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帶一路」在德國故事多

「一帶一路」在德國故事多

德國與「一帶一路」有著悠久的淵源,「絲綢之路」一詞恰恰出自一個德國人。1877年,德國著名地理學家和旅行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小亞細亞和地中海西岸,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多來,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個方面加強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已經同80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在沿線24個國家推進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創造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

德國是「一帶一路」西端最重要國家之一,不僅德國政府和企業認識到參與「一帶一路」合作重大意義,與中國建立多個合作項目,同時在德國民間也有許多民眾自發響應中德「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共譜「絲路」美好樂章。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表示,「一帶一路」將給中德和中歐合作帶來新的動力和商機。作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中德兩國共同探索「一帶一路」合作的新領域和新空間,充分發揮兩國經濟合作潛力,必將給中德兩國和沿線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媒體聚焦

「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也受到《明鏡周刊》《商報》等德國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

德國《商報》2017年12月7日刊登題為《東方許多新鮮事》的報道,以一個典型事例來說明「一帶一路」在德國落地的情形。該新聞主人公克勞斯·赫爾曼作為奧斯納布呂克赫爾曼世界物流公司的股東,擁有與中國保持聯繫的最佳條件,他的物流公司僅在德國就擁有4200名員工。在迎娶了中國新娘後,赫爾曼和他的妻子一起給德國帶來一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這家家族企業2017年在亞洲和歐洲之間往返大約100列貨車,開往中國的列車上滿載著電子產品、車輛、機器組件和化工產品。在回程的車廂里,主要裝的是紡織品和原材料。這條運輸線長約一萬公里,經過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單程需要18天,而歐洲和中國之間的海運則需要40天。這條鐵路線為德國企業提供了連接新市場的絕佳機會。

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的倡議不僅對德國大公司具有吸引力,對德國中小公司來說也是重要機遇。《商報》報道認為,德國中小公司天生就適合從事這些計劃中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德國擁有諸多機械和設備製造企業,對於其中從事能源、鐵路和港口建設特殊設備的供應商來說,「一帶一路」都是走出去的絕佳機遇。

《德國之聲》網站報道,德國各界贊同「一帶一路」倡議者大有人在。此間專家認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防範歐洲經濟不景氣提供有效支撐。尤其是在能源、物流、鐵路技術以及港口建設領域,德國有很多相關企業可能會因此獲利。德意志銀行董事會成員里契曾說:「擴建亞歐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是中國和歐洲公民及國民經濟的巨大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安第斯音樂——飛越歷史的神鷹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