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古名琴——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作品聯展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調琴啜茗圖》局部周昉(唐)
流傳千年的古琴,承載著東方獨特的藝術審美和文化精神。在我國古代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路。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著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居於「琴棋書畫」之首。
《琴史·盡美》中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皆備,則為天下善琴。」所以,一張琴能否成為「善琴」,取決於製作技藝,即斫琴。
中國琴學在斫琴方面的工藝遠在唐代前後的中古時期就達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中古以來留存至今大量唐、宋、元、明、清的傳世古琴實物,以及律、調、譜、器、論等浩繁的著錄、曲籍,充分地體現了它在人類文化文明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古琴下料出坯
挖槽腹
上琴徽
相傳,嶺南古琴派琴譜最早出於南宋《古岡遺譜》。數百年間,廣東琴學昌盛,琴人輩出。當代,嶺南斫琴名家、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陳一民,是嶺南古琴派斫琴師的佼佼者。
陳一民
生於1948年,廣東新會人。1984年開始追隨楊新倫先生學習,在楊氏指導下,先後修繕無名八寶灰琴、仲尼式無名益王琴、《太音》《水仙》《滄海龍吟》《振玉》等。此外,他還為莫仲予先生修復小雷音琴、為謝導秀先生修複流泉琴等。其修理之琴,音色手感均好,母音復來,獲得行家好評。
楊先生去世後,陳一民堅持學習,不斷探索提高制琴技藝,先後造出《古岡》《瀟湘水雲》《無過》《羚峽潛蛟》《碧澗流泉》等品質優良的古琴,在運用「百納」和「多層面板」技藝方面頗有建樹,被媒體評為100雙「廣州之手」巧手之一。
楊新倫
(陳一民之師)
(1898-1990),字克定,號振玉齋主人,廣東番禺鴉湖鄉(現廣州海珠區)人,著名古琴藝術家、武術家,原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廣州精武體育會名譽會長,被譽為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
楊新倫生於上海,自幼習武,曾在霍元甲創辦的上海精武體育會、廣東昆維女子師範學校、江蘇振江閩城中學等地擔任武術教師。1928年,楊新倫返穗,在清秘閣購得古琴一張,從此開始古琴生涯。他初得文本古琴名宿王紹楨指引,先後結識古琴高手盧家炳、容心言、陳叔舉等,最後拜識中山縣鄭健侯,成為其入室弟子,學習《烏夜啼》《碧澗流泉》《懷古》等嶺南派名曲,終得嶺南古琴真傳。
1956年,楊新倫任職於廣東文史研究館,專門從事嶺南古琴的發掘和整理工作,對嶺南琴派的完善和傳承做出重大貢獻。1980年10月,廣東古琴研究會成立,楊新倫以82歲高齡親任會長,日夜為琴事操勞。1990年2月1日,楊新倫與世長辭,終年92歲。
2018年正值楊新倫先生誕辰120周年,陳一民師生以作品獻禮,舉辦本次展覽,表達對嶺南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的深切懷念。
展覽信息
紀念楊新倫先生誕辰120周年獻禮之
「法古名琴——斫琴名家陳一民師生作品聯展」
時 間
2018年1月10日—1月24日
逢周一至周五:10點—17點
地 點
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藝術園東門
2樓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
費用
免費,無需門票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本次展覽以斫琴為經絡,通過陳一民師生三代收藏和製作的古琴,展現嶺南古琴技藝的精湛考究、薪火相傳,期待觀眾能從古琴斫制的精湛技藝里,聆聽嶺南古琴從歷史深處傳來的久遠迴音。
TAG:南國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