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請成為你自己,別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請成為你自己,別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作者

丨周梵   


來源 | 周梵(ID:zerofield0)




01




很多人聽到「做真正的自己時」會非常迷惑:

什麼是真正的自己,現在的我難道不是真正的自己嗎?



如果現在的自己不是,那什麼時候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

我有過真正的自己嗎?




給大家講個小女孩圓圓的故事: 我們小區有個小朋友叫圓圓,她跟我的小女兒差不多大,她們常常一起在小區里玩。



有一次我帶了些從外地帶回來的小點心,我特地多帶了些,方便在寶寶聚會時跟其他小朋友們一起分享。 




我從盒子里拿出點心分給幾個小朋友,在給圓圓的時候,她看我,又看看我手裡的食物,怯怯的搖了搖頭,我把手繼續往前伸出去一點兒,說「沒事的,很好吃的,拿著吃吧。」 




圓圓直接跑到她奶奶身後,鑽進奶奶腿後面,探出半個頭,抬頭看了看她奶奶,又看著我手中的食物,還是搖了搖頭。 



我不死心說,「沒關係的,奶奶不會說你的,拿去吃吧。」圓圓乾脆低下頭整個人都藏在奶奶腿後,徹底不出來了。 




這時圓圓奶奶對我說:「我們家圓圓很乖的,沒有我的同意,她從來不會隨便要別人東西的。」說的時候帶著滿臉的得意和自豪。 




我看著還不到三歲的圓圓,她一直都盯著我手裡的食物,幾乎沒有離開過,眼神里除了渴望,還有一絲恐懼。




我非常清楚,圓圓的奶奶並不知道她對自己最愛的孫女做了什麼,對她的人格甚至未來的生命軌跡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兩歲多的圓圓有一個非常真實的渴望——品嘗美味的食物。 




然而她的養育者相信:「小孩子拿別人的食物會顯得沒家教。」




「小孩子拿別人的食物有可能有潛在危險,不能養成這個壞習慣。」




「我們家的小孩對別人家的食物表現的很感興趣,會顯得我們家很窮酸。」等等之類的限制性信念系統。 



圓圓那天的反應即使沒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也能推測出來,在此之前奶奶必定是無數次地阻止了圓圓接受別人的食物,甚至還可能因此批評否定過圓圓。 




現在這個小小的孩子已經把這種聲音內化成為自己的一種人格了,哪怕奶奶不在場,都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了。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圓圓的成長環境沒有本質性的改變,她自己也沒有系統的自我成長,那麼當她成年之後,她就會一直帶著這種討好甚至有些怯懦的人格去生活。




讓我們來一起想像一個情景: 圓圓已經成人並結婚了,這一天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她和老公約好了早點回家吃頓燭光晚餐慶祝一下。




結果飯都快做好了,她的先生打電話回來了,說:「老婆,對不起啊,剛準備下班時,我們公司的大老闆過來了,我上司非常希望我晚上一起陪一下,我問下你的意思,你要實在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了。」




猜猜看圓圓會說什麼? 她的討好型人格會給出第一反應說,「那行吧,你去吧。」 




老公如釋重負,放心去陪老闆吃飯了。 




圓圓放下電話,看著空空的屋子,和一桌子菜,感到深深的失落和孤獨,心中突然泛起了強烈的懊惱。



剛才幹嘛要同意他去,明明是不希望他去的,想要他在家裡陪自己的。




她開始責怪自己,幹嘛非要裝懂事裝乖,怎麼那麼沒用,真實的想法怎麼就是說不出口。 




然後又會遷怒自己的老公,他怎麼這麼笨呢,還要問我同不同意?




他應該直接拒絕老闆回家的呀,說明在他心中,工作比我我重要多了,他根本就不懂我,不愛我……




圓圓很有可能就一直在頭腦這麼演繹著,時而生自己的氣,時而生老公的氣,糾結在這裡面,能量越來越低,整個晚上都過的很不開心。 




甚至她先生回來之後,她可能還會丟臉色給他,愛答不理的,而這個粗神經的男人可能也是一臉蒙圈,




「我不是問過你的嗎?你不是都同意了嗎?你到底在氣什麼呀?你們女人真的是不可理喻……」




雖然這個場景是我演繹的,但這種內心動蕩的過程其實幾乎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出現,區別只是你是放任它自行運作,還是對它有覺知有掌控。 




圓圓們有個乖巧,甜美,討好的人格面具,這個面具下面是隱忍的憤怒和無力感帶來的焦慮。




這個人格是她所認同並且熟悉的,並且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他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這並不是她本來的樣子,但這個人格已經伴隨圓圓們很多很多年。 




他們早已經忘記了那個最初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02




有時候我會提醒人們去和自己的心連接,去做那些真正你喜歡讓你有熱情的事情。 




我們把自己弄丟的太久了,當我們想把它找回來時,卻發現我們已經忘記它的模樣了。 





而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像圓圓這樣的孩子和已經長大成人的圓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就深深地活在了別人的眼光中,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而最糟糕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偌大一個國度,十多億人民,大家的對生活的期待或標準竟然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你不僅在很小的時候會被你的養育者的催眠,植入他們的信念系統和價值觀,

在你成長過程中,整個社會文化,你所生活的圈子,階層文化都在不斷給你催眠,洗腦:




讓你毫無意識地成為現在你以為的「自己」。

 




曾經廣告的名稱叫《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影片里,一臉勞模樣的媽媽對兒子從小到大講的都是:「等你考上大學我就享福了……等你畢業工作我就享福了……等你結婚生子我就享福了」。




這種文化傳遞的生活原則就是:




你做父母了,那就意味著你不需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了。




你只要把所有的注都押在孩子身上就可以了,把自己的夢想和生活放棄的越多,越不在意自己,越不為自己的感受和幸福負責,就說明你越偉大!




你有多偉大,你就擁有多少資格可以要求別人來滿足你的期待。








03




我們生活中那些催眠我們的資訊無處不在:




賣鑽石的廣告會告訴你,只有你的愛人買一顆鑽石送給你,你的愛情才叫恆久遠;




賣冰淇淋的告訴你,如果他不給你買這種貴得要死的冰淇淋,就說明他不夠愛你;




賣奶粉的告訴,這個世界充滿病菌和危險,你的寶寶也很脆弱容易生病,但只要喝了這款特別的奶粉,寶寶就會健康有抵抗力了;




賣汽車的告訴你,只有你擁有了這款車,你才是成功愛護家人的好男人;




狗血電視劇告訴你,真愛就要各種虐心,各種誤會,各種難以啟齒,各種折磨,順順噹噹的就不是真愛。




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飯局上,跟旁邊一個初次見面的漂亮女孩攀談起來。




那天七夕節,就聊起這個話題,她很滿足地說,今天上午我收到了我男朋友送我的花,巧克力和大紅包,這個情人節我感覺我是一個——成功的女人了。 




她最後對這事兒的總結讓我很詫異,從什麼時候愛情的目的不是幸福而是為了成功了?




本來,成功是一種姿態,給別人看的。幸福是一種感受,屬於自己的。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幸福也變成給別人看的了。 弄丟自己的人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




因為太不確定自己是誰,所以才要從需要從別人的評價中獲得價值感和存在感。 




所以內心完整富足的人是為自己而活。




比如像老徐徐靜蕾,可以躲在家裡一年多,只是自己做些手作的包包小玩意兒。




別的女星走戛納,上頭條,登上財富排行榜之類對她造成不了任何壓力或誘惑,她也不管別人如何評價她,或者觀眾還記不記得她,她只做她享受的,讓自己開心的事兒。




永遠按照自己的節奏去體驗自己想體驗的生活。




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暴雨紛飛,狂風四座,自己永遠自帶光環保護罩,內心總是平和喜悅的,這就是真正活出自己的人。




也許這些人看起來沒有任何攻擊性,而且相處起來也沒有壓力非常舒服,但這才是擁有真正強大內心的表現。




而有意思的是,對於這樣的人,往往成功這件事最後不知怎麼就莫名其妙的得到了。




而通常這樣的成功並不是消耗生命的其他領域為代價的,不會為了成功沒了健康,丟了感情,或和孩子關係疏離。 




當你活成別人期待的自己時,所有的都是交換和消耗,你做事情都是為了別人而做,為了得到你想從別人身上得到的東西。 




你也沒有力量拒絕去做那些自己不想做卻是別人期待你做的事。 




因為那些人身上有你想要的東西。物質層面的,名、利,權……情感層面的,被重視,被理解,被關心,被尊重,被愛……




如果沒有覺知和成長,就會在這條被操控和操控別人的路上越走越遠。 




我在這條路上走了很多年,相信我,你永遠不可能在這條路上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當成為自己時,所有的都是在輕易地顯化和創造,你做任何事都是為自己而做,沒有期待沒有附加條件,在做那件事本身時就滿足了。 




是活在當下,而且專註而喜悅的。 




所以,你並不需要成為某個更好的別人,而是認真地找回原來的自己。




所有的力量都藏在那裡!




···




作者丨周梵,兩個孩子的母親,資深溝通關係教練,幸福心理學家,自媒體平台優質原創作者,課程影響了數萬家庭。著有暢銷書籍《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

*微信公眾號 周梵(ID:zerofield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給你的婚姻打一個分 | 婚姻質量評估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