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補聽覺的神奇通感
(今天的文章需要安靜)
利維坦按:對,只有一張動圖。
文/Dan Robitzski
譯/沁月
校對/黃譯瑩
原文/www.livescience.com/61108-silent-gif-synthesia.html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沁月在利維坦發布
看這個動態圖時你聽到了什麼?
如果電線塔每次落地時你都「聽」到了一聲巨響,你其實不是一個人。不過這個動態圖的確沒帶任何背景聲。
這個最近在Twitter上火起來的動圖在10年前由HappyToast網站創作。這個動態圖上有三個電線塔在「玩」跳繩——兩個塔間的輸電線搖動起來,而第三個塔在線落地時不斷地起跳。第三個起跳的電線塔每次落地時,整個圖都震動得彷彿這個塔快要貫穿地面似的。即使這個圖沒有任何背景聲,但不少人都提到當塔落地時自己有聽到響聲。
去年12月2日,這個動態圖由格拉斯哥大學的神經學家莉莎·德布魯因(Lisa DeBruine)發布在推特上。在隨後的一條轉發推特上,德布魯因附上了一個調查,來統計能聽到動圖聲音的人數。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能在圖中塔落地的時候能聽到響聲呢?
專家稱,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一種生理上的「通感症」(synesthesia),這種癥狀使得不同的感官知覺會「混合」在一起。例如,有通感症的人能夠聽到聲音時能嘗到味道,或看到顏色時能聽到聲音。一些專家告訴《生命科學》(Live Science),有一種名為「聽覺-運動」(hearing-motion)的通感症,能夠解釋「聽到」動態畫面聲音的現象。
這個動態圖引起了一種「兩感交叉」(cross-modality)的認知效應。布朗大學研究蝙蝠回聲定位的神經學家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mons)解釋道,這種效應意味著大腦內部的視覺和聲覺連接在了一起。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的神經學家羅伯特·弗羅姆克(Robert Froemke)告訴《生命科學》稱,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還不是很清楚。對於感官知覺交叉的情況,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通常情況下,對視覺信息的輸入(如動態圖)與對『砰』的一聲的生理感覺是高度相關的,而我們基於自身之前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將視覺信息和聲音聯繫起來,會對這種生理感覺產生期待。」也就是說,因為人們期望能聽到這種聲音,所以才會聽到。
倫敦大學的一位在讀博士生克里斯托弗·法斯尼基(Christopher Fassnidge)說,「聽覺-運動」通感症是活在當下嘈雜世界中的一個副作用。他的研究結果顯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這樣的癥狀,這樣的通感症比其他形式的通感症更加普遍。
法斯尼基告訴《生命科學》,由於人們身處嘈雜的環境,因此這種「聽力-運動」感覺交互的情況更加普遍,人們甚至在看到諸如鼓掌的視覺信息時,會自動認為就該有一些聲音伴隨動態畫面的出現。因此,看到大的建築結構撞擊地面以致動態圖的畫面都抖動了起來,人們會認為這樣的畫面本該有巨響,大腦也就自動補充了這種畫面本身沒有、但人們有所期待的感覺。
對於不會聽到這種聲音的人來說,研究人員認為是他們大腦中不同感官區域的特定聯結被抑制了,但對於那些能聽到聲音的人來說,他們大腦中這樣的聯結沒有被阻斷。法斯尼基說,「這也就意味著,當他們的大腦在處理動態的視覺信息時,與聽覺區域建立的聯結可以隨時被激活,也就使得他們在看到特定動態的圖像時能夠聽到聲音。」
因此,對於有的人來說這個動態圖「很吵」,但其實並不是有真的聲音。只是基於自身的經歷體驗以及對世界運轉機制根深蒂固的認識,人們強烈「要求」這樣的動態圖應該伴有聲響,這個時候大腦就為我們填補了這樣的缺失、滿足了我們的要求。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