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胡適:人在生氣的時候,最丑。

胡適:人在生氣的時候,最丑。



洞見

(DJ00123987)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京博國學


來源:京博國學

(ID: jingboguoxue)


不輕易動怒,這既是做人的修養,也是高明的處世智慧。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周周朗讀音頻



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結合母親的經歷感慨道:

「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01


人生氣時,是最丑的時候

由於父親早亡,胡適的母親是當家的後母,家裡的財政並不寬裕,一年到頭全靠胡適的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


胡適的大哥從小就是敗家子,賭博、吸毒,每次回家就把家裡值錢的東西拿出當了,到處欠錢,每到除夕,家裡總有一堆要債的,母親每次都好生招待,等半夜的時候,才每一家債戶發一點錢。


好說歹說,把討債的人勸回去,等到胡適大哥回來,她不出一句責備的話,不露一點怒色,依舊和胡適的大哥大嫂一起吃團圓飯。


胡適描述到:「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幹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母親的性格對胡適產生很大的影響,使胡適懂得了:

盡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


胡適自己這樣評價:「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母親溫和的性子和寬宏的氣量對胡適影響很大,胡適本人幾乎是民國時代,性子最溫和寬厚的人。


這樣的性格也為他帶來了好的人緣,以至於在民國時候流行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社會各界人士都以和胡適交友為榮。


02


愛生氣,是因為層次不夠


其實,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禮記》里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也就是說人有各種情緒是本能,是天生就有的。


生氣有什麼危害?危害實在太多,首先傷身,其次誤事,再者毀譽、傷感情,甚至還有人因此而葬送了性命。


春秋末年,邾國有一任國君是邾庄公,名叫曹穿。


有一次,邾庄公與大夫夷射姑一起喝酒。


期間夷射姑出來小便,看門人向他討肉吃。

結果著急去如廁的夷射姑,氣不打一處來,就奪過看門人的木杖追打他,嚇得看門人抱頭鼠竄,呼嚎奔命。


過了些日子,邾庄公到庭院中散步。


這位看門人就假裝打水潑灑庭院。邾庄公見庭院滿地濕漉漉,頓時發怒喝問。


看門人就騙他說:「夷射姑旋焉。」(是夷射姑小便給弄髒的)


邾庄公頓時暴跳如雷,下令抓捕夷射姑,可是吩咐下去好久都沒有抓到。

邾庄公聞聽更加怒不可遏,急得栽到床上又從床上跳下來,卻不小心跌入了床邊的炭爐中燒傷了。


不久後,邾庄公就因燒傷的皮膚感染潰爛而死。


明代思想家薛文清,號稱用二十年治一「怒」字而不盡,「是知克己之難。」


人的情緒之難控制,可見一斑。


修養高如林則徐、曾國藩這些人,也難免有動怒之時。


但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一個生氣門檻很低的人,要麼是不成熟,要麼是沒有教養。


一旦生氣就要逞凶作惡的,不是顯示出你的威嚴,而只是凸顯了你的無能,敗光你的人品。


《呂氏春秋》載,要考察一個人能否擔當大任,有幾種方法,其中一個就是「怒之以驗其節」。


故意激怒他,觀察他表現出來的品德、節操:他是破口大罵,還是沉著隱忍;是斤斤計較、糾纏於坏情緒,還是很快就忘懷得失;是將過錯噴洒在別人身上,還是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真正修養好的人,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善於將怒氣化解成霹靂手段,化解困局。


所以愛生氣,歸根結底,是因為做人的層次不夠。



03


不生氣,是修養,更是智慧


《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


所以,層次越高、越有智慧的人,越懂得控制情緒中的人格和修養的意義。


清朝名臣林則徐一生為官,走遍十八省,每到一地都要帶著他的座右銘「制怒」。


當時虎門銷煙,林則徐風頭正旺。


哪裡知道西方侵略者一路打到天津,逼得皇帝嚴辦林則徐。


聽到皇帝的聖旨,林則徐悲憤莫名,吩咐家人收拾行裝,準備離開廣州。


他指了指卧室里的「制怒」橫幅,對夫人說:「把這個也帶上吧。」


夫人問:「比這貴重的都還沒帶,你帶這個幹嘛?」


林則徐回答:「這件最寶貴。我辦事數十年,時時記著它。如今老了,還要靠它養身呢。」


正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申涵光所言:「制怒者當涵養於未怒之先」,要想在「路怒」之時保持理性的剋制,就要防「路怒」於未然。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濰縣知縣時鬱郁不得志。


當他受上司諷壓、怒氣來時,便鋪好宣紙,提筆畫竹,以抑怒氣。


畫完以後,心理舒坦了,畫藝也越發純熟,一箭雙鵰。


尤其他因助農民告狀及辦理賑濟得罪豪紳而罷官後,畫竹更成為他晚年自娛怡樂、排怒解愁的養生之道。


你站得越高,越不容易生氣。


有時候,在遭遇別人惡語相加之時,不妨人為拔高自己,因為我比你高級、高明,所以無論你怎麼說,我都不生氣。


台灣作家李敖常常在各種場合痛罵曾經的朋友余光中。


蔣經國死後,余光中為他寫了一首詩《送別》。李敖罵余光中是「馬屁詩人」。


有人就去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麼?


余沉吟片刻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你看,不僅不生氣,還能幽默對待。


面對別人的發難,不要輕易動怒,這既是做人的修養,也是高明的處世智慧。


《論語》:子貢曾問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覆:「其恕乎!」。


意思是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恕己恕人,對事對人皆以「恕」字待之,才是不生氣的終極法門。


胡適和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雙星,因為觀念的差異,魯迅幾次諷刺胡適,但是胡適卻從未和魯迅直接交鋒過,也沒有與他進行過筆戰,更沒有表現出對他的人格的不恭。


胡適晚年的時候,提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適一生提倡「自由主義」,但是在晚年卻回到了「恕」道,這份寬厚仁恕,正是受教於他的母親。


所以胡適才感嘆說:「

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 的精彩文章: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