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民間故事 戴名世與方苞的趣聯
戴名世與方苞的趣聯
戴名世遺像
戴名世,(1653-1713),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葯身,別號憂庵,晚號栲栳,晚年號稱南山先生。死後,諱其姓名而稱之為"宋潛虛先生"。又稱夏庵先生。戴名世自幼聰慧,讀書一目十行,而且能過目不忘,腹藏詩書,出口成章。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應級試,二十六年,以貢生考補正蘭旗教習。左都御使趙申喬,據《南山集·致餘生書》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參戴名世 「倒置是非,語多狂悖」,「祈敕部嚴加議處,以為狂妄不敬之戒」之罪名,《南山集》案發,下獄。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殺於市,史稱「南山案」,戴名世後歸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方苞遺像
方苞,(1668-1749),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祖籍樅陽,(樅陽"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曾因戴名世案受牽連入獄,經李光地竭力營救,免死,後官至禮部侍郎。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望溪先生文集》
方苞之父方仲舒,乃戴名世舅父,戴名世與方苞屬表兄弟關係,戴名世長方苞十五歲。二人多有交集,在民間也留下許多逸聞趣事,今擇幾則略記之。
【一】千年龜,輕如灰,
水托荷葉葉托龜
戴名世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某日,康熙皇帝邀請翰林游御花園。君臣數人閑庭信步於御池邊,但見滿池綠荷迎風搖曳,康熙帝忽見池中,荷葉之上,有一隻身大如盆的綠毛老烏龜伏於其上,不由驚奇,環視眾臣,用手指著老烏龜說:「荷葉怎能托住一隻烏龜呢?」
這時,新科狀元趙熊詔,自持才高識廣,為討好皇帝,搶忙答道:「此乃陛下洪福齊天之兆。如今天下清明,眾生萬物皆有所感應,故而茭菏能托龜也!」
康熙帝幽幽一笑,正欲開口誇獎一番,站在一旁的戴名世,不緊不慢地沖狀元趙熊詔說:「汝之高論不知出於何處經典?我讀《爾雅》,知龜有十類,其中神龜高壽而體輕,謂之『千年龜輕如灰,水托荷葉葉托龜』。」
康熙帝聽後連連點頭,而趙熊詔頓時啞口無言,滿臉通紅,難堪極了。
然民間皆以為,這新科狀元乃都御史趙申嬌的公子,當得知兒子在御花園的難堪之事後,一直耿耿於懷。兩年後,終於以戴名世《南山集》中「語多狂悖」為由,加以陷害。一代文壇尊師戴名世,就這樣枉死在封建統治者的屠刀之下。
《戴南山集》
【二】良弼橋乘涼,涼到三更涼畢
呂亭驛避雨,雨至五更雨停
戴名世在桐城縣城教書授徒期間。
某夏夜,戴名世閑步在良弼橋上乘涼,忽見一幫衙役簇擁官轎,高舉燈籠,鳴鑼開道,正朝橋頭趕來。戴故作下橋攔轎之態,不緊不慢地吟道:「良弼橋乘涼,涼到三更涼畢。」
端坐轎子里的知縣大人,掀開轎簾,探頭見是戴名世,知其才學過人,常常恃才放曠,但自己身為官員,也無需懼之,面帶慍色道:「南山先生是在吟詩還是作對?」
對於知縣大人一語雙關的問話,戴名世竟針鋒相對道:「作對,且作對頭!大人可能接否?」
對頭,指上聯,乃一語雙關之意,知縣大人雖心中不悅,可一時無對,只得命眾人掉頭而返。直到兩年以後,知縣大人路過縣北呂亭驛避雨,腦子裡靈光一閃,終於得下聯:「呂亭驛避雨,雨至五更雨停。」
此聯對出,戴名世對知縣大人深表敬佩,二人後成為摯友。
【三】桐邑大邦,不少七斗,二五升才子
沙溪小鎮,也有四升,十六兩先生
某年,戴名世攜表弟方苞,同往沙溪鎮講學。
本地有一位自恃學問不輸戴、方二人的秀才,為證實學界傳言不虛,特遞貼求對。其上聯曰:「桐邑大邦,不少七斗,二五升才子。」此聯可謂考究,古人素以「八斗之才」來稱滿腹經綸的高才之人,「七斗二五升」便是「八斗」拆開,分而成對。
戴名世【一說方苞】聽後,稍作沉吟,應聲對曰:「沙溪小鎮,也有四升,十六兩先生。」
眾人一聽,擊節叫好。
儒家把《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典著作稱為「五經」。下聯以「斤」「經」諧音,將其拆開來對,舊制十六兩為一斤,「四斤十六兩先生」即贊人精通五經。
次對上聯精巧,下聯工秒,皆有互敬之意,又不失妙趣。
【四】一擔重梨攔子路
兩個夫子笑顏回
相傳,戴、方二人某日行路,偶遇路中間放著一擔梨子,卻不見人,待他倆走近時,有人在路旁吟道:「一擔重梨攔子路。」詞句看似簡單,毫無深意,但一細聽,奧妙蘊含其中。「重梨」乃「仲尼」諧音,「攔」是=取「難」 諧音,「子路」中的「子」乃作桐樅方言「了」之意,而「子路」是仲尼的學生,其上聯意思是說,仲尼要為難一下兩位學生了。
突然,戴名世快走數步,越過出聯者身後,繼而轉身笑對出聯人。方苞領悟,隨口對曰:「兩個夫子笑顏回。」
下聯把自己比作孔夫子,把出聯者比作孔夫子學生顏回,其中隱射之意。有譏諷對方「技不如我」的味道了。
【五】鰍短鱔長鰻無耳
龜團鱉扁蟹沒頭
某年,戴名世與方苞春遊浮山,貪山中美景,回程誤時,遂過石溪河,夜宿石溪古鎮【今樅陽項鋪鎮內】放生庵。
是夜,二人聞得房外屋頂上有鳥啾啾,細聽之,竟是一句對聯的上聯:鰍短鱔長鰻無耳。表兄弟二人再三揣摩,對出下聯唱到:龜團鱉扁蟹沒頭。
翌日,放生庵住持細說詳情:有本地一書館先生,生性善良,常買龜鱉黃鱔泥鰍等,於放生庵門前的放生。街後有漁民,常來放生塘撒網捕魚。先生見之,前去阻止,遭打漁人刁難,戲說一聯「鰍短鱔長鯰沒耳」,並揚言,先生若能對出下聯,此後便不來打魚。先生絞盡腦汁,終無下聯對上,眼睜睜看著打漁人每天來此撒網捕魚,皆滿載而歸。先生無奈,整日念念有詞,鬱鬱寡歡,直至病倒,含憾離世時,嘴裡仍然念著上聯「鰍短鱔長鰻無耳」。
但自從戴名世、方苞二人對出下聯後,放生庵再無此鳥叫聲。
【六】《曲禮》一章無母狗
《春秋》三傳有公羊
有宿松人朱書,宿松人,時與戴名世、方苞時稱「三才子」,三人素有交往,常在一起吟詩作對。
據傳,方苞、戴名世前往朱書書館訪友,聽到學生將「毋」讀成「母」,便對朱書說:今有一上聯,請仁兄賜對下聯。朱書應之。方苞吟道:「《曲禮》一章無母狗。」朱書一聽出句,頓時知其有譏笑之意:《曲禮》即《儀禮》,中有「毋苟」二字,學生誤讀「母狗」。朱書緊皺雙眉,用手摸著下巴,良久,終以《春秋》中句對曰:「《春秋》三傳有公羊。」下聯取《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中的「公羊」,以對「母狗」。
方、戴二人點頭稱讚。
【此聯另有版本,是說出自清朝梁單矩、梁恭臣父子所編著的 《 巧對錄 》,並非戴、方、朱三人所對。】
【七】寶塔七層,直豎鋼鞭驅白日
城牆朵朵,倒生牙齒咬青天
話說某年,戴名世與方苞同游安慶迎江寺振風塔。寺里住持久聞戴、方二人的才學盛名,即藉此機會出了兩副對聯的上聯,請二人分別續其下聯,為古寺古塔增輝添彩。
迎坐後,放在戴名世面前的上聯是「寶塔七層,直豎鋼鞭驅白日。」戴名世稍加思索,便道出了下聯:「城牆朵朵,倒生牙齒咬青天。」
放在方苞面前的上聯是:「寶塔七層,層層設門,門朝東西南北。」方苞一時發窘,望著身邊的戴名世。戴名世見香客中有人拿著一本曆書,便靈機一動,伸手朝那香客一指。方苞看在眼裡,心領神會,脫口道:「曆書十二頁,頁頁有節,節載春夏秋冬。」主持讚嘆不已,眾人叫好不絕。
【八】一小舟,兩匹槳,坐三四位先生,撐五六根繚桿,走七道灣,過八重凹,離九江還有十里。
話說某日,戴名世與方苞邀伴出行,準備前往上游江西訪賢。幾人乘坐小帆船由內河順流而下,至樅陽連城湖,經樅川河入江。
時值五月,梅雨之季,江水猛漲,倒灌內湖,水面寬闊,波濤洶湧。見此情形,大家竟一時不知如何行船,忽見湖邊一魚翁,戴斗笠,著蓑衣,安閑自得地正在岸邊扳罾捕魚。戴方二人急使艄公靠船過去,見到漁翁,戴名世作揖相問:「如何行船到江西?」 但只見,老漁翁不慌不忙,抬頭揚眉一瞥:「望幾位白面書生,也該是個讀書之人,怎麼出江行船也要討問老朽!
這時方苞年輕,不明就裡,匆匆答道:「書生只做學問事,從未坐船江里行。」
老漁翁呵呵一笑道:「既如此,我出一聯,你們能對上,老朽便教爾等出江去!」說著,老漁脫口吟唱道:一小舟,兩匹槳,坐三四位先生,撐五六根繚桿【繚桿,即帆船撐帆的竹竿】,走七道灣,過八重凹【ao】,離九江還有十里。
老漁翁話音未落,戴名世便大吃一驚,慌忙拍拍方苞肩膀,輕聲說:「我們回去吧,漁翁不是等閑之輩,此聯已說盡,無以相對了!」
而在坊間傳說,此漁翁乃太白金星下凡,知戴方二人才學過人,且恃才放曠,有意化作漁翁來調侃打擊一番。不管真相如何,此聯至今無對!
受好友高斌先生之邀,前往其故居白盪湖南岸烏金渡老渡口,走訪村中一位老者,聽老古文,作閑筆記之。
收集整理於2018年元旦
圖片來源網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