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易中天對道家智慧的曲解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六部關於「老子和莊子」的節目中,提出了一些非常錯誤的觀點,這對大家正確理解道家智慧、傳播道家文化將產生非常嚴重的阻礙!
那麼,易中天在半個小時的節目中又提出了什麼錯誤觀點呢?
其一,易中天認為「老子是野心家」!
老子怎麼在易中天心目中成了「野心家」呢?節目中易中天原話是這樣的:「老子的無為是假無為,他實際上還是有為,他是無為而無不為,這是個野心家。」即「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具備「野心」。百家講壇的旁白還說:「易中天認為,老子的功利心其實是很重的,他雖然口頭上說「無為」,但是心裡想著的卻是「有為」,是以「無為」求「有為」,目的甚至是「無不為」。——既然「無不為」是老子的目的,那麼老子當然就是十足的「野心家」了!
這頂糊亂扣來的帽子也太狠太重了!歷史上還曾有人給老子扣上「陰謀家」的,主要是因為老子將樸素辯證法用於人世的相關言論,如「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和「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以及「善為道者,深不可識」(第十五章)等。其實毛主席早就指出:這是陽謀(公開寫在書上了),而不是陰謀!
春秋戰國,民不聊生,紛爭四起,天下大亂。各種觀點、流派激烈碰撞!老子也適時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老子講的「無為而無不為」,本意並不是要「去」「無不為」!而是「可以」「無不為」。老子所說的「無為無不為」,主要是針對當時先秦諸子們在所處亂世的情況下各自所提出來的各種治國論調而言的。他反對各種「有為」的治國策略,認為這些紛亂的觀點主張反而是使世道混亂的「幫凶」,認為「大道廢,有仁義」,主張「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因此,老子主張「無為」,實意即「大家如果都不去這樣有為(即無為),那麼反而能夠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即無不為——沒有什麼實現不了的)」這才是老子的本意!即老子的原話:「為無為,則無不為」(《老子》第3章)——這是針對諸子們紛亂的觀點、策略而提出的。
需要強調的是,老子的「無為」,更多的是指「不妄為、不非為」,而不是什麼都不去做的、天天發獃的「無為」。在《老子》中指出「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連盜賊都沒有的世界,當然就是太平盛世了!「無不為」不是什麼「沒有什麼不可去作為的」——這樣的解釋不就是等於說老子要「胡作非為」嗎?
簡而言之,老子的「為無為,則無不為」說的是:如果大家(春秋時代)都不要這樣有為地改變、有為地拼爭,那麼我們所希望的美好未來就沒有什麼實現不了的。這樣的「無不為」,怎麼就成了「野心家」呢?
其二,易中天在總結道家智慧時,片面地總結出「裝、忍、讓」三個字眼,這樣極易誤導大家對道家文化的正確理解。
易中天說「道家是關注人生的」,這句話是對的,但他所總結出來的道家關於人生態度的三個特點,反而證明了易中天對道家人生智慧理解的片面和膚淺!正如他自己所說:「要想把道家講好,很難!」我的看法是:不是講好了,簡直是講亂了!
易中天關於道家老子人生智慧時所總結出的三個特點是:「裝、忍、讓」,並例舉了司馬懿、勾踐、韓信這三個人的例子,分別對應上述三點。然後,易中天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中國人都這樣怎麼辦?都「不敢為天下先」怎麼辦?都怕槍打出頭鳥怎麼辦?都去「裝」怎麼辦?並進一步上升到「中國還要不要發展」這樣的高度。因此,易中天對他自己所總結出來的這三個老子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本人來點直接的反駁例證就是:中國現行的國防策略「不打第一槍」,這就是遵循老子「不為天下先」的具體實例!
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包羅萬象,涉獵面眾多,包括政治、軍事、人生、哲學等等。既可看成是部兵書,也可看成是哲學巨著。易中天所總結出的 「裝、忍、讓」三點,其實這幾點僅僅是老子在書中關於人如何生存所提出的,是「弱者生存」法則的一部分。
老子從自然界中觀察到了「柔弱勝剛強」的現象,並將之引入到人的生存策略中。老子的本意是說人若處於亂世之中,偏偏又沒有活成一個強者時,比如沒有權勢、身處劣勢、體格瘦弱,在一些特定的時候,為了保全性命,必須「守柔」!即「知其雄,守其雌」!司馬懿裝病時是面對曹氏家族的「階段性弱者」,韓信忍胯下之辱時是面對一群街痞的「臨時性弱者」,當時不示弱,則命休矣!關於勾踐這個人,易中天說他自己「最討厭勾踐」,這倒是值得點贊的!其實勾踐這個人才是個十足的陰謀家,且活得變了態!所有那些變了態的、沒有絲毫骨氣的活法不能扣到老子的頭上去的。
需要強調的是,老子所提出的「弱者生存」法則,並不是指要求人去「生存為一個弱者」!不是指要人們去「活成一個弱者」!所有的「人必須時時刻刻秉持「弱者生存」的法則苟活於世」的理解都是片面、膚淺、歪曲的!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處境下,就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這才是活學活用老子思想的關鍵所在,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而那些飛揚跋扈的「強者」,不到碰壁之時是不會把老子這些話記在心上的。
相反,被易中天用於舉例的范蠡,倒是正確地運用了「弱者生存」法則——「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遠離勾踐而去,逍遙遊於江湖,最終成了文財神。而文種不能「知人」,全力扶了一個變態的野心家上台,最終卻被勾踐賜死。
綜上,老子不僅不是「野心家」,反而是最偉大的「愛心家」——老子以其洞察世事之智慧著書流傳,讓弱者保全,讓世道太平,正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的真實寫照!
「獨異於人」的老子自謙的形象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眾人昭昭,我獨昏錯;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第二十章)
最後,再提一點易中天的不是!一般而言,我們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辯證地吸收」,主要因為時過境遷,畢竟過去上千年了,諸子們所提出的各種觀點所基於的社會基礎、所針對的各類問題產生的土壤都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因此,「辯證地吸收」、「否定之否定」是為學習的關鍵。可易中天,非要發明個什麼新名詞,名為「抽象地吸收」,真是越聽越糊塗,越來越「抽象」了!
TAG:魚對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