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庚、孫莉莉、九兒、李一慢共同推薦,這是一個感動日本讀者的中國故事,也是國際交流的結果
TheMagicElephant books
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
王志庚:
故事是中國原創的,圖畫是在日本完成的。
這樣一本書從日本回到中國,是國際交流的結果。
南師大教科院兒童圖畫書研究中心研究員
孫莉莉:
這樣的文學作品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
插畫家、《妖怪山》繪者
九兒:
死亡是生命很美好的一部分。
深耕閱讀研究院院長、繪本慢課堂創辦人
李一慢:
陪伴雖有期限,給孩子的愛卻永恆,
因為這樣的愛,他們鼓起勇氣,一步一步成長。
到底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
讓這些圈內專家學者給出如此高的評價呢?
這就是
國內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作品
《守夜》
本書講述的是12歲的哥哥大鴨和8歲的妹妹小鴨為奶奶守夜的故事。該書是一本與「告別」有關的圖畫書,但書中詩意的語言和充滿隱喻的圖畫消解了這個話題的沉重,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雖然親人的陪伴是有期限的,但他們給予我們的愛卻一直都在,這份愛會一直陪伴我們,給我們勇氣繼續成長。
陪伴雖有期限,給孩子的愛卻永恆
本文根據1月7日《守夜》新書發布會現場沙龍錄音整理
作者:王志庚、孫莉莉、九兒、李一慢
《守夜》的現實關懷
李一慢:
孫莉莉老師去年在台灣地區台東大學讀博時,研讀過曹文軒老師的作品。
孫莉莉:
去年有一門課是「現當代中國兒童文學作家作品賞析」,大陸學生分到大陸的作家,我的研究對象剛好是曹文軒老師。在研讀過程中,我總結出曹文軒老師作品的兩個顯著特點。
一個是現實主義傾向,他的很多作品是現實主義題材的,或者採用現實主義手法。他關注流浪漢、孤兒、留守兒童、失獨老人等,頗有現實關懷,這在當前原創圖畫書里很少見。
另一個是以童話手法反映現實。比如《一條大魚向東遊》《鳥船》等。
《守夜》也是曹文軒老師拿手的現實主義題材,並且表現了孩子如何面對死亡。我看過的關於死亡的圖畫書中,最熟悉的兩本是《小寬,你要堅強》和《狐狸樹》。拿這兩本書跟《守夜》比較,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區別,就是前兩本書的社會背景是架空的,而《守夜》與現實非常貼近。
(左)深耕閱讀研究院院長、繪本慢課堂創辦人李一慢,(右)南師大教科院兒童圖畫書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莉莉李顯揚/攝
插畫家的匠心
孫莉莉:
這部作品你能感受到畫者的匠心。《守夜》是短篇小說,文字量不小,所以畫家用一邊圖畫一邊白紙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的處理很聰明。兄妹倆一開始出現在白紙中,另外一邊的圖畫是成人的世界,兩個世界很分明。然後他們進入右邊的成人世界,漸漸地,之前的分隔沒有了,他們出現在整個跨頁。畫家不僅把自己對故事的解讀,用線條、造型及色彩呈現出來,還通過構圖,很好地詮釋了兒童從對成人世界的遠離到進入再到承擔的過程。
李一慢:
沒錯,《守夜》這本書的構圖和色彩都是極為用心的。這本書里,黑白兩色的處理很巧妙,比如死去的奶奶像幽靈一樣是黑線條的輪廓,沒有用太多黑色塗抹,黑色太多的話,孩子們就看不到奶奶了。而且,沒有黑和白也就沒法更好地襯托生活中的多彩。我特別注意其中的黃色,在書里,黃色是燭光的顏色。黃,是我們生命的顏色,是陽光的符號。黃色能表現溫暖、興奮、得意,但也能表現焦急、恐怖、禁閉,甚至死亡,是很矛盾的顏色。我們沐浴其中去親近它,體驗現實生活中無法遇到的情感和情境。
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 李顯揚/攝
死亡與生命教育
九兒:
其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扉頁。很少有扉頁出現這樣的圓形構圖,它帶給我的感覺是暗示一種結束。故事結束的時候也是一個圓,我覺得代表著開始。
書里的奶奶和我的奶奶很像,這是一本把死亡跟我們拉得很近的書。我跟奶奶感情很深,但她死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之後我爺爺去世時,我給他守夜了。那時我10歲左右,還不明白死亡是怎麼回事,但能感覺到死亡是黑色的。相信普通人眼裡的死亡都是黑色的。《守夜》這本書的顏色很厚重,比較符合我們平常對死亡的理解。當然裡面有燭光,有希望存在。
到了現在的年齡,我覺得死亡是生命很美好的一部分,孩子需要死亡教育。我小的時候覺得生命無限,直到為爺爺守夜,才覺得人生短暫。這反而讓我更加珍惜生活,同時也很釋然。所以關於這本書中的黃色,我覺得還是代表希望。
守夜是中國關於死亡的傳統文化。現在估計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如果沒有死亡、感受不到死亡,那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有缺失。
活動當天現場照片李顯揚/攝
李一慢:
九兒說死亡是美好的事情,確實如此,不知死,焉知生?我知道王志庚老師對生命教育這方面很關注,也請您談一談。
王志庚:
我翻譯過兩本關於死亡的圖畫書:《謝謝你,小米》《小熊,小熊,別傷心》。《守夜》與這兩本書對死亡的呈現方式是不同的,這也是由東西方文化差異所決定的。但它們都是以故事的形式給孩子傳遞一種生死觀。
關於生命教育,畢竟是很現實的話題,孩子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但通過這樣的讀本,家長可以與孩子展開對話。
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一個是精神層面的,這本《守夜》通過文字與圖畫引導兒童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分離。另一個是純生活層面的,即如何從書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的關聯性。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不同,解讀也會有所不同。
李一慢:
的確如此。但曹文軒作品的格局和生命意象有時候很難讓我們輕鬆把握?我們應該怎樣分享給小讀者呢?
王志庚:
我常常通過跟女兒一起讀書來觀察她的行為、語言甚至心理。比如這樣的書,過去是我給她讀,現在是讓她給我讀,讀完之後再跟我分享她的體會。
《守夜》最重要的兩個意象是蠟燭和花瓣,這是曹老師特別用心刻畫的東西,畫家也抓到了。畫家對蠟燭的造型、顏色描繪得很細緻,對花瓣的描繪也很特別。蠟燭和花瓣共同見證了兩個孩子的成長,兩個孩子最後用花紙片兒和蘆笛聲為奶奶送別,這是屬於他們的特別的儀式。我很願意跟我的女兒從這個角度去討論,更重要的是引導她去思考和表達。
活動當天現場照片李顯揚/攝
李一慢:
這樣非常好。孫莉莉老師,我知道您研究兒童的遊戲,某種程度上講,這本書里的告別是否也可以說是一場遊戲?
孫莉莉:
對兒童來說,遊戲有一個基本定義:假裝做什麼,即用一種事物代替另一種事物,用一種身份取代另一種身份。為什麼會有假裝遊戲?深層的原因是,孩子在現實中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於是通過假裝遊戲來尋求滿足。
我的小孩4歲多的時候,他的爺爺去世了,我們回到四川完成了爺爺的告別儀式。孩子回到北京後,一直重複玩一種給別人看病的遊戲。他以這樣的形式抵抗他內心對死亡的深深恐懼,死亡意味著分離,分離對他意味著沒有安全感。孩子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是,你們都存在那就是安全的。
在這本書里,兄妹倆模仿大人們的行為,以一種送別儀式來表達追思,排解悲傷。孩子可能在生活當中並沒有親人亡故的經歷,但通過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經歷,對這件事情有一種如臨其境又可以置身事外相對安全的體驗機會。所以我們說,文學作品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
南師大教科院兒童圖畫書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莉莉李顯揚/攝
好的作品如何引起讀者共鳴?
九兒:
最近我比較關注中外合作的書,就是中國的作家、國外的畫家。
李一慢:
很流行。
九兒:
《守夜》是目前我看到的這類書中最好的一本。有些書畫的是中國故事,但怎麼看都像是韓國和日本的。這本書的畫家很了不起,沒讓我齣戲,如果把名字隱去,我不會想到是日本人。畫面里有對聯、有窗花,還有「吉星高照」這樣的細節。一本書如何打動人心、引起讀者共鳴?我想如果功課做得好,首先是讀者不覺得陌生,這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李一慢:
深有同感。其實《守夜》這本書能夠呈現出今天這個樣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左)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右)插畫家、《妖怪山》繪者九兒李顯揚/攝
《守夜》的三步走:背後的故事
王志庚:
是的,《守夜》的文字表現力很充分,畫面感很強,給他的文字配插畫很難,作為編輯動他的文字也很難。《守夜》呈現出今天這個樣子,我認為完成了三步走:
第一步是日本化。中文短篇小說《守夜》變成日文版的《守夜》,文字有一些改動。其中,書名改為《天亮之前》,原著主人公是兄弟倆,日文版變成了兄妹倆,這是日本人對故事的一種改造。
第二步是繪本化。和歌山靜子讀到以後深受感動,將其改編成圖畫書。她不僅僅描繪文字的內容,還對原著的文字有少許刪減,用圖像的形式講述。並且沒有採用過多強烈的視覺語言,而是很克制,與文字的樸素相呼應。
第三步是海歸化。魔法象童書館把這本圖畫書從日本引進出版,編輯又沿用了比較多的原文文字。故事是中國原創的,圖畫是在日本完成的。這樣一本書從日本回到中國,是國際交流的結果。
李一慢:
可以說是個案了,很值得研究。
陪伴的力量
孫莉莉:
我最後還想分享兩個細節。
第一個是扉頁,房屋門口站著的人我覺得一定是奶奶,故事其實就是從奶奶走進房間,安詳地躺下開始的。所以扉頁後的第一個畫面只剩下椅子、拐杖和一雙鞋。這個處理非常好。
第二個是書中出現的大量窗花。我覺得這些窗花給我們刻畫了一個雖然家境貧寒卻積極向上、勤勞且溫暖的家庭。我們可以猜想,兄妹倆過的是一種乾淨、體面的生活,他們不僅不缺吃少穿,甚至對美有所追求,所以有窗花。
這些內容,文字雖然沒有表現,圖畫卻有所暗示,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奶奶有價值、有質量的陪伴。這種榜樣和陪伴有一種隱形的力量,會幫助孩子勇敢面對未來。
李一慢:
是的,這本書更加讓我們認識到對祖輩的愛、和祖輩的陪伴。不管在一起的時間的長短,我覺得更應該注重當下的陪伴。
陪伴雖有期限,給孩子的愛卻永恆,因為這樣的愛,他們鼓起勇氣,一步一步成長。
從左至右依次是:插畫家、《妖怪山》繪者九兒,深耕閱讀研究院院長、繪本慢課堂創辦人李一慢,南師大教科院兒童圖畫書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莉莉,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李顯揚/攝
關於生命教育的書單推薦
《守夜》
曹文軒/著(日)和歌山靜子/繪
《再見了,艾瑪奶奶》
(日)大塚敦子/攝影·文
(日)猿渡靜子/譯
《爺爺變成了幽靈》
(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文
(瑞典)愛娃?艾瑞克松/圖
彭懿/譯
《獾的禮物》
(英)蘇珊?華萊/編繪
楊玲玲,彭懿/譯
《爸爸》
〔日〕土田義晴/著·繪
彭懿/譯
《藍色的天空》
〔克羅埃西亞〕安德烈婭·彼得利克·侯賽諾維奇/著·繪
柳漾/譯
(美)漢思?威爾罕/著繪
趙映雪/譯
《活了100萬次的貓》
(日)佐野洋子/著
唐亞明/譯
《一片葉子落下來》
(美)利奧?巴斯卡利亞/著
任溶溶/譯
《謝謝你,小米》
〔日〕坂本義喜/原作,〔日〕內田美智子/文,
〔日〕魚戶修和夥伴/圖著,王志庚譯
《風到哪裡去了》
(美)夏洛特?左羅托夫/文
斯蒂芬諾?維塔/圖
陳丹燕/譯
《小傷疤》
夏洛特·蒙德利克/文奧利維耶·塔萊克/圖
胡小躍/譯
TAG:魔法象童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