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合眾國」是誰的?
犀趙牛渚
歐洲一體化相當大程度上仍在遵循著德國人的思想邏輯,「德國的歐洲」彷彿成為了歐洲人永遠難以擺脫的宿命。
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馬丁·舒爾茨在大選落敗後一度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但他近日高調宣稱希望建立「歐洲合眾國」,又讓他重回輿論的焦點。
舒爾茨的這一宣示之所以備受關注,表面上看是因為此時他領導的社民黨正在和默克爾領導的聯盟党進行組閣談判,這一表態可能是未來德國新政府的施政方向。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歐洲合眾國的願景又一次撕開了歐洲的舊傷疤:是誰的歐洲合眾國?以誰的方式走向歐洲合眾國?德國的?
凱恩斯對「馮克計劃」情有獨鍾
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到歷史中尋找答案。不妨先回到歐洲一體化的原點。
1940年11月,英國戰時內閣新聞部的哈羅德·尼克森送給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一份文件。這是關於納粹德國經濟部長沃爾特·馮克在1940年7月25日的柏林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的希特勒的「歐洲新經濟秩序」的詳細資料。尼克森希望凱恩斯發表一個廣播講話,批評「馮克計劃」,借用凱恩斯如日中天的學術聲譽打壓納粹德國妄圖統一歐洲的「狼子野心」。
尼克森沒想到的是,凱恩斯對納粹德國的「馮克計劃」大加讚賞,認為它「非常出色,正是我們自己應該考慮去做的事」。
為什麼凱恩斯會對萬惡的法西斯德國提出的歐洲統一計劃如此「一見傾心」呢?
原來「馮克計劃」的核心是建立一個由柏林主導的「歐洲清算同盟」,成員國相互間在對方的中央銀行開設特別賬戶,進口國可以用本國貨幣向出口國設立在本國央行的特別賬戶來支付貨款。
這樣一來,只要「清算同盟」的成員國之間進出口處於平衡狀態,就不必進行貨幣兌換和外匯支付,這就避免了貨幣貶值,成員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固定匯率,而固定匯率是非常有利於國際貿易的。
在凱恩斯看來,正是由於1929年「大蕭條」之後各國為了克服、轉嫁自身危機,以鄰為壑,結果貨幣競相貶值,匯率混亂,大打貿易戰,破壞了國家間信任,導致滑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所以「馮克計劃」里所體現的「穩定匯率」、「促進貿易」等理念讓凱恩斯深以為然。
正是因為從納粹德國的「馮克計劃」里獲取了靈感,作為英國財政部顧問的凱恩斯在代表英國與美國進行的關於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安排的談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國際清算同盟」的建議,不僅仿效「馮克計劃」建立多邊清算機制,還更進一步的提出要發行「超主權貨幣」,這就是貨幣史上赫赫有名的「凱恩斯計劃」。
出於維護美元主導地位的考慮,美國拒絕了「凱恩斯計劃」,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安排是以美元為中心,也就是經常被提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歐洲一體化與「馮克計劃」理念一脈相承
但「馮克計劃」並沒有就此消亡。二戰後美國實施援助西歐國家的「馬歇爾計劃」,為了更有效分配、使用美元資金,1950年,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支付同盟」,成員國家之間實施多邊清算,這與「馮克計劃」的理念是一致的。「歐洲支付同盟」的經驗為1979年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奠定了基礎,再後來的故事就眾所周知了,1999年歐洲實施統一貨幣,歐元誕生。
希特勒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對納粹厭惡至極的凱恩斯會和他在歐洲統一方面有某種程度的「惺惺相惜」,更不會想到,半個多世紀之後,他會和一種叫做「歐元」的共同貨幣在幽明之間存在著關聯。
這個關聯長久以來被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很有默契地「善意掩蓋」,因為聯繫背後的事實會讓今天的歐洲人或不寒而慄,或不知所措:歐洲一體化相當大程度上仍在遵循著德國人的思想邏輯,「德國的歐洲」彷彿成為了歐洲人永遠難以擺脫的宿命。
這就是為什麼舒爾茨提出「歐洲合眾國」的願景會讓歐洲人有一種說不出的五味雜陳,會挑起歷史深處那根看似消失,但卻仍然隱隱作痛的敏感神經。
歷史學家托尼·朱特在他的演講集《論歐洲》中,更是直截了當地說,歐洲將以三種可能的方式之一被德國主導:在西歐國家的支持下(雖然法國可能不情願);在中歐國家的支持下;在中歐國家的反對下。其實朱特的意思是說,無論贊同還是反對,德國的主導是既成事實。
趙柯(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