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道美文:歲歲冬至,今又至

故道美文:歲歲冬至,今又至

相遇,恰如時令

又是一年冬至到,今年的冬至:農曆十一月初五日,恰巧是我女兒的生日,嘆千載難逢時忽然感悟:相遇,恰如時令,誰能說准在哪個節骨眼上會巧遇哪份驚喜、哪種感動。

小時候,不懂24節氣,以為冬至就是過年,因為一年到頭,打牙祭的時候就是從冬至開始的。無論生活多麼困苦,每一年的冬至,父親總會割幾斤豬肉,一式三份,爺爺家一份,二爺家一份,我們家留一份,用父親的話說;年可以不過,冬至不能沒有餃子。這是對風俗的尊重,更是對親人的一種厚愛,父親的愛永遠是山。

我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在忙,一年四季,春紡夏織,秋收冬藏,母親從沒有歇息過,但是一到冬至時令,母親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給我們包上一頓香噴噴的蘿蔔大肉餃子。

那一天,母親幾點起的床我們不曉得,只記得睡眼惺忪時,煤火炕上已經飄來清水炸蘿蔔的味道,暖暖的瀰漫整整的一屋子。

中午放學,我是飛到家的,香噴噴的餃子已經下鍋,一家人陸續走進飯桌,落座,迫不及待的等,連咽下的口水都是香的。

開飯了,我們一邊吃,一邊興奮的嘰嘰喳喳,但清楚的記得坐在飯桌前的父親面前是沒有碗筷的,我們吃飯時父親是不語的,但是會時不時的糾正一下這一群吵鬧的如麻雀覓食一般的孩兒們:吃飯不能說笑,吃飯不能敲碗筷,吃飯不能嚼舌頭,吃飯不能砸嘴片、吃飯不能……父親一開口,飯桌上立馬靜音,那是對父親的一種敬畏!冬至卻例外,任我們筷子嘴巴肆意橫行,一頓扒拉之後,飽了,哪怕半個餃子也咽不下去的時候,父親開口了:今天的餃子誰碗里都不許剩下,吃不完會爛掉耳朵的,那時弟弟還小,趕緊摸摸自己的小耳朵,驚呼:我的還在!於是乎,又一陣稀里嘩啦,直到碗里再無半點顆粒時,父親便給我們講起冬至吃餃子的傳說。

我們湯足飯飽了的時候,母親還在忙碌,也許許多次的餃子父母親都沒捨得嘗過,在那個溫飽都是個問題的年代,父母親撐起了一大片天。

父親姐弟七個,弟兄六個,家父長子,母親兄妹七個,慈母長女,他們的童年飄搖在動蕩不安中,苦難沒有擊倒他們,使他們愈加堅信:農村娃,唯有讀書可以立家,唯有讀書可以養命,唯有讀書,才能高遠........日子是那樣的拮据,生活是那樣的困窘,在那樣的歲月,始終沒讓我們一個人輟學,包括我的至親叔叔們。常常在交學費的日子裡,父親的身後排著長長的一大溜:四叔、五叔、六叔、二爺家的小叔,然後是哥哥、我、還有妹妹,小兄弟也喜歡排在長隊伍的後面湊熱鬧。有時輪到我跟妹妹,抽屜里,眼見父親的手再也摸不出半點毛票了,於是我們開始噘嘴、哭鬧、不開心。所以一到開學的日子母親總是提前賣掉自己辛苦紡織的布匹,以供養我們吸取教育的精華!儘管當時多少鄰家恥笑我的父母:女娃讀書有啥用,將來總得嫁人,看俺家的閨女都會給他爹納鞋底了…… 母親雖然也真的羨慕那鄰家閨女的一手好針線,但在知識的供給上,父母親堅定不移的給了我們讀書的機會。

清貧的日子裡,父母親相互扶持走過了半生的歲月,他們的格局是滄桑經歷的見證。如今的父母已經70古稀,健康豁達的他們,仍然忙於街坊四鄰的紅白喜事。

與父母與子女其實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遇,能陪伴的日子真好!

願歲月靜好!

願時光不老!

作者簡介:耿光芹:延津縣小潭鄉西吐村人,小學教師。崇尚禮義仁智信,酷愛文學,喜愛文字,閑暇之餘,抒寫人間煙火,品讀延津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延津 的精彩文章:

延津王方方和她的服裝廠

TAG:品讀延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