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與老師的互動很重要

家長與老師的互動很重要

孩子在學校里看似一些很小的問題,比如:忘帶學具、沒按要求籤字、識字不過關等,如果沒能及時根除,可能會越來越嚴重,衍生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家長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要主動與老師做好「小問題」的溝通工作。

情境描述

蘭蘭初入一年級,她的父母卻陷入了焦慮——忙於工作的父母總是在孩子睡了才回到家,孩子在校的情況只能通過爺爺、奶奶口中略知一二。與此同時,蘭蘭父母新加入的班級QQ群,每天都有老師發的關於孩子們的表現:點名表揚能幹的孩子,不點名提出需要改進的情況。

蘭蘭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女兒總是被不點名提醒的那個——忘帶學具啦,閱讀作業沒簽字啦,識字不過關啦……蘭蘭的父母一開始也想和老師溝通,但又有些猶豫,一來覺得這些都是小問題,有沒有必要聯繫老師呢?二來擔心老師告知女兒還有其它問題,作為家長不想聽到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再加上白天上班忙,好不容易抽出時間打電話過去老師又沒有接聽;深夜回家再打,又覺得很不禮貌……漸漸地,蘭蘭的父母開始有點反感QQ群里的各類反饋消息了。

問題分析

1.沒有認識到孩子問題的重要性

孩子初入小學,身份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而低齡兒童是難以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因此,他們只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去做:聽話、守規矩、別打架……而沒有接收到大人指示的孩子,則會顯得有些茫然,蘭蘭就屬於這種情況。

蘭蘭入學後呈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其實都來源於家長的疏忽:入學前的整理習慣培養,入學時的心理狀態關注,以及入學後的學習狀態持續引導。而這些問題,如果沒能及時根除,將會越來越嚴重,衍生出更多的問題。甚至,這些問題會糾纏蘭蘭的整個求學生涯。如果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自然會意識到及時與老師溝通,做好配合的重要性。

2.沒有認識到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性

通常,僅僅通過家庭或是學校任何一方來幫助孩子,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如果家長一味地找借口,因為擔憂而逃避,那麼孩子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如果家長總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認作是老師單方面的職責,那麼孩子的學習態度、參與積極性,乃至對校園生活的熱情和對自己未來的憧憬都將是紙上談兵。

應對策略

1

家長要樹立良好的心態

孩子上學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說明孩子長大了,但這並不是家長「放手」的理由。對於孩子小學適應期出現的問題,家長要足夠重視,但不用緊張,用舒緩的情緒認真地對待。家長們就此告別了對孩子學齡前保姆式的陪伴,晉陞到了從觀察到評價、由分析到實踐的互動式親子交流。

2

時刻關注孩子的動向

積極看待班級QQ群、微信群、「家校通」等互動溝通平台,記錄老師的聯繫方式。通過消息平台了解學校通知、老師要求、孩子的課業表現和作業情況,及時在家裡對孩子作出反饋和評價,引導孩子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表現。如果抽不出時間,則由照顧孩子的家長代為轉述,而孩子父母本人也要持續關注。

3

選擇正確的時機與老師溝通

在工作時間打電話,對於家長和老師都有著一定的困擾:家長難於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老師則難於避免正在上課。建議家長先以簡訊告知,再根據事態大小及情況緊急程度,與老師約定溝通時間和方式。

(1)重要,不緊急:可通過簡訊或留言說明孩子情況,表達自己態度,或是諮詢做法。

(2)重要,緊急:可立即撥打老師電話,如果聯繫不上,可轉撥其他老師的電話。

4

選擇正確的方式與老師溝通

(1)詢問孩子表現時應有具體指向性。「我家蘭蘭乖不乖?」這樣的問題會浪費老師很多時間梳理作答,又或者老師只一兩個字的回復亦會讓家長的提問喪失意義。如果把問題變成「請問老師,蘭蘭在學習習慣上還存在哪些問題呢?」就明確多了。

(2)討論孩子問題時應減少主觀感情。討論是為了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和老師拉家常或發泄情緒,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思考具體措施上。比如,「蘭蘭老是不聽我的,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了!我有時真是生氣,好想罵罵她,又想算了,她還小……」如果換成「蘭蘭比較叛逆,我認為不能跟她硬來,但又不能沒有原則地一味遷就。」這樣就有意義多了。

答疑解惑

家長「怕」和老師溝通,怎麼辦?

1.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很靦腆的人,見到老師就會緊張,你可以嘗試與老師用你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溝通。比如,電話、簡訊,或郵件,這些溝通方式也比較有彈性。

2.如果你是怕聽到老師說孩子身上的問題而不知如何應對,那麼,你可以嘗試從另一角度看自己的孩子。其實,在家在學校這兩個不同環境中,孩子的反應是不同的,只看家中的表現是無法了解孩子全部的,不如與老師積極溝通,從而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更好地幫助孩子。

3.如果你是苦於不知與老師說些什麼,可以這樣打開思路:除了學習,你也可跟老師溝通孩子的生活言行和思想或你們的親子活動等,這可讓老師更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

4.如果你是對老師有較重的不信任感,那就要小心在與老師溝通之前自己在心裡對老師的負面預設。多理解、認同對方,找共同之處,了解他的局限和難處,幫他減輕難度,才好繼續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格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品格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