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傳世畫像有很多,大都極其醜陋,原來是別有用心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也是中國歷史上草根逆襲的最強典範,他出身一介布衣,從小在飢餓與疾病中掙扎,在元末那個動蕩的年代,保住小命已經是萬幸,為了生存,他不僅做過和尚,後來甚至走上了遊方的道路,說好聽的叫「遊方」,其實就是乞討為生,朱元璋最後能夠建立新王朝,這樣的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史無前例」。
正因為是窮苦百姓出身,他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深有體會,對元末官場的那一套也更是極其厭惡,他當上皇帝後,不僅體恤百姓,對吏治的要求也達到史無前例的苛刻,視貪腐官員的姓名為草芥,懲治他們從來不手軟,但在這方面他沒有把握好度,致使許多人冤死,要知道這些官員大都是文人出身,一時間讀書人人人自保,寧願做一個鄉野教書先生,也不願為朝廷效力。
也正是因此,朱元璋在文人心目中的形象並不太好,加之他對「亞聖」孟子的理論頗有不滿,最後竟下令對其經典著作《孟子》進行刪減,變成了一本叫《孟子節文》的新書,嚴令天下學子必須學習刪減後的儒家經典,這就使得天下文人愈加對其不滿,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對朱元璋雖有不滿,但還是不能正面表達出來。
朱元璋嚴於吏治可以理解,畢竟他想建立一個新的、理想中的王朝,眼看自己打下的江山日漸強盛,他多疑的個性又開始作祟,尤其是太子朱標意外死亡之後,朱元璋似乎感覺到朝劇即將不受控制,於是大開殺戒,將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這才放心地將皇位傳給自己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比較有爭議的一位皇帝,這種爭議不僅體現在各方對他的評價上,還體現在他的畫像上,朱元璋傳世畫像不下於10幅之多,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就是如今在故宮南熏殿所藏的兩幅官方正式版畫像,一副是中年時期,一副是晚年,這兩幅畫像都是慈眉善目、面白細潤、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類則是下巴奇長、耳朵肥大、滿臉麻點,極其醜陋。
官方畫像出自宮廷畫師之手,都是明代之作,相貌極其醜陋的畫像則有的是明代,有的是清代,清代畫像居多。如此兩種極端的相貌,有人便認為朱元璋就是相貌醜陋之人,宮廷畫師的畫像則完全是受命於朱元璋,是完完全全地將其美化了,對於這種認識,筆者不敢苟同,相反我認為宮廷畫像更可信,傳世醜陋畫像反而有很多嫌疑。
先說說為什麼宮廷畫像可信,朱元璋傳世的兩張宮廷畫像,一張是中年,一張是晚年,對比兩張畫像,朱元璋相貌雖有變化,但氣質、臉型還是一樣,基本可以斷定,這是宮廷畫師對照朱元璋本人畫出來,所以才會有如此高的契合度,不可否認,宮廷畫師也許會在某一些地方進行適當的美化,就如同當今的美顏,但無論如何不可能把臉型都改變,畫像失真,朱元璋自然也不會饒恕他們。
再看看明朝其他皇帝的畫像,雖然有胖有瘦,但清一色都是「國字臉」,和朱元璋的標準像一樣,不得不讓人感慨基因的強大,反過來也能印證朱元璋官方畫像的可信。至於朱元璋醜陋畫像為何不可信,筆者將從自己的認識做一些分析,請讀者朋友看一看是否有道理。
如上文所說,朱元璋醜陋畫像多為清朝時期所作,這就是最讓人懷疑的地方,我們都知道,清朝修《明史》都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而且是反覆修改,其用意很明顯,就是想方設法貶低、否定明朝的功績、貢獻,如今我們讀《明史》,處處都可以看到抹黑的痕迹。
口說無憑,那我們就來具體對照畫像分析,下面兩張畫像就最值得懷疑,一張是朱元璋帽子上有「帽正」(帽子前面,額頭位置的一個裝飾,一般是一塊玉),大家要知道,「帽正」是到了清朝時期才盛行,有人說明朝也流行「帽正」,但至今沒有出土過一個實物,任何一家博物館也都沒有收藏,退一萬步說,就算明朝也流行,但皇帝是不可能將其作為帽子上的裝飾,因為歷代都未有。
再說另一張畫像,我們仔細看一看畫像中朱元璋的衣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廣字領」,是典型清朝服飾的特點,綜上所述,清朝朱元璋畫像之所以醜陋,完全是被醜化,可能是清王朝統治者有意而為之,也可能是清朝文人因為厭惡朱元璋,從而欺騙不明真相的群眾,總之是別有用心。
讀者朋友們可能要問,不是說朱元璋醜陋畫像也有明朝的嗎,的確,開篇我們提到,朱元璋其實不受明朝文人待見,不排除別有用心之人對其進行醜化,不過不止這一種可能,據說朱元璋當年殺了很多人,他又喜歡到處體察民情,安全起見,他就命宮廷畫師畫了很多醜陋的畫像,然後散布到民間,這樣一來就沒人知道他真實的長相,出門也就安全許多,這也是朱元璋自己「別有用心」。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