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心引力的對抗者:陀飛輪的機械美學

地心引力的對抗者:陀飛輪的機械美學

「秒針捉得緊了/而皮膚竟偷偷鬆了/為何用到盡了/至知哪樣緊要」

近幾年來,陳奕迅可謂是內地的當紅「炸子雞」,《十年》、《浮誇》、《愛情轉移》等歌曲傳唱度非常廣,巡迴演唱會也一年接著一年開。隨著陳奕迅知名度的提升,曾經一些相對冷門的歌曲,也漸漸走進聽眾的耳朵里,《陀飛輪》便是其中一首。《陀飛輪》唱出一代人的心聲,同時讓另一代人對「陀飛輪」產生好奇心。而在聊陀飛輪之前,我們需要先聊聊機械錶的構造。

機械錶由機芯和外部組件構成。外部組件分為錶盤、錶殼、錶帶、錶針等,外部組件表現的是一款手錶的材質以及設計,實際加工難度要小於機芯。而機芯則是一款機械錶的核心,機芯的構造除了影響走時的精確度之外,還決定機械錶的功能。

機芯一般包括上條系、原動系、傳動輪系、擒縱機構、振動系統、撥針系、顯示系等零件,通過夾板和螺絲釘組合形成。原動系將上緊發條時產生的彈性勢能通過傳動輪系有規律的傳送給擒縱機構,擒縱機構將傳送過來的能量定期補充給振動系統,讓擺輪持續擺動,振動系統通過擺輪遊絲震動確定時間,擺輪遊絲的振動頻率決定了走時的快慢,然後通過撥針系撥動時分針及其他附加機構如萬年曆等,最終通過顯示系將時間信息顯示在錶盤上。

在很早的時候,人們佩戴的不是腕錶,而是懷錶或是掛表。當機械錶更換擱置的位置時,擒縱系統固定不變,導致擺動遊絲會受鬆緊度、金屬疲勞的影響,擺輪的擺動規律也會受地心引力影響而導致走時出現誤差。因此,需要通過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來抵消地心引力,讓機械錶的走時更加精確。而讓擒縱機構旋轉的工具就是陀飛輪。

1795年,為了校正地心引力對擺輪遊絲的影響,瑞士鐘錶大師路易·寶璣發明了鐘錶調速裝置陀飛輪。1927年,德國製表大師Alferd Helwig發明了被稱為第二代陀飛輪的飛行陀飛輪。1991年中國香港的製表大師矯大羽製作出中國第一塊陀飛輪,兩年後發明第三代陀飛輪「天儀軒」。儘管一代又一代製表大師研究改良陀飛輪,但隨著腕錶的出現,人們開始把機械錶戴在手腕上,當手臂擺動的時候,就會帶動擒縱系統的運動,從而抵消地心引力的影響,因此陀飛輪的實用價值已經不復存在。

然而,和奢侈機械錶一樣,陀飛輪的複雜工藝,讓陀飛輪不再是工具,而是凝聚人類智慧的機械藝術。以一塊表徑為40mm的男士腕錶為例,陀飛輪裝置在這款腕錶里的直徑僅為15mm-20mm。在一塊約拇指指甲蓋大小的空間里要塞進超過70個精細零件,每個零件的重量不超過0.3克,也就是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且大部分零件都需要手工打造。即便已經進入機械化大生產的時代,陀飛輪的零件更是需要人工進行精細打磨,其背後承載的是機械文明以及匠人的精湛工藝。陀飛輪堪稱機械錶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因此只有高端機械錶才會配備。

陀飛輪不具實用意義已經為鐘錶愛好者所承認,但絲毫不影響其機械美學,它凝聚了眾多製表工匠的心血,是人類追求精確、追求極限的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械 的精彩文章:

TAG: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