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廣家族的性格悲劇

李廣家族的性格悲劇

一、千載詠嘆「李廣難封」

李廣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個漢武帝時代的將軍,因為特殊的遭遇,在歷史上留下了「李廣難封」的印跡,成了後世失意文人,失勢官員發泄心中不平的箭靶,所謂「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也。

唐代大詩人李白對李廣的遭遇就極其同情和悲憤,在其詩中反覆提及:「誰憐李將軍,白首沒三邊。」「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

宋代劉克莊在《沁園春·夢孚若》說:「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另一個宋代的詞人辛棄疾《卜運算元·漫興》:「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在另一首《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中又說:「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

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自此,「李廣難封」就成了李廣身上最顯著的標籤。

二、李廣難封皆因軍功不夠

如果深究一下,為什麼李廣難封呢?

在漢朝,封侯的條件,不出以下四種。第一,血緣。也就是皇族。第二 ,買爵,花錢買官。第三,特殊條件,指方士之類。第四,立功,特指軍功。

現在來看看李廣,前三條和他都不搭界,只有最後一條,立軍功的道。

一般來說,漢承秦律,按照當初秦朝的軍功制度,砍幾個人頭,獲爵多少級,依次累加,很容易計算。因此,要計算李廣的軍功,很容易:數數他砍下多少首級就可以了!

在綜合了《史記》、《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後,我們所能夠得到的李廣戰績信息如下:

首戰,四名將軍各率一萬騎兵分四路出擊,李廣為其中之一。結果:李廣的一萬騎兵全軍覆沒,李廣本人被生俘(後逃回);所殺匈奴人的數量:未知。

次戰,以偏將軍的身份隨衛青出征,為衛青麾下六將之一,結果:其他將領各有斬獲,不少中下級將領在此行動中先後立功獲得封侯,而李廣的收穫是:零(廣軍無功)。

第三戰,領兵四千,與匈奴左賢王部的四萬騎兵遭遇,由於張騫的援軍未能及時趕來,結果:又一次全軍覆沒(盡亡其軍四千人);所殺匈奴人數量:三千多人(見《漢書.武帝本紀》)。

最後一戰:因迷路,未能及時與衛青的主力會師合擊匈奴單于,按律要追究責任,憤而自殺。

在這幾次出戰中,李廣取得了兩次全軍覆沒、一次走迷失道、一次毫無收穫的戰績,且有一次被敵生擒的記錄。

根據上文所分析的封侯原則,很自然,李廣沒辦法封侯,的確因為缺乏足夠的軍功之緣故。

三、性格決定命運

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意外且相當令人困惑的結果,李廣將軍不是武藝高強作戰勇猛甚至被對手匈奴人畏懼地稱作「飛將軍」的千古名將嗎?怎麼會交出這樣一份如此慘淡的成績單,原因何在?

李廣曾十分鬱悶地跟一個算命先生傾訴:難道是我面相不好,還是我命中注定與封侯無緣?

估計李廣命運不濟的說法,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就連漢武帝都相信了。漠北之戰前,李廣曾主動請戰於武帝,武帝以為他命運不好沒有同意,在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才勉強同意他做前將軍,但暗中卻告誡衛青:李廣「數奇」。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李廣的「數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身的性格因素決定的。

從兩件事上,可以看出李廣性格的缺陷:

一件事是殺霸陵尉。

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天子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這件事,李廣做的太過分了,從中可以看出李廣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

反觀韓信,當初受盡「胯下之辱」,當上大將軍之後,派人找到那名混混,混混嚇得要死,以為這下小命不保。哪知韓信卻說,當初若是沒有你的舉動,我哪有動力投軍呢?哪有今天的功成名就呢?遂重賞混混。

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順便說一句,在後世文人的眼裡,這件霸陵尉止廣夜行的逸事,成了英雄落魄,小人得志的寫照,成了「罷官受辱」的一個典故,而霸陵尉也因此成了勢利眼的典型,被人們多所指責。唐詩人駱賓王《帝京篇》詩曰:「門前無復張公子,霸亭誰畏李將軍。」杜甫《南極》詩曰:「亂離多醉尉,愁殺李將軍。」都認為李廣落職失勢,受到了霸陵尉的奚落和羞辱,藉此感嘆世事變遷、世態炎涼。其實,依筆者看,在這件事上李廣並不值得同情,霸陵尉更不該受到責難,反而應受到讚許。

再一件就是李廣兵敗自殺的事。

李廣最後一戰,因迷路未能及時與衛青的主力會師合擊匈奴單于,大將軍衛青要李廣去帥府說明情況,還談不到追究責任。李廣反倒被激怒了:「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公堂上,他對部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歲,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於是拔刀自刎。

屬下在戰場上出了問題,作為統帥必須要了解清楚,這是很自然的事,誰料李廣竟因此憤而自戕。這充分暴露了李廣行事偏激,往往意氣之舉而不考慮後果的性格缺陷。

四、性格缺陷家族遺傳

李廣的這個性格缺陷,很不幸遺傳給了他的後代。李廣有三子,即當戶、椒、敢。長子李當戶居然敢當著漢武帝的面追打漢武帝的男寵韓嫣;三子李敢因為父親的死,竟然上大將軍府毆打漢武帝的大舅哥、當朝大將軍衛青。好在衛青為人寬厚仁慈,仁善退讓,沒有追究李敢的責任,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李陵是李當戶的遺腹子,李廣的孫子,善騎射,被武帝譽為「有廣之風」。最終卻投降了匈奴。看看李陵給出的投降匈奴的理由: 「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所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這種腔調,千百年後,在大漢奸汪精衛嘴裡又一次說出,不過改了個名詞,叫做「曲線救國」。

為什麼李陵從一個善騎射的武將搖身一變成了投降派,估計這和他們李家偏激、衝動、做事不計後果的性格缺陷有關。俗話說,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衝動、偏激的人,一旦遭遇到挫折,往往會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折,走到一條和原來截然相反的路上。汪精衛當年不也是一個激進青年,曾隻身刺殺清廷攝政王,並寫下「引頸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邁詩句。

結論:我們都被司馬遷忽悠了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明《史記》是和《離騷》一樣,帶有強烈情感色彩。

司馬遷強調「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史記》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劇人物形象,為悲劇人物立傳,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使全書具有濃郁的悲劇氣氛。從那些悲劇人物身上,司馬遷更多感受到的是歷史和人生的不確定、不公平和難以理解。

由於和李陵的關係,司馬遷在為李廣作傳時,著力點放在李廣難封上,而相對忽略了難封的客觀因素。司馬遷以他特有的激情,使一腔憤懣不平之氣流露筆端,躍然紙上,為後世訴說、描寫李廣事設定了基調。千載之下,被反覆詠嘆。

個人公眾號:思維的刀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