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知家鄉婚嫁事,請看中原鄉情音《豫東婚嫁》

要知家鄉婚嫁事,請看中原鄉情音《豫東婚嫁》

請掃二維碼,加好友聊鄉情。鄉情故事,讓你難忘!

婚 嫁

引言,看了下面的文章,你就會操辦婚嫁喜事啦喲

婚嫁一般是指女方到男方家生活,稱為結婚,俗稱「娶媳婦」。也有男方到女方家落戶的,稱為招贅,俗稱「倒插門」。

新中國成立(以下簡稱為建國)前,男女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生肖八字相合,父母包辦婚姻,有「娃娃媒」和「大媒」之分。「娃娃媒」是指在孩童時代就由父母做主,找門戶相當、年齡相仿的定下媒約。世親中也有雙方父母指腹為的。「大媒」是指男女長到一定的年齡,媒人登門提親,然後成婚。男女定親婚前不能見面,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終身的。雙方家人可去「相家」、「打聽」,等雙方父母滿意後要請人合八字,如無生肖相衝、五行相剋,便舉行訂婚儀式。

建國後,國家頒布實施了《婚姻法》,實行男女平等,有了男女自由戀愛、見面定親的做法。到20世紀80年代,一般男孩子長到十八九歲時便開始被大人們張羅著找對象,20歲以前結婚成為普遍的現象。農村青年男女尋找對象主要是依靠證婚人。先由媒人(稱介紹人)提親說媒,根據雙方家庭條件,雙方都沒意見後,就進行相親。相親時,一般是由媒人領著男孩來到女孩的家,也有在媒人家相親的。先由女孩的父母及家人相看。相看時,男孩子要熱情地站起來讓煙,不能怠慢。如果女方父母有人反對這門親事,儘管女孩子沒意見,也是不能成婚的。如果女孩子家人沒有什麼意見,再讓女孩子出面和男孩子說話。一般男孩子處於被動地位,只要女孩同意,婚事大多數都能定下來。

舊時男女訂婚,只要雙方家長同意,便立字為據。民間把這種訂婚契約叫做「帖」,雙方換帖為「走啟」,庚帖一經交換,便不得反悔。

建國後,送貼習俗漸廢。男女雙方只要經人介紹,便相親、見面,等雙方家長同意後,就要選個吉日,日子一般為雙數。去政府辦理結婚手續,俗稱「打結婚證」。大多數人在辦理結婚手續的同時,去供銷社買幾身衣服或布料,另有幾雙襪子,兩塊手帕或日常生活用品等,作為定親禮。還有的選個吉日壓禮、送禮金等以示誠意。而女方則要設宴招待媒人和來賓。因家庭貧富、地位不同,禮品和禮金也不同。有送銀鐲一雙的,有送耳墜一雙的。後來又時興送衣服。20世紀70年代後,出現了先壓定親禮,再去政府辦結婚手續的現象。一般定親壓禮是:果子8~12封左右(每封是0.5公斤),少數排場的戶是果子16封、豬肉3公斤。1980年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逐漸增多,且向中高檔次發展。由果品36封、豬肉6公斤、禮金300元、毛線1公斤,逐步增加到果品80公斤、50公斤重白糖1袋、肉20~30公斤,還要拿中檔煙2條、酒2件、6樣肉類冷盤各1.5公斤、水果4樣各1件。2000年後,禮金也由1000元增到6000元,2008年達到10100元,叫做「萬里挑一」。個別戶還有壓三金的,即金項鏈、金耳墜、金手鐲。近年來,鄉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訂婚彩禮也水漲船高,已漸成陋習。

迎娶俗稱「完親」、「迎親」。迎娶禮儀繁多,也非常講究。時代不同,形式也不盡相同。

【添箱】民間男婚女嫁素有親友鄰里添箱之習,俗稱「隨禮」。一般都是添些衣服、鞋、帽、床單、被褥及結婚用品等類東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添箱禮已由一般向高檔商品和現金髮展。女方添箱,不論賀禮多少,主家皆用女兒出嫁後婆家送來的果品回贈。

舊時,女方嫁妝花樣不多,一般有「四大件」:桌、椅、箱、櫃。「巧七件」:燈、盆、鏡子之類。但那都是富戶人家所能置辦的,貧窮人家的女兒則大多隻陪送一個軟紅包袱。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水平提高,嫁妝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究,家用電器及自行車,縫紉器最為流行。

【縫被褥】結婚前的一個吉日,男女雙方都要請來家族關係親近的(俗稱「近門的」),或鄰居中兒女雙全(稱「全福人」)的婦女來縫被褥。一般人數為4~6人,棉絮中放有線,均用紅線縫織。一般人家做四雙、六雙,多的做十幾雙,但必須是雙數。

【備村人娶媳婦稱作辦「喜事」。婚前頭天下午,男家精心布置新房,里外打掃乾淨,所有房門都貼上大紅「雙喜」字和喜慶對聯。花轎或花車提前來到,所請的樂隊開始吹奏,客人陸續到來,主家請廚師做菜,準備招待客人,俗稱「待客」、「待桌」。

【備禮】迎娶當天,男方要備迎親禮送到女方娘家去,女方娘家見禮後才能打發女兒出嫁(見發親)。1966年以前,迎親禮是「食盒」,即用盒子(一種五節食盒)裝果子12封(每封為0.5公斤),肉3公斤(將肉割開個口,女方再回一半)、連肝肺1掛、紅公雞1隻(公雞女方娘家不留,再回一隻母雞)、紅鯉魚1條。由兩人抬著禮品送往女方娘家。

1967年至1976年,提倡破四舊、立四新,移風易俗,禮品、禮盒漸漸消失(男女青年積極響應婚事新辦,結婚時走著來到婆家,不要任何禮品和禮金)。只有個別人家,還有送禮品的現象,但數量不多。一般兩個籃子裝10多公斤果子、3公斤肉、紅魚1條、連肝肺1掛、雞1隻。1980年後,禮品逐漸增多,送禮用條編拖筐帶。一般為果子30公斤、肉10公斤、紅公雞1隻、紅鯉魚1條、連肝肺1掛。進入21世紀,禮品再次奢侈化。一般果品80公斤、白糖一袋(50公斤)、肉30公斤、紅鯉魚1條、連肝肺1掛、水果4件。後來,豬肉一扇子(一般為40~50公斤)、果品100公斤、50公斤重白糖1袋、速食麵12~16箱、水果4件、紅鯉魚1條、連肝肺1掛。2008年,甚至出現了禮品送全豬的現象。

【挽面】舊時女子在結婚前要有一次「挽面」,俗稱「絞臉」。方法是由一名有經驗的婦女,手拿一條堅韌的細線,用雙手使線呈兩角交叉狀,緊貼女子臉部,用手一張一弛,就可以拔掉臉上的茸毛,使臉部光潔明凈。出嫁時髮型也要改變,要把頭髮向上盤,其前額不再留「劉海兒」,頭髮往後梳,盤結成鬢,插上笄子。

【迎娶】建國前後,富家女出嫁多用花轎或蓬車、嗩吶,新郎十字披紅騎馬或坐車前往女方家迎親,俗稱「搬親」。窮家則多用大車(太平車或馬車),男方搬親坐車前。迎親的轎(車)不能空著,要有一個小孩坐進去,俗稱「壓轎」或「壓車」。一般「壓轎(車)」的都是新郎的弟、侄輩(父母雙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之意。新娘婚前禁吃麵食,以雞蛋乾果充饑,叫「餓嫁」。迎親隊伍一到女方家,稍事準備,放喜炮,新娘由兩位兄弟用椅子抬上轎(車),叫「發嫁」。離別之時,新娘要掩面而哭,哭的越響,婆家將來會越富有,叫「哭嫁」。迎親的轎(車)離開後,新娘娘家人要潑一盆水,表示女兒如潑出去的水。迎親的歸途不能走原路而回,要尋另一條路回去。

「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移風易俗,男女青年積極響應,婚事新辦。一些進步姑娘出嫁時不坐轎,不坐車,身著時裝胸戴紅花步行來到婆家,一切從簡,非常時尚。1980年後,坐花橋的風尚又興起來,不少姑娘出嫁必要花轎坐。進入21世紀,富起來的村民買了轎車。姑娘出嫁開始興起坐轎車。一隊轎車前後有十多輛,很是風光。

【送親】1956年前,姑娘出嫁由兄弟相送護轎(車)。一般男女各兩人,稱「高賓」。進入21世紀,娶親多用汽車,新娘由大娘、嬸子、嫂嫂等十數人相送,送親人員必須逢雙數。婆家要設主宴招待,回來時每人贈果品2~4封,用新買的紅絲袋提著。

【拜堂】俗稱「拜天地」。娶親的隊伍回來,花轎(車)先停在門外,俗稱「憋性子」。然後,新郎弟或侄兩童子一人執麻秸火把,一人挑燒紅的犁鏵邊走邊用火燒、醋澆,繞轎(車)三周,叫「驅邪」。接著由兩名少女開轎(車)門,進轎(車)內為新娘上胭脂,俗稱「上胭粉」。兩名喜賓(即青年婦女)前來攙親,新娘雙手遮面,右手小指掛一個小錫壺,名「抱冰壺」,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同時有一執事人「撒喜錢」,即碎桿草、谷、豆、分、幣小錢、12個紅棗、香煙、紅紙屑等,攔門撒向門前看熱鬧的鄉鄰。新娘腳踏蘆席,行至當院「天地桌」前站立,新郎出來,和新娘並立向內行參拜大禮。為男左女右站立,以左為上。司儀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禮畢,入洞房,飲交杯酒。

【冠笄】新娘入洞房,要坐在洞房一角放置的椅子上,椅子下面放著一個木桶,桶里放著12個小錢和炊菽。然後由兩名攙親的前來冠笄,即象徵性地梳頭。邊梳邊唱「一模梳,一刮達,生個小子帶鴨鴨;一模梳,一篦子,生個小孩帶系子」。爾後凈臉,換新衣,準備妥當後,舉行授禮儀式。

【磕喜頭】新郎新娘站於堂前依次行叩拜之禮,所拜的都是爺奶父母叔伯姑姨舅和內親等。只要比新郎輩分高或年齡大的,皆可受新人叩拜而拿出受頭禮。司儀按預先擬好的名單順序唱名,接禮的用托盤接禮錢後放入桌上的盆里。禮畢,新郎母親將盆里的錢倒入懷中,用衣服摟抱著回屋。

【鬧洞房】 村人有「新婚三天沒大小」之說,意為新婚三天之內不論輩高低皆可鬧新人洞房。多半都是青少年取鬧,往往夜半方休。

【宴賓客】俗稱「坐桌」,禮儀結束,就要開飯。村人擺酒席是有講究的。一般每桌8人,十碗八碟,有煙有酒。席上雞魚必備,席將終必上一碗「雞蛋湯」,表示圓滿之意。

【喝喜酒】村人辦喜事,街坊鄰居會來喝喜酒。大喜(婚禮當天)頭天晚上送來賀喜金,一般數量不多。80年代5~10元,進入新世紀20~50元不等,2015年後,在100~200左右。主家在大喜(婚禮當天)晚上按名單全部請來招待。開桌前要先安盅,即主家或執事人致答謝辭。然後大家開懷暢飲。席間主家要敬酒,新人也要敬酒。到夜深方散。

【請客(qǐngqiē)】婚後三天娘家人邀來族人,一起來請本家姑娘回娘家小住。民間有「頭趟四,二趟八,三趟十二兩頭髮。走婆家發婆家,走娘家發娘家,走到坑邊洗洗手,發的小魚打撲楞」的說法。即:第一趟請回娘家住4天,再送回婆家;第二趟在娘家住8天;第三趟在娘家住12天。(在1958年「大躍進」中和1966年後的「文化大革命」中請客只有新人娘家兄弟來一人,請回娘家住兩天,便回來上工幹活了)。1980年前,請客來人是4~6人,後逐漸增加。到1995年~2008年,請客來人一般12~16人,多的有20人~24人。由招待一桌增加到招待五六桌)。請頭趟客是很講究的,叫「請客謝媒」,即主要謝媒人的。客人來了後,婆家要請人作陪。根據來人多少找陪客的人員,一般請4~6人作陪,後來請6~10人作陪,入席要請「月老」坐主賓位,主客雙方都要向其敬酒,以示謝意。席面菜肴也從20世紀70年代的一般席面到2002年後的豐盛之極。席面中有一道主菜——紅燒鋰魚,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專為「月老」而設的,而魚頭又必須對準主賓位「月老」的。如果主賓位上的「月老」不先動筷,其他人是不能先動筷吃那條魚的。請客筵席一般是到天晚方散。

【回門】婚後逢第一個節日(春節或中秋節)新婚夫婦都要回門,就是攜帶「四色」禮品登門拜望岳父母,岳父母置酒席招待。這一次新婿是貴客,娘家人相陪,主食一般為餃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