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慶:被誤會的大教育家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三日,林校長(即林文慶)邀集教授借鼓浪嶼大東旅社餞別魯迅君……林校長滔滔的說,說到廈門大學上頭來。他的意思,以為陳嘉庚君拿出錢來,興辦學校,為國育材,是最慷慨盡義的了。廈門擁有數千萬的資本家不少,何以他人盡不出來做這些事業呢。現在廈門大學,經濟異常窮困,若有人肯捐助一文半文錢,也有很多裨益的。魯迅君聽了這段議論之後,就從愛國布袍的袋子里拿出來二角小洋,奉給林校長,說是捐助廈大充經濟的。魯迅君自己說:『我統計所有的不動產,只有在北京一座房子,這房子是去年花八百元買來的。這樣說來,我捐二角給廈門大學,未始不比陳嘉庚不慷慨了。』他又說:『我錢捐了,收條卻還沒有拿到呢?』」
這是發表在1921年2月21日香港《華僑日報》上《魯迅的作風》一文中的內容,該文首度在報章上披露了這段著名軼事,作者署名「探秘」,。
此事後來衍生出無數版本,較有代表性的一版稱:「林校長」在會上說廈門大學是私立大學,誰出錢,誰說了算。魯迅當場拍出兩銀毫,懟道:我也有錢,我也有發言權。
對比原文,可見差異之大。
然而,在重重改寫遮蔽下,「林校長」形象暗淡,長期被貼上保守、僵化、反動等標籤,遂使後人忽略了這位教育家曾經的奮鬥與奉獻。
一場大雨改變了人生
林文慶,字夢琴,1869年10月生於新加坡。他的爺爺林瑪彭1839年自福建移居馬來亞,林是標準的峇峇(音巴巴,即土生華人)。
林文慶「八歲無母,十二歲無父」,10歲入萊佛士書院。一次大雨,林與同學路遇校長赫利特,校長招他們上車。同學怕羞避走,林卻上了車,赫利特從此對林另眼相看。
林文慶畢業時,赫利特幫林爭取到女皇獎學金,成為首獲此殊榮的華人,林得以赴英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
赫利特曾說:「我曾看過許多男孩離開學校踏入社會,卻從未對一個道別的學生(指林文慶)這麼有信心。」
在英國,林文慶卻遇尷尬。林只會說峇峇話,和中國留學生無法溝通,後者不承認他是中國人。一位英國講師請林翻譯一份中文手稿,林只好承認,自己對中國文化了解太少。
1892年,23歲的林文慶獲碩士學位,第二年回新加坡行醫。時大清駐星洲(即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患肺病,遷延不愈,請林診治,林建議吃狗肉,果然奇效。黃贈匾「功追元化」(華佗字元化),稱林「上追兩千年絕業,洞見癥結,手到春回」。
隨著社會地位不斷提升,林文慶的焦慮與日俱增。他寫道:「蓋自遊學西國初歸之時,見華僑之在南洋景況,而懼其子孫之不識本國語言文字,自失其無數子孫矣。」
1896年3月,林文慶與富商丘菽園等成立 「華人好學會」,向海外華僑傳播傳統文化。
離開康有為支持孫中山
丘菽園是康有為流亡海外時期的重要贊助者。1900年1月,康在丘邀請下,到訪新加坡,林文慶與康往來密切。
康有為主張復興儒教,林文慶極力贊成,甘當新加坡尊孔運動中堅,並長期任孔教會的重要領導人。
林文慶認為:「我們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後代,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肯定沒有希望。」甚至因此反對華人與當地人通婚。
林文慶與孫中山很早就認識,但他不主張暴力革命,認為:「起義在任何時候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國。如果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殘暴行徑將會帶來種種的恐怖後果,但他卻仍然膽敢在今日的中國策劃革命,那他根本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殘忍的惡魔。」
1900年7月,宮崎寅藏到新加坡,戊戌變法失敗時,宮崎曾幫康有為逃到日本,後來宮崎全力支持孫中山,為康所嫉,康竟向英國當局舉報宮崎是刺客,致其身陷囹圄。
經林文慶斡旋,宮崎獲釋,與孫中山被驅逐出境,5年內不得再入新加坡。
此事讓林文慶對康有為的人格徹底失望,轉向支持孫中山。
林文慶與清廷也有聯繫。1903年,林受肅親王邀請前往北京,可惜不久傳出林遇刺消息,林的原配黃端瓊聞訊後病情加重,不久辭世。
黃端瓊的父親黃乃裳是著名學者,她精通英文,曾赴美居住一年,回程時在船上遇到李鴻章,李稱她為奇女子,請她代表清廷赴美出席世界婦女大會,後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校慶三周年校長遭炮轟
辛亥革命爆發時,林文慶正代表清廷在倫敦參加「世界人種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後,林出任孫中山機要秘書兼個人保健醫生,並在孫的派遣下,與湯壽潛赴南洋籌款。
1921年,林文慶同時收到兩份電報,一是孫中山請他任外交部長,另一是陳嘉庚請他任廈門大學校長,林接受了後者。
1896年,林文慶建議陳齊賢在馬來亞試種橡膠樹,取得成功,陳嘉庚及時跟進,遂成巨富,其間得到林的大力支持。陳嘉庚比林小5歲,陳長女結婚時,林是證婚人。
1920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原定汪精衛當校長,但汪醉心官場,只好轉請鄧萃英,鄧不肯放棄北洋政府中職位,不久辭職。陳嘉庚知林文慶早有辦大學之願,遂請林出山。
林文慶還沒上任,便有學生「議決拍電報、出刊物、請他(指林文慶)無庸來校」,據學者丘煥星先生鉤沉,「當時學風浮薄,青年學子多喜速化之術」,部分學生擔心林來後,功課負擔加重。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就任,誓言把廈大「辦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偽的、實的非虛的大學」。
1924年,國民黨加強學生運動,廈門大學出現學潮。因校慶三周年時,林文慶演講稱「讀孔孟之書,保存國粹」,國民黨媒體集體炮轟,廈門大學「學生會乃於4月22日召開大會,提出校長林文慶思想陳腐,影響校譽,提議以全體學生名義函請他退位」。
學生與教師中的國民黨員力主驅逐林文慶,汪精衛、吳稚暉、葉楚傖等亦施壓,但陳嘉庚力挺林,幾名主謀者被開除。
魯迅被拉入亂局中
學潮後,300多名師生到上海另辦大夏大學(即將廈大顛倒過來),廈大註冊學生僅剩277人。
1926年8月,因與許廣平的愛情曝光,魯迅遭遇輿論壓力,遂與許約定「埋頭苦幹兩年」。許廣平去廣州,在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任訓育主任,魯迅則應林語堂之邀,到廈大任教。廈大給魯迅開出的月薪高達500大洋,而1926年1月至7月,魯迅作為北洋政府教育部僉事只收到190.5元,其餘皆遭拖欠。
魯迅與廈大簽了2年合約,原計劃是「休息」,準備「專門講書,少問別事」「弄幾文錢,以助家用」。
可一到校,便「常有學生來談天,弄得自己的事無暇做」,魯迅很快明白:「幾個很歡迎我的人,是要我首先開口攻擊此地的社會等等,他們好跟著來開槍。」「有幾個學生很希望我走,但並非對我有惡意,乃是要學校倒霉。」
魯迅支持學生成立文學社,介紹出版他們的作品,卻認為他們「多是掛新招牌的利己主義者」。
不久,中山大學負責人朱家驊電招林語堂、魯迅等去任教,希望他們「去指示一切」「議定學制」。魯迅認為可與許廣平團聚,且魯迅喜歡當時廣州的革命氛圍,遂有離校之念,只是礙於與廈大的合同,怕辭職後,林語堂不好辦,便勸林一起走,林非常猶豫。
魯迅再三勸說,「終於他(指林語堂)無話可說了,所以前信所說恐怕難於脫身云云,已經不成問題」。
可見,離開廈大是既定方案。
三個誤會凝成僵局
在廈大,魯迅與同事出現了一些誤會。
首先是與顧頡剛。顧與陳源交好,私下對陳源稱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了日本學者鹽谷溫的著作,陳源寫在文章中,此事讓魯迅一生負痛。
在私信中,魯迅甚至抓住顧頡剛的生理缺陷,稱其為鼻、紅鼻、朱山根(山根在古代相術中指鼻樑),稱顧在廈大「所安排的羽翼,竟有七人之多」。其實顧只推薦了陳乃乾、潘家洵、陳萬里,三人都非「陳源之流」。顧頡剛原不想推薦陳萬里,陳卻跟著顧到了廈大,顧只好為他謀個講師職,陳不滿意,竟與顧翻臉。
其次是與劉樹杞。劉樹杞時任教務長兼理科主任,因陳嘉庚生意遇挫,只好壓縮廈大預算,致文科與理科之間矛盾激化。劉樹杞幾次逼魯迅搬家,甚至要魯迅到地下室住。魯迅的屋中本有兩個燈泡,劉以節電為名,派人硬摘走一個。
劉樹杞後任武漢大學代理校長,其同事李四光說:「楚青(劉樹杞字楚青)教授的確是一位才華出眾、學識淵博、勤奮而謙遜的科學家。他總是想用他的知識和辛勤勞動,來改變舊中國科學和教育的落後面貌,真可稱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惜,魯迅與劉樹杞沒有足夠時間互相了解。
其三是與林文慶。林文慶重傳統文化,是海外遊子遙望故土心態的產物,與魯迅堅持的「五四精神」有衝突。
魯迅本與學生中的國民黨員有距離,但在1924年學潮中,林文慶曾指揮建築工毆打學生,魯迅得知後,更傾向於為學生出頭。
自稱是主修寬容的畢業生
1926年12月31日,魯迅執教廈大僅4個月,便正式提交辭呈。
魯迅辭職激發風潮,1927年1月6日,校園內「貼有驅逐劉樹杞之揭帖甚多,風潮恐不能免」,當晚便有170多名學生簽名驅逐劉,為防事態惡化,林文慶宣布提前放春假,並開除了19名學生,可其中11人是國民黨員,最終劉樹杞被免職,開除令也被收回。
十多名廈大學生隨魯迅出走,校方稱,魯迅「原是來搗亂的,不是來教書的」。
魯迅到中山大學不久,再度辭職,從此告別講台。林文慶則在廈大堅持16年。1927年,因資金不足,林捐出全年工資6000元。為了廈大,林文慶曾三次回東南亞,沿門戶勸捐。
陳嘉庚曾說「(林文慶)在南洋之事業,如數十萬元之家產,與任數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萬數」,林文慶為了廈大,將其全部放棄。
在林文慶任校長期間,廈大共培養本科生646人,預科生490人。雖與魯迅有過誤會,但魯迅離校時,林兩次宴請魯迅。
1937年,林文慶將廈大轉為公立大學。回新加坡後,林在日軍威逼下出任偽職,被迫為敵軍籌集五千多萬「奉納金」。
1957年,88歲的林文慶因病去世,臨終時將在廈門的別墅和51英畝私人土地中的60%捐給廈大。去世前,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自稱是「生活藝術的畢業生,主修寬容」。
2005年,廈門大學立文慶亭紀念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亭上有聯,曰:「禾山巍巍懷師德;鷺水泱泱見道心。」(蔡輝)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