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你如何突破人生的瓶頸

教你如何突破人生的瓶頸

修行是修什麼?就是要把我們的心修到沒有邊界

圈一千米就是一千米的寬度,圈一萬米,就是一萬米的寬度,如果沒有這個籬笆,那是什麼概念?

就是「無量」,沒有什麼可以限量它。

修行就要修到這種境界。

當我們修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別人罵我們什麼,我們還會耿耿於懷嗎?別人踹我們一下,我們還會懷恨在心嗎?

當我們具備這種心態和格局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永遠是快樂的,我們的思想境界不會受任何的限制。

今天睡五星級酒店,甚至睡在天堂上,不覺為喜;明天睡在橋墩底下,也不會為之悲哀,因為我們的心遠遠超越了物質範疇,甚至超越於精神。

當貪婪的心生起的時候,就要趁早把貪婪的苗頭滅掉。

不要變成錢的奴隸,也不要變成名的奴隸,我們要永遠超越於錢和名這種世俗的東西,以便達到一種全新的高度。

人有時候會被自己角色的定位所困擾,就好像我是出家人,就會跟其他宗教去比較,跟某個師父去比較,他長得比我莊嚴,他學識比我高,他的善事做得比我多,等等。

如果我有很多地方比他好,就會產生傲慢之心;如果我有很多地方比他差,就會產生嫉妒之心。

總之有對比就會出現問題。

我們仔細想一下,生活當中所有的問題是不是比出來的?

我們有公寓房,人家有別墅;我們有別墅,人家天南地北到處都有房子,永遠比不完。

我們不快樂,都是執著於這個「小我」。

執著於人和人之間的對比,這樣永遠走不出自我。別人罵我們幾句,我們就會耿耿於懷。

人一旦在乎的東西多了,那說明他內心的問題也就多了,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當不在乎一切的時候,人就消極了,什麼都不想,最終什麼都不幹了。

不是的,不想並不等於不求,不想可能產生的能力會更強。

禪修就是把我們內心所在乎的一切東西統統修掉,如果留下一點點,便是障礙,都會成為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

「般若」是音譯詞,可以方便地譯為「智慧」,但般若不同於世間的普通智慧。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兩種狀態——明與無明。

什麼是無明?打個比方,無明就像我們在一個沒有窗戶、沒有光的房間里,眼前一片漆黑。

反之,明是指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盞般若之燈。

明與無明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我們內心這盞般若心燈有沒有被點亮。般若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壇經》將這種最高的正念稱為「無念」。

一念執著,一念無明。如何突破人生的瓶頸,就靠我們內心一念之間的無念。

有一則故事,同樣在唐朝,肅宗皇帝對佛法非常崇敬,經常邀請高僧大德來宮中誦經講法。一次法會之後,他請南陽慧忠國師開示,但南陽慧忠國師卻連看都不看他一眼。

肅宗皇帝覺得南陽慧忠國師太過狂傲,責問南陽慧忠國師道:「你連大唐天子都不放在眼裡嗎?」

南陽慧忠國師依然不看肅宗皇帝,只是回應道:「請問天子,你可曾看到虛空?」

肅宗皇帝答道:「看到了!」

南陽慧忠國師又問:「虛空可曾看過你?」

肅宗皇帝這才醒悟。身為皇帝,自然一舉一動都萬人矚目,尤其身在宮廷之中,周遭更是少不了讚美、獻讒之人,甚至每個人見到皇帝都要行禮、跪拜,唯獨虛空絲毫不為所動。

在佛法中,虛空是無相,亦是無所不相

你若懂得虛空的真諦,虛空則每天與你在一起,不僅與你對話,而且還時刻觀照你。

如果沒有虛空,我們的心要安在哪裡呢?

只要我們對生命進行深層的思考,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存在很多困惑,存在很多難以解答的問題。

比如,在《慈悲系列叢書》的第四部所探尋的話題:當下,我是誰

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早已習慣了自我,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我」?

是姓名代表了「我」,還是相貌代表了「我」,抑或職位代表了「我」?

而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編輯:德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禪心 的精彩文章:

TAG:香海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