那是種幸福,他們也無能為力去感受,更停不下來對於更多刺激的追求——生命也許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感官得到刺激的時刻,才能清晰地感知到自身存在。
這是在失重中的人們,用來抓住自身的一種方式。
除了刺激之外,戲劇性的人生,是一種能讓人感受到更多意義感的講述方式。人們在那些戲劇化的轉折中,體會到百般情緒。
通過講述,人們把生活中偶然發生的小事串聯成首位呼應的故事,從而向自己說明,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意義。
我們如此害怕日常,就是害怕陷落在那些沒有意義的瑣碎里,害怕宇宙是隨機的,沒有任何事值得我們相信。
只有意義感能拯救一切,拯救所有喪失與遺憾。
喜歡戲劇化的人生怎麼辦?
看到此處,我們未嘗不能理解人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也能夠知道人們在重複的「幸福美滿的生活」中缺失了什麼。但這一切應當有一條不容觸碰的原則:
你可以隨你的心意,百般作死,但必須以不傷害他人為底線。
你作出來的戲,是不是你自己可以一力承擔的?還是會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甚至需要別人替你買單?這就可以說是高貴的作死與不可取的作死之間的界限了。
有兩件事可以讓你安全地享受刺激、構建戲劇化的生活,第一是寫作。第二是和你的愛人一起在關係中尋求刺激。
兩個人一起去給這段關係找到新鮮感,嘗試一起去陌生的地方、開展角色扮演遊戲、一起去探索新的愛好、找到新的身份。前幾天看到夏超哥哥朋友圈的一段話:「當幸福降臨,我隱約覺得自己在承受它,像承受痛苦一樣。幸福有時帶來的激越心境,讓我無所適從,它的消逝又讓我恐懼。好像人們總在思考如何獲得幸福,卻很少考慮怎麼感受幸福。我對待幸福的方式,就像一個無知的孩子,存了很久零花錢,終於買來期盼已久的玩具,卻在幾日後將其束之高閣。」
人們都渴望與自己的王子/公主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但難題開始於在那以後。我終於得到了我渴求已久的幸福,那,然後呢?這就是需要智慧加持的部分了。不作死就不會死,如何認真地感受幸福,並接受一種不那麼激越的人生,是現在的我在學習的。
你呢?
References:
Bunzeck, N., & Düzel, E. (2006).Absolute coding of stimulus novelty in the human substantianigra/VTA. Neuron, 51(3), 369-379.
Cooper, B., B. (2013). Novelty and theBrain: Why New Things Make Us Feel So Good. Lifehacker.com.
Perel, E.(2017). Why Happy People Cheat.The Atlantic.
Raine, A., Reynolds, C., Venables, P. H.,& Mednick, S. A. (2002). Stimulation seeking and intelligence: a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4), 663.
Veland, C. (2014). Some People LoveConflict and Drama. Psychcentral.
Zuckerman, M., Kolin, E. A., Price, L.,& Zoob, I. (1964). Development of a sensation-seeking scale. Journal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8(6), 477.
Zuckerman, M. (1979). Sensationseek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