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閨怨詩作為古典詩歌中一枝獨秀的奇葩,近來已倍受高考命題人的青睞。翻閱2012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試卷,我們不難發現,幾乎被我們忽略的閨怨詩「忽如一夜春風來」。2012年高考新課標卷的《思遠人》(晏幾道)和江蘇卷《夢江南》(溫庭筠)就是典型的閨怨題材的詩歌。我們的詩歌複習備考,關注以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羈旅送別詩等題材的同時,也應對閨怨詩給以一定的重視。因此,探究閨怨詩的複習策略將對高考詩歌備考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援引教材活水,激活興趣,引導學生重視閨怨詩的複習。
閨怨詩作為重要題材走進高考絕非偶然。縱觀我們的教材,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閨怨詩的影子。在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必修和選修部分均有閨怨詩的出現。必修教材選入了古老的閨怨詩《詩經·衛風·氓》,我們忘不了那個被人拋棄而又未失尊嚴敢於反抗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李清照詞二首中的《聲聲慢》難道不是典型的閨怨詩嗎?那個秋風裡眼望黃花堆積的憔悴的女詞人沒有讓我們從心底產生一種強烈的同情心嗎?在選修教材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也選入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一篇,時至今日,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名句依然縈繞在我們的耳畔。
這裡,我們不得不說,閨怨詩作為古典詩歌重要的題材選入語文教材,足以證明它的價值及其自身的魅力。而我們之前的複習備考卻忽視了對閨怨詩的重視。我們的複習既然從教材出發,就應該援引教材的活水,激活學生的鑒賞興趣,引導學生重視閨怨詩。
語文教師應再次強調對課文中的閨怨詩進行深層次的文本閱讀,使學生在深度閱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刻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飽含的深情。最大的程度挖掘出閨怨詩的主題思想和審美意蘊。
二、了解閨怨詩的主題思想,探究詩人的創作目的和創作態度。
(一)表現閨中女子的後悔、怨恨
青年士子為了博取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而遠離妻室,使得妻子在無盡的等待與無邊的愁悶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齡在《閨怨》一詩中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以前,一心要丈夫早點博取功名,一個人在深閨還感覺不到丈夫不在身邊的愁悶。可現在登上樓頭不經意地看到,路邊的楊柳枝頭早已是一片蔥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雙成對的踏青人,而自己身邊卻無人陪伴。這就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李益的《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詩歌以白描手法,曲折而傳神地表達了一個商人之婦的怨情。丈夫長年在外經商,自己獨守空房。想到潮水漲落尚有規律,後悔當初沒有嫁給隨潮水出沒的弄潮兒。李商隱的《為有》一詩:「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首句先說人和環境均佳,人為無限嬌女,環境有雲屏相圍,可以說青春美貌、富貴榮華均已具備。次句又繼之說居地和氣候皆好,即身在京都,且適逢冬寒去盡。照理說,在這樣十全十美的條件下,這對夫婦應能盡情享受家庭生活的樂趣,然而事實不是這樣,卻要「怕春宵」。這究竟是為什麼?後兩句以「無端」這種帶嗔怨、不滿口吻的詞語為導語,引出了原因。原來是因為丈夫須早起上朝,這樣作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擁香衾,共享好夢,這豈不要惱殺人嗎?丈夫一去,這金碧輝煌的屏風擺在那裡還有什麼意思?住在繁華的京城裡又能怎麼樣?春暖花開的美景帶給人的恐怕更多的是煩悶,丈夫縱然能佩得金龜袋,地位顯赫一時,可現在人去樓空,讓妻子獨居於此,又有什麼意思?所以才有了第四句中的「辜負香衾」四字,前三句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均形同虛設一般,真的要讓這女子氣不打一處來,所以要慨嘆這種事太「無端」,太沒來由,太讓人提不起精神來了。
(二)表現對遊子的思念、想望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謀取功名,閨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唐代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就生動地寫出了一位妙齡少婦的思夫心情。黃鶯在古詩中是可愛之物,聲音清脆動聽。可這位女子卻聽得心煩火起,竟要將它趕走,豈不很奇怪?原來是因為這隻黃鶯鳥光顧自己沒完沒了地鳴唱,只懂得賣弄自己清脆的歌喉,而全不理會屋裡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並且還正做著好夢,夢中她來到遼西,正同遠征中的丈夫相會呢!這隻黃鶯鳥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驚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夢,將她從與丈夫相聚的甜蜜美夢中拉回到孤身獨處的嚴酷現實里,豈不要惱殺了她嗎?所以,她要「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沈儉期的《雜詩》寫出了一個征婦的怨詞:「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這首詩,寫閨中少婦和久戍未歸的丈夫的兩地相思之情。詩中不僅表達了他們深摯的戀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諷刺了邊將的無能。詩歌在一開頭,首聯敘事,交代地點、背景與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劇的原因是連年的邊塞戰爭,指出了少婦閨怨的原因,也寓有諷刺的意味,因為使少婦和征夫遠隔兩地,只能望月相思,就是由於「頻年不解兵」,戰事未能早日結束的緣故。所以接著的三、四兩句,以無限哀怨的聲調,通過月光的流照,抒發了兩地相思的苦情:「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在這裡,照在閨中的應是團圓之月,如今照在邊地軍營之中,倒成了離別的象徵。正因為這樣,五六兩句才更著重寫了兩地相思之情:「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的,意思是說,少婦在閨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邊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雖然關山遠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樣的。然而,要到什麼時候,這兩地相思才能變為一處歡聚呢?邊將無能,恐怕這相思是無望的吧!「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這是丈夫同時也是妻子的渴望。
(三)表現對丈夫的關切、牽掛
「兒行千里母擔憂。」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又何嘗不擔憂、牽掛呢?唐代王駕之妻陳玉蘭的《寄夫》:「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寫的是一位女子不顧西風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卻對丈夫體貼入微,噓寒問暖,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少婦的焦慮。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後,戰爭頻繁而殘酷,駐守邊地的成千上萬的將士在沙場上英勇犧牲,使得他們的妻子獨守空閨,寂寞終身。陳陶《隴西行》用沉痛的筆墨描繪了這一情形:「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閨中妻子不知徵人已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還在夢境中盼他早日回來團聚。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問,妾身千萬難。」詩用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出了一個閨中少婦為丈夫寄寒衣時的矛盾心情。同時,那種對丈夫的關切、體貼之情也溢出紙外。
(四)表現閨中人的寂寞、冷清
這類詩猶以表現宮女的寂寞之情的最為突出。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和役使的需要,把民間大批的美貌女子擄人宮中。這些宮女在深宮裡被高牆深院鎖著,一呆就是一輩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宮,不然就只能老死於這寂寞冷清的皇宮裡。一些宮女進宮後,連皇上的面也沒見過。她們的痛苦、怨懟可以想見。杜苟鶴在他的《春宮怨》里就描寫了這樣的一位宮女:「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詩的首聯,用寥寥十個字,就生動地表現了宮女希望恃貌取寵而結果卻幽閉深宮的怨憤情緒。她正在後悔不迭啊,原以為自己長得漂亮,進宮可以獲寵的,哪曉得於今竟過著這樣清冷寂寞的生活,真是誤人青春啊!所以對著鏡子,也無心去梳妝打扮了。是真的怨恨自己長得漂亮嗎?不是,而是怨恨那有眼無珠、不識美醜的皇帝,這一句真是石破天驚之語!第二聯說,既然不能以容貌取悅於君王,那還要去修飾什麼儀容呢?而第三聯,則對春天悅耳的鳥鳴、濃密的花影進行描繪,既起到了春怨的點題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宮女的幽怨和這美好的春光進行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宮女的寂寞和凄涼。鳥兒是這樣的歡欣,花兒是這樣的盛開,而宮中美女呢,竟是如此的哀怨和憂傷,這該是怎樣的不幸和不平啊!尾聯,以過去對比現在,以往日的歡樂反襯出今日的愁苦。唐代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是一首抒發盛衰之感的詩。幾個玄宗天寶年間進宮的老宮女,年輕時都是月貌花容,嬌姿艷質,她們被禁錮在古行宮中,紅顏憔悴,成日價閑坐無聊,只有談論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絕!
1.知作者。
一般的閨怨詩詩,字裡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敘事的的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這樣才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例如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從表面上看就是一首寫景的小詩。但是深入閱讀,我們會發現這是詩人模擬宮女的口吻寫的詩:宮女獨自一人在秋夜撲螢,看銀河漫漫,這就觸動了主人公內心的琴弦,既為自身的孤獨無助,光陰漫過而感到許多難以言明的惆悵,也有對真愛對溫情的渴求。總言之,可謂是一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如果硬要說表達詩人的感情的話,最多不外乎是對宮女命運的同情和悲憫了。但我們如果對作者的身世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那麼我們就應該知道尾聯寫宮女看到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各在銀河之兩岸,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遂起身世之悲。一則為久禁宮中之孤獨,二則渴望愛情之心。這樣對這首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
2.析意象。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閨怨詩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高考考點中明確要求考生應會賞析詩歌中的意象。「鑒賞這類作品,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個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中國古典詩歌。」(袁行霈語)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如何把握詩人在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呢?關鍵是我們要抓住其中的關鍵意象「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中的「雁」。作者藉助於雁能傳書的傳說,通過大雁翔空,形象地表達了書信的到來,使人可看得到,摸得著,顯然畫面更為清晰,形象更為鮮明,這種點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雁傳書信,固可暫得寬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實,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這才是真實的感情。
3.味意境。
意境是詩的核心,對意境的把握是對詩的形象的深層理解和感悟。中國古典詩詞最常用的藝術手法就是通過形象或描寫的景物來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於景。體味詩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詩中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什麼樣的生活畫面,畫面組合所表現的情境氛圍,從而把握詩歌的感情。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一句,詞人用梧桐細雨黃昏等意象,營造了孤寂凄涼的意境,更加細膩地表達了詞人孤寂、凄涼、悲傷、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讀之使人動容。晏幾道的《思遠人》中「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而在2012年高考新課標卷中,明確提問:「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麼作用?這就考查了考生對於詩歌意境的把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開篇就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見,意境是詩的核心,對意境的把握是對詩的形象的深層理解和感悟。
4.明形象。
閨怨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一首詩中都會有鮮活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高考考綱中明確規定的考點。我們在備考複習中應該善於抓住這裡面的人物形象,形成準確概括的能力。元稹的《行宮》中有「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詩句,描寫一座空虛冷落的古行宮,宮中紅花盛開,正當春天季節,幾個白頭宮女,面對絢麗的宮花,正閑坐回憶、談論天寶遺事。這就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營造出的意境是熱鬧喜慶。但是這個畫面觸發讀者聯翩的浮想:宮女們年輕時都是月貌花容,嬌姿艷質,這些美麗的宮女被禁閉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之中,整日寂寞無聊,看著宮花,花開花落,年復一年,青春消逝,紅顏憔悴,白髮頻添,如此被摧殘,往事豈堪重省!然而,她們被禁閉冷宮,與世隔絕,別無話題,卻只能回顧天寶時代玄宗遺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絕。「寥落」、「寂寞」、「閑坐」,既描繪當時的情景,也反映詩人的傾向。凄涼的身世,哀怨的情懷,盛衰的感慨,二十個字描繪出那樣生動的畫面,表現出那樣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二說這首詩「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 溫庭筠的《夢江南》「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落空眼前花。搖曳碧雲斜。」2012年高考試題明確提問: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麼樣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詩意,準確定位概括出:詩歌塑造了滿腹哀怨,對月懷遠,月卻不解;臨水看花,花自飄零,無人憐惜刻畫了一位孤獨寂寞又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
5.識技巧。
詩歌表達技巧是高考備考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不能夠很好地掌握就很難把握閨怨詩中常見的表達技巧。閨怨詩寫景抒情上的方法技巧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常見方法、技巧和語言、情感特色。
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明、暗的變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等都充滿了詩情與畫意,需要從形、聲、色等角度細心體會。
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以動襯靜,明暗對比,以小見大,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也叫點面結合),比興手法,白描運用,等等。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等。
古代優秀的山水田園詩,都是佳山勝水的自然美在藝術上的再現,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在閱讀鑒賞這類詩歌時要誦其詩,繪其景,入其境,品其情。首先,細心品讀、反覆吟詠,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和節奏,進而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構建詩歌畫面,感受詩情畫意;其次,進入詩人所營造的意境,與詩人同樂同悲;最後,則是要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