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遭受冷遇的清代奏摺,與洋人打交道最多的駐外使臣對清廷內政有何建言?

揭秘遭受冷遇的清代奏摺,與洋人打交道最多的駐外使臣對清廷內政有何建言?

原標題:揭秘遭受冷遇的清代奏摺,與洋人打交道最多的駐外使臣對清廷內政有何建言?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


近代早期著名的外交家黎庶昌,迄今還是一位令人感到陌生的人物。所謂著名,黎庶昌是晚清第一批駐外參贊之一,曾歷任英、法、德及西班牙使館,著有歷述其參贊經歷的《西洋雜誌》1一書,後又兩任駐日公使。所謂陌生,迄今除了少數辭書收有黎庶昌一條及幾篇傳記2略述其生平事迹外,竟無一篇專門論文問世。比起同在曾國藩幕府中共事的薛福成和同在英法使館任參贊的馬建忠,學術界對黎庶昌是太冷淡了,黎庶昌身後也未免太過孤獨了。上世紀90年代,貴陽發起「黎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一下把一個封閉在故紙堆中的歷史人物請上國際講台,這也算是今日貴州開放形象的某種縮影吧。


黎庶昌


筆者欣逢時會,僅在此分析黎庶昌一篇身前身後均遭冷遇的文章,稍作評論,以引起學人的注意。


此文題為《敬陳管見折》,載於黎庶昌自編之《拙尊園叢稿》卷五。這是一篇上給皇帝的奏摺,約作於光緒十年五月(1884年6月),時作者正在駐日本使署。上書前,中法簽訂天津《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3,奏摺送到總理衙門時,適置越南戰場發生觀音橋事變,中法戰爭再起。總理衙門礙於政治原因(主要是時局變化及折中有的建議涉嫌忌諱),將原折退回,並未送達朝廷。因此該折除在少數人中傳閱外,並未正式公布。光緒十九年發刊《拙尊園叢稿》時,作者羞羞答答地將它作為餘編(類似附錄)收入集中。叢稿編成後,人們對此一奏摺似乎再未提起。其身前身後均遭冷遇者如此。

《敬陳管見折》表明一個從封閉環境中走向世界的中國人,面對中國和世界事務所做的思考。黎庶昌有感於自1877年1月隨郭嵩燾在倫敦赴任以來,清廷「遣使八年,出洋諸公從未有將中外情形統籌入告者」4,他自己「奉使東西兩洋,已逾八載,聞見所接,思慮所籌,何忍緘默不言」5,於是專折敬陳管見。



黎庶昌故居


管見維何?就是關於改革內政的六條建議。


六條建議是:一、水師宜急練大支,二、火車宜及早興辦,三、京師宜修治街道,四、公使宜優賜召見,五、商務宜重加保護,六、度支宜豫籌出入。所謂水師宜急練大支,是鑒於「北洋水師粗立基緒,然戰艦未備,魄力未雄,實難責與西人匹敵」。考慮到中國海疆袤延萬里,應練足百號兵船,以資防守,其中,以六十號分配給南北兩大軍,每軍應有鐵甲巨艦四五艘,專作攻敵之用,並建立海部(似即後來的海軍衙門或海軍部),統一發縱指使,庶幾章程一而號令齊。關於火車宜及早興辦,強調「西洋富強之術首在輪船、火車」,認為「西法中之便官便商便民而流弊絕少者,獨火輪車一事耳」,駁斥了「修築鐵路有礙民生」或「興此巨工有關風水」的奇談怪論。所謂京師宜修治街道,建議除宮禁外,內外兩城坊巷「似宜飭下五城順天府:聽准官民共起公司,設局修理。國家歲撥經費數十萬兩助入之,仿照外國章程,抽收地稅、房租以佐不足。將街道一律平繕,治使寬潔,廣種樹木,添設自來水火,以便民用。徙致豪富以實空間,置巡役以養旗丁,藉工作以消盜賊。務令兩城內外,煥然一新,蕩平如砥,則四海之人皆將悅而願游於吾宇矣。」他認為,像這樣系統地進行首都的城市建設 ,最容易被外國人看作是振作有為的舉動,又是對「國體、民生兩有裨益」的事。關於公使宜優賜召見,建議皇太后、皇上每年於春秋和暖時,召見各國駐京公使一二次,接以溫語,賜宴款之,則「天顏半日之謙光,轉足以伸彼瞻雲就日之忱,而起其肅廟雍宮之敬」。還建議在京師、天津、上海三處,特辟西式客館一所,「不厭崇閎巨麗,輔以園囿,足備壯觀,凡遇各國遊歷之王公貴臣及往來公使人等,延使居住,用示懷柔,未嘗非外交之一助。」關於商務宜重加保護,鑒於「西人長駕遠馭」,中國「大利幾至盡為所有」,為了挽回利權,建議對各省煤鐵廠礦的開設,應指示「經辦大員通盤計劃,將來源銷路一一精籌奏明在案」,「如興辦火車鐵路,則煤鐵不患其無用矣;改鑄金錢銀錢,則五金不慮其不通矣;公務要件率先摘由電傳,則電局不致虛設矣。凡若此類,必仰賴朝廷權力,明示扶持,庶免公司倒折之虞,即杜外人覬覦之漸,商務當日有起色。否則聽從各省枝節而為之,徒有開辦虛名,不聞見功實效。」關於度支宜豫籌出入,建議仿西洋辦法,宜將一年全國財政應出應入之數,令各省分款核計,於前一年先行奏聞,由朝廷分成最急、次要、尋常三等,應付急需者,務期如額,「頒示簡明章程,使之遵守,不足之數,然後酌取於民。」籌款辦法仍仿西洋,除厘金、關稅外,官民俸入之稅、准票引票之稅、煙酒公司之稅、火車電報信局之稅,皆屬巨宗,若能一一推行,歲增當必不少;而鴉片煙一項不問中外所產,尤應嚴格重懲,無使漏網。


《貴州文史叢刊·黎庶昌專輯》


本文原題為《析黎庶昌》是為1992年10月貴陽「黎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的,原載《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收入張海鵬《追求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鍾叔和在為收入《走向世界叢書》的《西洋雜誌》所寫前言《一卷西洋風俗圖》中說,《西洋雜誌》在19世紀80年代起了幫助人們打開眼界的作用。查該書刊於光緒庚子年,即1900年,則在讀者中起上述作用,應發生在本世紀初,而非上世紀80年代。


2.這幾篇傳記,據筆者所知,除〈清史稿〉立傳外,今人撰寫的,只有馮祖貽發表於1988年的《清代人物傳稿》,似較疏闊。鍾叔和的上揭文,則是專門評價《西洋雜誌》的。近年貴州出版的黃萬機著《黎庶昌評傳》,可謂鳳毛麟角了。

3.黎庶昌在交待《敬陳管見折》的寫作背景時說:「甲申三月,法約既定」,所記時間有誤,應為甲申四月,即1884年5月,據此推斷,此折寫作約在甲申五月,時作者正在駐日本使署任職。


4.《敬陳管見折》編後記,見《拙尊園叢稿》卷5,頁6。


5.《敬陳管見折》,以下引此折者不再注出。


編輯:胡一舟

歡迎朋友們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久居西洋的外交官的建言為何隻字不提西方制度?是排斥,無知,還是另有顧忌?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