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應縣木塔-------罵了遼朝近千年,卻給國人留下不世瑰寶

應縣木塔-------罵了遼朝近千年,卻給國人留下不世瑰寶

釋迦塔下看雲

在秋高氣爽之季節,我們又一次來到了應縣的佛宮寺。佛宮寺外的縣城大街上還是那樣的人來人往,賣應縣涼粉的門店外還是擠滿了等待購買的人群。店家說,應縣涼粉可以在網購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吃竟然也能做到這樣的境界,也是難能可貴的。

不過到應縣來的旅遊的人可不是專門來吃涼粉的,是來瞻仰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應縣木塔的-----我考慮再三,還是不用參觀而是用瞻仰一詞方能表達其隆重與尊敬。因為這座木塔可是太不一般,是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也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更為關鍵的是在木塔內還有供奉有釋迦牟尼的兩顆佛牙舍利。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幾年前我曾到過陝西的法門寺,因為那裡供奉有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其法門寺則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寺廟所在的法門寺文化景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其香火之旺是我輩放開想像的翅膀也難以想像的。回頭再看佛宮寺,再看釋迦塔,再看佛牙舍利,那境遇之差別可就不是一個大所能形容的。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是一座建成於遼清寧二年(1056),有著近千年(準確地說是950年)歷史的木塔,它是由戲劇舞台上常常作為大宋帝國敵人出現的遼國的遼太后下令修建的。這個讓很多的人想不通,想不到。一個天天在風吹草動見牛羊的草原上跑來跑去的民族,一個天天在雁門關與楊家將對陣的遼國,竟然還能有如此傳世的奇塔矗立不倒,還有世界上獨一份的佛牙舍利供奉,我們便不得不為遼國與遼太后們拍手---稱頌---折腰。

「一句俗語叫「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是佛塔。有一種玩具叫做魯班鎖,幾個不規則的木塊,互相咬合成為一個木構的迷魂陣。浮屠和魯班鎖結合是什麼樣子?是山西應縣的釋塔……巨大而精巧的佛塔,在建築學家眼中它價值無限,在百姓眼中它有神佛護佑。」這是《中華遺產》雜誌2009年第2期一篇《應縣木塔 風雨千年第一塔》文章開篇之語。

應縣木塔得確是一座奇妙而偉大的建築,1961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塔內共有五層,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面目端莊,神態怡然,二至五層壇座上均供奉雕塑精細,各具情態佛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歷史走到20世紀70年代時,隨著釋釋迦牟尼佛牙舍利戲劇般的橫空出世,佛宮寺的釋迦塔才算是名至實歸。

應縣佛宮寺大門

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牙舍利是戲劇般的橫空出世?這要從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的三個意外說起。第一個意外:1966年6月的一天,工作人員在對木塔進行例行檢查時,在三層的佛座下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精美銀盒。大約當時文化革命剛開始,縣裡的注意力在文革而不在文物,並沒有引起縣裡的重視。第二個意外:八年後的1974年,工作人員也是在例行檢查各層塑像時,又是意外地在四層主佛像內發現了一大批遼代秘藏。當時分析八年前意外發現的精美銀盒可能是從這裡盜取移藏於三層佛座下卻沒有來的及取走的。第三個意外:八年前小偷未竟的事業八年後又來繼續來做了,二層的主佛像被人撬開,內藏寶物悉數被盜。好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偷竊者被繩之以法,被盜的銀盒被追回。

有了這三個意外的鋪墊,接下來就是佛牙舍利的橫空出世了,只是這橫空出世的過程有點長。文物的整理鑒定在4年以後才展開,國家文物局於1979年7月給佛牙舍利做出了國家級的權威性鑒定。至此,釋迦牟尼佛牙舍利正式的橫空出世。應縣木塔令人嘖嘖稱奇的就是懸掛了那麼多的匾額,站在塔下仰視,哪塊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哪塊都有數不清的典故,哪塊都出自身勢顯赫的名主。而更讓人驚嘆不已的是,這建築精巧,歷史厚重,聲名遠播的釋迦佛塔卻是出自於天天在舞台上以侵略者、掠奪者面目出現、與中原大宋帝國爭霸的契丹遼國。漢有諺語云:不娶活人妻,不買河邊地。能把釋迦佛塔建在離雁門關不遠,與大宋帝國接壤的遼國邊境上,那是一種什麼樣的胸襟?

這又引起了我對遼國歷史探究興趣。

應縣佛宮寺紅牆

遼國是一個什麼們的國家?為什麼能長期稱雄北方,對富足的中原帝國-------北宋王朝持續構成威脅?翻開遼國的歷史,你會驚訝發現,這個由北方契丹族人建立的國家,盡享218年國祚,確實有他非同一般的地方。就我個人觀點來看,至少有這麼幾點:

一是順勢而為開疆拓土,走出草原。契丹人建國時(公元916年)尚處在原始社會,他們借著唐朝滅亡後中原大地五十多年「五代十國」分裂的順風,抓住後唐河東節度使想當皇帝的契機,把石敬瑭扶上了後晉皇帝的寶座,收下了燕雲十六州這份大禮,成功走出草原,進入今天的北京、大同。終於建立了南下中原的前進基地。

二是堅持與時俱進「改名易幟」,率先實施「一國兩制」。收燕雲十六州後,契丹國就不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了,為了能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團結燕雲人民一道前進,直接改名易幟,國號契丹改為大遼,且改元「會同」,以此順應形勢發展。在沒有成功經驗借鑒的情況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著力推行漢人契丹分治的「一國兩制」。之後又把先前分設的南北樞密院合併,官僚制度也由部落聯盟形式直接進入中央集權體制。遼國由原始社會急走幾步也跨進了封建社會。中原王朝走了一千多年的路,遼國沒用幾年就走完了,先進帶後進、共享人類社會發展成果大概是從這裡開始的吧。

佛宮寺外的兒童遊樂園

三是創立「五京」制,別出心裁的「直轄市」。遼國有五個京城,這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有哪五個京城呢?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上京為契丹人的發祥地,在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左旗,為五京之首,國家領導人長期在這裡辦公。東京在今天的遼寧遼陽、中京在今天的內蒙寧城、南京在今天的北京,是五京中城市規模最大的。西京在今天的山西大同,為遼國的邊防重鎮。遼的五京其實就是遼的五個直轄市,五京不僅是五個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五個地區的經濟商貿中心。在五京的帶動與輻射下,遼國的強盛之基就建立起來了。

四是進攻、進攻,還是進攻。契丹人是最富進攻精神的民族。翻開遼國的歷史,走出草原前把別的部落先滅了,為的是安頓好家裡拉齊整隊伍。收了燕雲後,南下中原的進攻基地就此成形了。差不多伴隨北宋一朝的噩夢也從此開始了。

在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裡,宋朝是經濟文化極為發達的朝代,一幅《清明上河圖》傾倒了無數的國人,可硬是讓一個剛從草原走出來的泥腿子打的滿地找牙,逼的大宋皇帝在今天的河南濮陽簽下了給錢給絹的「澶淵之盟」,事實上承認了遼國地位與遼國的疆域。

遼國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它在立國成長、擴張時,中原大地卻在你剛唱罷我登場的五代更替,玩的不亦樂乎,自然顧不上瞧一眼遠在北邊的遼國了。而宋朝在經濟上不差錢的時候,蕭太后帶著部隊南下至黃河邊上,一下子就敲走了宋朝每年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而且這一敲就是120年,想想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遼國有富的流油的宋朝養著,想干點什麼、建個木塔啥的那也就不叫什麼事了。

應縣佛宮寺外大街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本是一個了不起的朝代。唐朝掛了之後,一下子亂了幾十年,是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還把國家還建設的很好,文化上可與唐朝比肩,經濟上比唐朝還高出一頭(據說當時GDP人均450美元,是世界第一),科學技術高度繁榮。基本上沒有什麼內患,就是水泊梁山好漢添了點亂,最後也都招了安為朝庭打方臘去了。

宋太祖本是後周的一個地方官,陳橋兵變時兄弟們硬是給他披上黃袍,做了皇帝後心卻不大安逸,老怕別的什麼人也來鬧黃袍加身。所以他認真分析了五代十國這幾十年內部分裂的歷史,總結出來的教訓是藩鎮封建割據,武將擁兵自立,教訓深刻吶。他深深感到這樣的情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所以就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以解除後顧之憂。為確保趙宋江山千秋萬代不變姓,確立了推行崇文抑武的既定國策。國富民不窮,民富國不強,就此埋下了國防外交上的屈辱之禍根。

宋朝也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北方遇上了遼國,西部遇上了西夏,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楊家將能打吧,讓蕭太后給滅了;宋真宗很能幹吧,讓遼國哄騙著簽下了澶淵之盟,不差錢的宋朝用白花花的銀子換來了之後1一百多年太平日子苟且偷安。

應縣佛宮寺內門

其實趙宋的君臣還是惦著燕雲十六州的,只是惹不起時先這麼忍著,當遼國後院起火時,興奮的趙宋終於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不差錢的宋君瞅著機會向金國行賄,許諾轉贈貢遼歲幣,簽下了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想借用金國的軍力收回失地。可惜自己軍隊不給力,近在眼前的燕京都搞不定,最後還是請金國出兵才解決了戰鬥。如此不堪的戰力,讓金國君臣看透了趙宋的底子,不屑之意油然而生。

遼國到底還是讓金國給滅了,在增加了幾倍的貢遼銀子和絹子之後,收回的燕雲卻是讓金國浩劫一空的空城。金國比起遼國那可就沒有那麼仁意了,他不但要錢,還要江山。他們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南下把宋朝的中央機關給連鍋端了,讓倆個皇帝一個北出雁門,一個北出燕京,都給請到黑龍江狩獵去了。不差錢的宋朝最終還是釀下了徽欽二帝被擄的靖康之恥。

趙宋的江山來得比較容易,所以丟上一些也不怎麼肉疼。北方沒法呆了,那就到南方吧,換個地方也不耽誤做皇帝。不管是誰來做皇帝,老趙家的家風那是代代相傳的,不走樣,不變形,能用錢解決的,就基本不用兵。到了偏京還是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只要保住身上這件黃袍,哪怕對金國和蒙元俯首稱臣。在那小小的天地里,趙宋君臣又讓精忠報國的岳家將步了雁門楊家將的後塵,在繁華的臨安城又混了一百多年,直到慘烈的崖山海戰打響,趙宋王朝才最終降下帷幕,壽終正寢。

屈辱之事代代有,趙宋一朝尤其多。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寫到這裡,我們也就好理解遼國敢把投資如此巨大、建築如此精妙、藏品如此珍貴的木塔建在離宋朝很近的地方了。但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建塔?為什麼在此建塔?為什麼在此建木塔?呵呵,還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快要成了十萬個為什麼了。

據說許多史學家對此也很感興趣,古建專家也作過考證,只是沒有一個權威的結論。不過現在聲音比較大,而且我也認為比較靠譜的是遼國貴族蕭家的家廟說。

那就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建塔?

遼國的蕭家可是除皇家之處最為顯赫的一族,據說蕭家的姑娘只能嫁給皇家一族,皇帝明媒正娶的皇后就有三位。而這三位皇后在皇家的身份是婆婆、兒媳和孫媳,三代皇后入主後宮幾十年,如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顯要之族修個家廟一點都不過份。家廟一說,在今天釋迦塔門額上的供養人畫像已經得以確證。

第二個問題,為何在此建塔?

有人考證,據《契丹國志》載:「興宗皇后蕭氏,應州人」,也有人考證,應州是她的出生地。其實是祖籍也好,是出生地也好,當時的應州對於她們蕭家來說,是一個特別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一門三後的光榮總是需要人來分享的,篤信佛教的她們,自然會認為建座家廟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了。太后皇后要建家廟,皇帝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吧,總得和有關方面打個招呼吧,這也就好理解明《應縣誌》里「田和尚奉敕募建」之句了。至於田和尚是什麼來歷,早已無從考證了。

佛宮寺內由企業捐建的觀世音寶像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要建木塔?

建塔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古時建築材料也就那麼幾種,沒有水泥,沒有鋼材,有的只是秦磚漢瓦、樹木石頭。大凡工程開工,最優的施工設計當然是能就地取材。在應州建造這麼個龐然大物,需要大徑木料決不是一個小數,砍伐、運輸亦非輕而易舉之事。所以正常的情況下推斷,當年的應州應該是一個森林茂密的地方,因為有就地取材之便,才放棄了磚石而使用了木材建塔,才有了今日之千年矗立之佛塔。

由此看來,我們還真得感謝現在尚有不少的人眾稱之為敵國的遼國蕭家建起的這座寺廟,感謝當年與趙宋對陣的遼國為我們留下的這座傳世之木塔,

佛陀的宮殿,釋迦的塔。它給應縣帶來了多少的關注與膜拜。自佛宮寺與釋迦塔正式問世之始,是不是門庭若市我不知道,但一定是洛繹不絕的。為什麼?仰望釋迦塔,圓潤豐腴、筆力遒勁的匾額層層懸掛,嘆為觀止。名人大咖題詞作賦者也不在少數。

據說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其中奪人眼球的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登木塔題「天下奇觀」,但是未曾見到趙宋君臣的匾額。這著實有點不應該的,在簽下「澶淵之盟」之後,宋遼成了同志加兄弟的關係,每年都要派出大臣到了遼國上京朝貢的,不應該見不到的。就是後來的女真人的金國請趙宋皇帝北上狩獵時,年輕的宋欽宗走的是北出雁門的西路,也不知道有無機會看到釋迦塔,更不知道如果見到了又作何感想。

釋迦塔下看雲

應縣古稱應州。佛經上說佛陀聖物「上應天道,下應群萌,實為應地」。「天道、群萌」意為天上神祗、地上眾生,佛陀遺骨靈牙示現之地,就是「應地」。古「應州」之名來自於此-------後世應州人大都如此詮注,我們不妨聽之信之樂之。但當一對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在「應地」重現人間時,您可錯愕,您可驚嘆,但您卻不能不信世間的因緣天命。

「佛陀的宮殿釋迦的塔」,不管你承認與否,應縣早已屬於世界之「應地」,而釋迦塔卻永遠屬於應縣,自己爭不來,別人也搶不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