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毀謗時,我們該如何對待?
聞謗
【原文】
經言: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嗔,則鵲噪鴉鳴,皆應發嗔矣!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書,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況一字一字,皆從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注釋】
韻:古代檢字的工具書。如現在的字典、辭典之類。
【譯文】
《優婆塞戒經》上說:「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嗔?」意思是謗罵之聲直如風、氣在鼓動,全無真實。如果因此而發怒,就連聽到鵲噪鴉鳴,都應該發怒了。這話說得真妙。但有人問:「假設他寫成一部毀謗的書,則一看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該用什麼方法來消除自己的憤怒呢?」我告訴他:你何不試著這樣想,那白的是紙,黑的是墨,哪還有什麼謗呢?況且千字萬字,都是從篇韻中湊合而成。如果認為這些白紙黑字是謗,那麼置一部篇韻的書在桌案上,那豈不等於是百千萬億的謗書無時不現眼前了。難道你會這麼笨嗎?即使如此,這還只是用於對治的法門。若能了知我空的道理,誰是受謗的人呢?
【學文解讀】
蓮池大師用了《優婆塞戒經》裡面的一句話,作為人們聽到了毀謗——別人啊對你毀罵、辱罵、誹謗,這時候怎麼對治。那麼誹謗的文字也好,語言也好,其實這些聲音、文字都沒有實相,關鍵看我們自己怎麼對待。過去六祖遇到兩位僧人去辯論,到底是「風吹動了幡」還是「幡自己動」,六祖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人的「心」動。
同樣是這樣,我們聽別人罵,如果你不把它看作是毀罵,那麼呢它就不是毀罵,關鍵是在於我們自己怎麼對待的問題。人家罵出聲來,無非把這些文字在他的嘴裡邊說出來了,說出這些聲音實際和風聲、水聲、其它的聲音都是一樣的。看在於我們自己怎麼對待而已,你不把它理解為辱罵,它就不是辱罵,關鍵在於我們的心怎麼理解。同樣毀謗的書也是,只不過是把那些文字湊在一起了。我們理解它是毀謗我們,我們就會生氣,那麼它這個毀謗就變成毀謗了;如果你把這些文字理解為是文字,你不認為它是毀謗,它就不是毀謗,是這樣的。
同樣蓮池大師舉個例子:就像找一本字典放在桌前,我們一般人都不認為這本字典是一本辱罵我們的書。因為字典什麼字都有,罵人的話也在,罵人的字也有,但是不會認為這個字典它是辱罵人的話、辱罵人的文章,是這樣的。
所以要明白「諸相皆空」的道理。一切都是空幻的,既沒有「謗者」,也沒有「謗文」,也沒有「被謗者」,一切都是空幻。所以我們自己明白這個根本的道理,對於辱罵呢,不理會了,對一切呢都不理會了,無非都是因緣和合。各種文字、各種物質聚合在一起,產生的一種現象而已,有聚必有散,沒有永恆的東西,都是虛假的。這樣理解呢,我們就知道萬事萬物都不必執著,不必太在意,隨緣就好,自自然然啊過去了就好了。最關鍵在於我們的心不要動,心要安寧,不因外界的各種因素動蕩而產生動蕩,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隨著外緣而跑動,不會產生出後果,慢慢這樣地保持下去,我們身心就安寧了,慢慢就走回本源(了)!
∞ 精彩推薦 ∞
∞ 本源法師弘法視頻 ∞
∞ 認識彌陀寺 ∞
∞弘法 實修 安養∞
教遵天台 行歸凈土
1、東台彌陀寺每年舉辦佛七、短期出家、傳三皈五戒梵網經菩薩戒。
2、每月六齋日傳授八關齋戒,農曆正月、五月、九月整月傳授八關齋戒。
3、每月十五、三十誦戒、學戒。
4、每月不定期放生2次。
TAG:東台彌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