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給城市留白讓生活舒緩 上海環境將更加美好

給城市留白讓生活舒緩 上海環境將更加美好

2016年,市委、市政府明確指出,齊心協力把黃浦江兩岸建設成為全市人民共享的公共空間,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到2017年年底基本實現貫通開放,將上海最精華、最核心的黃浦江兩岸開放給全體市民,讓老百姓有切實的獲得感,有更多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幸福感。

各部門、沿江各區、各開發主體按照「不打折扣、不搞變通、不降標準」的總體要求,合力推進、狠抓落實,實現了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兩岸公共空間45公里貫通開放的工作目標,給上海市民獻上一份新年大禮包,踐行了市委、市政府對全市人民的承諾。

新聞晨報也將連續三天刊發特別報道「新濱江」。

留白,是中國畫中最常見的一種藝術手法,讓方寸之地顯天地之寬成為可能。在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上,就擁有著這樣一種難能可貴的留白,每一個市民可以在親水的公共開放空間內放慢腳步、品味著生活的留白。

上海小囡的濱江記憶

漫步江邊欣賞兩岸美景

一條黃浦江,在物理意義上將上海分為了浦東與浦西,因為往來不便,車輛要過江,僅有隧道行;行人要過江,基本靠輪渡。

那時候的濱江沿線,承擔了大量的生產功能,駐紮了一批「鐵、煤、砂、油、船」等大工業廠區。

35歲的白領朱嵐還記得,父親就是這樣一家大廠的工人。朱嵐還記得自己第一篇作文的題目就是《黃浦江上的船》,那是她在父親廠區里看到的情形,雖然寫了不過寥寥數行,卻得到了老師的最高評價「五角星+」。於是,那夾雜著金屬與江水的味道,在她小小的心裡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父親上班要坐輪渡,從等候室到上船,有一段網格狀的浮橋是她小時候最愛玩的。「喜歡穿皮鞋的媽媽最怕鞋跟卡在裡面,上了船,我最喜歡待在船頭或者船尾,馬達啟動時,江面波濤翻滾……」當時的小女孩一定沒有想過,20多年後,曾經載著她們全家往返浦東與浦西之間的輪渡已經輝煌不再。如今,她可以漫步江邊,欣賞浦江兩岸美景,看看小時候覺得遙不可及的江對岸。

五大主題繪就東岸藍圖

而這,只是浦江岸線的其中一段,整個綿延的浦江東岸沿線,被設計成了五大依次展開的特色區段。加上200萬平方米的開放空間、21個自然生態濱江綠地、12座各具特色的「雲橋」、多處可遠眺可休憩的「濱江城市客廳」……

綿延的江岸線,是浦東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如何繪就一幅能贏得最大公約數的東岸美景?

為此,浦東新區委託專業機構製作了一份主題為《黃浦江東岸開放空間貫通社會公眾諮詢》的調查問卷,共16000餘份有效問卷被收回。調查結果顯示,市民最愛去濱江活動的原因是環境優美,去濱江最普遍的活動是攝影、遛娃等。在市民眼中,最具有特色的濱江空間不僅要有優美的景觀環境,還要擁有豐富的市民活動場所。

於是,便有了最終的九大建設原則——暢行連續的慢行環境、開放可達的網路系統、便捷智慧的環境設計、特色多元的公共空間、古今輝映的地區文脈、協調矚目的視覺景觀、親水宜人的綠色岸線、安全彈性的濱水界面和水綠交融的生態格局。

和濱江其他區段不同,東岸江岸線有很多斷點,在設計師的巧妙構思下,獨樹一幟的「雲橋」概念應運而生。

在東岸集團建設管理部總經理陳躍東看來,這12座橋不僅風格迥異、造型新穎,將成為沿線重要的景觀標誌,而且著重突出「慢行」理念,將步行道、跑道和自行車道三線合一。「真正地將原本的斷點變成了沿河亮點。」比如白蓮涇橋,連通著世博M2碼頭區域和白蓮涇公園,是南浦大橋兩側區域整體貫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橋體採用了曲線設計,緊緊貼住距離不遠的世博大道白蓮涇橋,使兩座橋在視覺效果上更加一致。

三林塘港「雲橋」位於東岸的最南端,三林塘是浦東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區,,因此在橋的設計中處處考慮水鄉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比如,玻璃欄杆扶手處就採用了江南園林中經常出現的冰裂紋作為底紋圖案。

工人攝影師的濱江見聞

用照片記錄濱江工地點滴

1970年出生的倪修龍老家在安徽合肥,作為中建八局上海公司的一名物資管理員,從2011年開始,倪修龍就在徐匯濱江安了「家」。西岸傳媒港、夢中心等項目都由他們公司承建,而他一待,就是整整6年。

從一開始的荒蕪到如今的繁華,倪修龍都用相機一一予以了記錄。凌晨5點的上班路上、夜間10點的歸程途中、盛夏高溫里的汗水、寒冬臘月里的白氣……倪修龍用3萬多張照片記錄下了濱江工地上的點點滴滴。

看這張《攀登》,幾名工人正在拆除龍耀路上的老水泥廠大庫頂面,巍峨的建築與攀爬在上的工人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隨著徐匯濱江一天天變美,倪修龍和工友們的生活又多了一個消遣:逛濱江。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的跑友,扶老攜幼舉家出動的大家庭……

文化注入繪就徐匯西岸

據介紹,8.4公里的徐匯濱江岸線將打造成為生態休閑區、自然體驗區、文化核心區和活力示範區四個區域。不僅如此,徐匯濱江還是上海中心城區黃浦江兩岸可成片開發面積最大的區域,被視作黃浦江旁珍貴的一片「大衣料」。

時光倒退幾十年,徐匯濱江還是一處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集聚了遠東最大的機場(龍華機場,1917年)、中國第一個水陸聯運碼頭(北票碼頭,1929年)、中國第一個濕法水泥廠(上海水泥廠,1920年)、上海第一個貨運車站(鐵路南浦站,1907年)……

在將這些工業移走後,該拿什麼來填充,與徐匯濱江貫通相得益彰以重新煥發生機?徐匯的選擇是「文化」。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地、近代海派文化的發源地,歷史底蘊深厚、文脈資源豐富的徐匯,給出這樣的答案並不奇怪。

縱觀近代史,徐匯曾經是引入外來文化的窗口。徐匯自明代起就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吸引了眾多西方文化要素集聚,陸續興建了徐家匯藏書樓、徐匯公學、徐家匯觀象台等,並就此開啟以「西學東漸」為核心的「光啟計劃」。

於是,在徐匯的規劃藍圖中,這裡不但會被打造成為「上海CORNICHE」(海濱大道),還將成為一片擁有20個文化設施和載體的集聚區,並且擁有自己響亮的名字「上海西岸」。

「從生產性岸線向生活性岸線的轉變,形成景觀特色鮮明、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文化品牌的活力公共空間,並結合綠道系統和慢行系統,打造由沿江向腹地滲透的公共空間網路,促進『水、綠、城、人、文』融合發展,努力打造邁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西岸集團的相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臨水而居,擇水而棲,是人類亘古不變的夢想,而隨著濱江岸線的貫通,親水、近水將成為這座城市的日常。讓我們一起期許:在新的黃浦江兩岸感受新的風景,體驗新的水岸生活。

[新聞鏈接]

浦東段岸線最長、開發主體多、工程量最大,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深化完善整體改造方案,加大不同開發主體間的協調力度,通過建設雲橋打通全線所有斷點堵點,最終實現的22公里全線「統一規範、統一標準」的貫通體驗;

楊浦段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工程五期項目全面推進,楊樹浦水廠、寧國路輪渡站等難點節點逐一改造完成並形成亮點,完成楊浦大橋下游延伸600米的工程任務,共實現了3.4公里的貫通岸線;

虹口段在上港、沿線央企及海關邊檢單位支持下,國際航運中心沿江貫通和置陽、國際客運碼頭景觀提升同步實施,揚子江碼頭區域部隊騰讓工作取得突破,具備了工程實施條件,在楊子江碼頭通過臨時貫通措施實現了全區段2.5公里貫通;

黃浦段8.3公里全線貫通開放,南外灘區域海事、輪渡、環衛等碼頭設施實現了全面騰讓,7個主題公園點綴世博濱江,中船地塊實現合作突破,十六鋪二期、南外灘親水岸線、南外灘遠望號亮燈成為濱江新景觀,沿線江南廠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開發實現啟動;

徐匯段充分依託市、區合作推動項目實施,雲峰油庫、上糧六庫等實現突破,近1000畝土地完成騰讓,克服了淀浦河橋等橋樑及道路工程與沿線大型市政設施改造同步推進的多個工程難點,實現含延伸段共8.9公里的貫通。

(來源:解放網)

(作者:李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翱翔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翱翔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