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料精選-30 古代商業的發展

史料精選-30 古代商業的發展

原標題:史料精選-30 古代商業的發展


商人的出現和商業的興起


1.商人的出現


〔材料一〕包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繫辭下》

〔材料二〕祝融作市。


──《世本·作篇》


〔材料三〕妹土①,嗣爾②股肱,純③其藝④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⑤。肇⑥牽車牛遠服賈⑦,用孝養厥父母。


──《尚書·酒誥》


【解讀】關於中國古代商業的起源,有不少傳說。以上材料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材料一講的是「神農作市」。材料二講的是「祝融作市」。三國蜀漢人譙周在《古史考》中也說:「神農作市,高陽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說明在新石器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產品增多,於是人們開始從事物資交換活動。材料三所引是商滅亡後,周公對商遺民所說的話。意思是:殷商舊都的殷民們,從今以後,你們要自食其力了,要專心致志地種好莊稼,要為你們的父母、長官奔走效勞。在農事完畢後,可以牽著牛車,趕快到外地從事貿易,以孝敬贍養你們的父母。這是關於商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最早的記載。有學者推斷,今稱做生意的人為商人,這個名稱就是起源於商代。與商業活動有密切關係的是貨幣。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它產於南海和東海,起初是作為一種比較貴重的裝飾品輸入北方,後來被人們當作貨幣使用。商代,商業活動增多,貝成為重要的媒介,是人們擁有財富的象徵。考古發掘發現,將貝作為隨葬品埋入地下的現象相當普遍。一般墓葬隨葬數枚、數十枚,1976年發現的安陽殷墟婦好墓一座墓就出土6 000多枚貝,這是相當驚人的財富。


【注釋】①妹土:殷商故土。妹,即沫,今河南淇縣北。②嗣爾:嗣,嗣後,從今以後。爾,你們。③純:專一。④藝:種植。⑤事厥考厥長:侍奉你們的父輩和長官。事:侍奉。考:父。長:長官。⑥肇:敏捷,意為趕快。⑦服賈:從事貿易。


2.春秋獨立的商人


〔材料一〕宣子有環①,其一在鄭商。宣子謁②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③也,寡君不知。」……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④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⑤此地,斬之蓬、蒿、藜、⑥,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乞奪⑦。爾有利市寶賄⑧,我勿與知⑨。』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六年》


〔材料二〕(僖公三十三年,秦軍)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⑩,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是遽告於鄭……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材料三〕荀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將諸褚中以出。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賈人如晉,荀善視之,如實出己。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四年》


〔材料四〕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而益彰者乎?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材料五〕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解讀】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變化,原來「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不少獨立的商人。以上材料顯示:鄭國重商,商人與鄭國國君有盟約,商人不背叛國家,國家則不干預商人經商。材料二、三講述了弦高矯命犒秦師和鄭國商人設計解救晉國大夫的故事。弦高機智地哄騙了秦軍,使之攻打鄭國的計劃落空;鄭國商人打算利用經商的機會解救荀罃,說明鄭國商人主動參與政治活動,同時說明商人可以獨立經商,人身不受限制。材料四、五講的是著名商人子貢和范蠡成功經商的故事。子貢「結駟連騎」到各地經商,受到國君的接待「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說明當時商人的社會地位很高。范蠡頭腦靈活,「與時逐」,「善治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人的鼻祖。


【注釋】①宣子:即韓宣子,晉國大臣。環:玉環。②謁:請求。③守器:保管的器物。④成賈:成交。⑤庸次比耦:共同合作。艾殺:清除。⑥蓬、蒿、藜、藋:指各種野生草木。⑦乞奪:乞求掠奪。⑧利市:賺錢的好買賣。寶賄:奇貨。⑨勿與知:不過問。⑩乘韋:四張牛皮。步師:行軍。不腆:腆,厚。不腆:當時客套用語。淹:淹留。積:供應。不繼:沒有後援。荀罃:晉國大夫,與楚作戰被俘,後被放歸晉國。寘:放置。褚:囊。視:看待。廢著:賣貴買賤。廢,賣出。鬻財:經商。賜:端木賜,即子貢。不厭糟糠:連糟糠都吃不飽。厭,同「饜」,飽。束帛之幣:束帛這類贈禮。先後:輔助,相助。計然:春秋戰國之際人。一說「計然」是范蠡所著書篇名。還有人認為計然即越大夫文種。扁舟:小船。陶:今山東定陶。責:要求。治生:經營產業。貧交:貧窮的朋友。疏昆弟:遠房同姓的兄弟。聽:聽任。息:增長,指發展。


3.活躍的戰國商人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①。夫歲孰取谷②,予之絲漆;繭出③取帛絮,予之食④。太陰在卯⑤,穰⑥;明歲衰惡。至午⑦,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⑧。欲長錢⑨,取下谷⑩;長石斗,取上種。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試矣,能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材料二〕呂不韋者,陽翟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


〔材料三〕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


【解讀】戰國時期,商品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商人。以上材料介紹了白圭、呂不韋經商的情況,顯示了他們的經商理念和人生價值觀。


白圭大約是戰國初年人,與在魏國變法的李悝同時或稍後。他「樂觀時變」,擅長經商,是一個經驗十分豐富的商人。他把自己的經營方法歸納為八個字,叫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在豐年或糧食大量上市的季節,糧價下跌,白圭就收購糧食,這就是「人棄我取」;歉年或青黃不接之際,農民生活困難,糧價上漲,白圭就出賣糧食,這就是「人取我與」。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目的,是在不等價交換中獲得利潤。


白圭經商,注意節約開支,吃苦耐勞,「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他善於掌握經營時機,「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當機立斷,不坐失良機。白圭經商講究計謀策略,他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白圭的經商理念內涵十分豐富,他說「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智慧夠不上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夠不上正確取捨,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雖然他想學習我的經商致富之術,我終究不會教給他的。白圭的經商思想,有較多的合理因素,尤其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正如司馬遷所說:「非苟而已也。」意為這不是馬虎隨便行事就能成的。白圭經商本領高強,為商人所推崇,「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呂不韋是戰國的另類商人。他本來也是一個善於經商的人,「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但是他不滿足,還要進行政治投機,他認為秦國派往趙國作人質的公子子楚「奇貨可居」,便使用各種手段使子楚回國,成為秦國的國君,呂不韋也因功而成為相國,封文信侯,富至「家僮萬人,食客三千人。」

【注釋】①與:通「予」,給予。此處意為出售。②歲孰取谷:豐收年成就收購糧食。孰:通「熟」。③繭出:蠶繭上市。④食:糧食。⑤太陰:指木星。卯:地支的第四位。⑥穰:豐收年。⑦至午:木星在午的方位。午:地支的第七位。⑧積著:積蓄。率:大體上。歲倍:每年增加一倍。⑨長錢:增加收入。⑩下谷:廉價的穀物。長石斗:增加產量。薄飲食:不講究吃喝。趨時:抓住時機。生產:經商致富之事。祖:效法。長:專長。苟:不嚴肅。質子:兩國交往派往對方作人質的太子或宗室子弟。異人:即子楚,秦昭王之孫,孝文王之子。贏:餘利、利潤。力田:努力耕田。疾作:辛勤勞作。煖:同「暖」。澤:恩澤、恩惠。


4.漢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材料一〕夫山西饒①材、竹、穀②、盧③、旄④、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⑤;江南出楠、梓⑥、姜、桂、金、錫、連⑦、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⑧;龍門⑨、碣石⑩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材料二〕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商邑翼翼,四方是極。今察洛陽,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者什於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數萬,類皆如此。


──〔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解讀】《潛夫論》是東漢後期進步思想家王符的著作。王符在書中討論了治國安民之術,批評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象。


材料顯示了漢代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1.司馬遷概述了漢代商業發展的面貌,表明當時從木材、牲畜、到金屬、魚、鹽、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工藝品等均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商人是利用各地物價的差異進行販賣的,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而不需要官府的政令,徵發百姓,限期會集。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竭盡自己的才能,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商業活動「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2.材料二是王符批評東漢後期捨本逐末的社會現象,但也可看出當時商業發展的情況。


秦漢時期雖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種種限制,使從事商業的人的社會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們輕商重農,但效果並不明顯。因為商賈之利仍然比農耕大得多,加之封建統治者追求享樂奢侈的生活,而離不開工商業,故漢王朝雖然多次發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正如晁錯指出的那樣:「今法令賤商人,商人以富貴矣!」東方朔也針對漢武帝時期「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田」的現象,批評漢武帝說:「上為侈淫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事之難者也。」(《漢書·東方朔傳》)

【注釋】①饒:富有。②穀:木名,即楮木。樹皮可紡織成布。③盧:野麻。④旄:氂牛尾,可作裝飾用。⑤聲色:音樂和女色。⑥梓:梓樹。木材可以製作器具。⑦連:通「鏈」,鉛礦石。⑧齒革:指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⑨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陝西韓城東北間。⑩碣石:今河北樂亭西南。旃裘:氈子和皮衣。旃:通「氈」。棋置:像棋子布在棋盤上那樣,到處都有。大較:大致情況。謠俗:民間習俗。待:依靠。虞:管理山林川澤的官員。出:採集出來。工:工匠,手工業者。期會:約期會集。征:徵兆。符:符合。關梁:水陸交通要地。關:關口。梁:橋樑。周流:通行,遍行。本:指農業。商邑翼翼,四方是極:《詩經·商頌·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句。翼翼:盛大之意。四方是極:四方的中央。什於:十倍於。末:指商業。


5.漢代的商業城市


〔材料一〕長安市有九①,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凡四里為一市。


──《三輔黃圖》卷二


〔材料二〕元始四年(4年),起明堂、辟雍長安城南,北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牆屋,諸生朔望②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書傳記、笙磬器物,與賣買,雍容揖讓,或論議槐下。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八,引《三輔黃圖》


〔材料三〕關東之國無大於齊者。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淄中十萬戶,天下膏腴之地莫勝於齊者矣。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三王世家》


〔材料四〕齊臨淄十萬戶,市租③千金,人眾殷富④,巨於長安。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二《齊悼惠王世家》

〔材料五〕(王莽)遂於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⑤。


【解讀】《三輔黃圖》,古地理書,撰人姓名不詳,《隋書》曾著錄,大約成書於南北朝以前。主要記載秦漢時期三輔(京畿之地)的地形和各種建築,對研究關中的歷史地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漢代商業發達,促進了城市的繁榮。以上材料顯示了漢代城市的規模和商業的情況。1.材料一、二說的是長安的商業情況。西漢長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市。經考古調查證實,長安城周長25公里多,城內有8條主要大街,均與城門相通,各條大街由三條並列的道路組成,其中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長達5公里多,整個街面寬約50米。長安商業繁榮,從事商業交易的有九個市,商業店鋪,鱗次櫛比,市上商品按類別排兩行。班固《西都賦》說:「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意為市上同業商店開設在一起,市場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擁擠得連人都不能回頭、車都不能回調。材料二講的是長安的會市,會市也稱槐市,不在九市之內,每逢初一、十五在太學附近槐樹下進行貿易。市上商品非常豐富,不僅有本郡土產,還有書籍、笙磬樂器等。2.材料三、四講的是東方大都市臨淄的情況。臨淄在戰國時就是遠近聞名的商業都市。《戰國策·齊策》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踘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志高而揚。」到漢代,臨淄依然很繁華,「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除臨淄外,漢代商業繁榮的城市還有洛陽、邯鄲、宛、成都,時稱「五都」。


【注釋】①一般認為,長安九市指東、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里市、交門市和交道亭市。②朔:初一。望:十五。③市租:貿易租金。④殷富:富足。⑤司市師:主管五均的官。五均官除負責徵收工商稅外,還負責掌握市場物價。


6.魏晉時期貨幣流通作用減小


及獻帝初平①中,董卓乃更鑄小錢,由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錢數百萬。至魏武②為相,於是罷之,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谷賤無已。及黃初二年③,魏文帝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


……晉自中原喪亂,元帝過江,用孫氏④舊錢,輕重雜行,大者謂之比輪⑤,中者謂之四文。吳興沈充⑥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錢既不多,由是稍貴。孝武太元三年⑦,詔曰:「錢,國之重寶,小人貪利,銷壞無已,監司當以為意。廣州夷人寶貴銅鼓,而州境素不出銅,聞官私賈人皆於此下貪比輪錢斤兩差重,以入廣州,貨與夷人,鑄敗作鼓。其重為禁制,得者科罪。」安帝元興⑧中,桓玄輔政,立議欲廢錢用谷帛。


──〔唐〕房玄齡《晉書》卷二六《食貨志》


【解讀】漢末魏晉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經濟遭到很大破壞。貨幣的流通作用減小,甚至出現了實物交換。以上材料講述的就是這種情況。


【注釋】①初平:漢獻帝年號,190—193年。②魏武:即曹操。③黃初二年:221年。④孫氏:指三國孫吳政權。⑤比輪:大號錢,比喻貨幣大如車輪。⑥沈充:曾王敦手下任參軍,後參與王敦之亂,被殺。⑦太元三年:378年。⑧元興:晉安帝年號,402—404年。

7.十六國北朝的商業


〔材料一〕自喪亂以來,六十餘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墟,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


──〔唐〕房玄齡《晉書》卷五六《孫綽傳》


〔材料二〕王猛整齊風俗,政理稱舉,學校漸興。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下走朱輪①,上有鸞②棲。英彥③雲集,誨我萌黎④。」


──〔唐〕房玄齡《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


〔材料三〕凡此十里⑤,多諸工商貨殖之民。千金比屋⑥,層樓對出,重門啟扇⑦,閣道交通⑧,迭相臨望。金銀錦繡,奴婢緹衣⑨,五味八珍,仆隸畢口⑩。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


〔材料四〕自蔥嶺以西,至於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附。胡商販客,日奔塞下。所謂盡天地之區已。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以附化之民,萬有餘家。門巷修整,閶闔填列。青槐蔭陌,綠柳垂庭。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龍華寺》


【解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商業發展時起時伏,波動性大。

1.北方社會動亂,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2.十六國前秦國都長安和北魏國都洛陽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自西晉末年以來,北方陷入持續動亂之中。先是在291年爆發了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的「八王之亂」,隨後是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勢力相繼進入中原並建立了許多政權,西晉王朝滅亡,北方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社會大動亂造成了經濟衰退,土地荒蕪,城市蕭條,商業停頓,但是戰亂並沒有完全阻斷社會的發展。當時,不少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出於維持政權的需要而實行鼓勵生產,發展經濟的措施使各區域內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前秦苻堅時期重用漢族士人王猛治理國家,「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國力增強,先後滅掉前燕、前涼和代,於376年統一了北方。商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39年,北魏再度統一北方。魏孝文帝在太和年間實行改革,遷都洛陽,推行漢化等,把北魏社會經濟推向一個新階段。洛陽是當時北方的商業中心,有200多個裡坊,居民10.9萬戶,還有各國客商在此居住,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


【注釋】①朱輪:也叫「朱軒」。古代帝王貴族所乘坐的紅色車子。②鸞:傳說中的鳳凰一類的鳥。③英彥:品德、才學出眾之人。④萌黎:百姓。萌:通「氓」。黎:黎民。⑤十里:指洛陽城內10個商業區:即通商、達貨、調音、樂律、退酤、治觴、慈孝、奉終、准財、金肆。⑥千金比屋:有千金家財的人家一家連一家。比:緊靠。⑦啟扇:打開門扇。⑧閣道:即棧道。高樓間或山岩險要處架空的通道。交通:相通。⑨緹衣:用赤黃色綢緞做的衣服。⑩畢口:都可以嘗到。款附:誠心歸附。


8.東晉南朝的商稅


〔材料一〕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①(憑照稅),率錢一萬,輸估②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歷宋齊梁陳,如此以為常。以此人競商販,不為田業,故使均輸,欲為懲勵。雖以此為辭,其實利在侵削。


──〔唐〕魏徵《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材料二〕又都③西有石頭津,東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賊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檢察禁物及亡叛者。其荻、炭、魚、薪之類過津者,並十分稅一以入官。其東路無禁貨,故方山津檢察甚簡。淮水北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所。大市備置官司,稅斂既重,時甚苦之。


──〔唐〕魏徵《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解讀】東晉南朝時期,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商稅和商品流通交易有關的稅種。以上材料顯示的「估稅」和「關津之稅」。估稅分為「估稅」和「散估」兩類。稅率均為交易額的4%。兩者的區別在於:有文券交易的是價值較高的奴婢、馬、牛、田宅;無文券交易的是一般物品。估稅由買賣雙方共同繳納,具有貿易稅的性質。關津稅是指在各交通要道和市設置關津,徵收商品稅,其稅率為1/10,徵收的商品範圍很廣,連荻、炭、魚、薪之類都不放過。


【注釋】①文券:憑照。②估:即估稅。③都:即建康。

9.唐代長安的坊、市


坊市,總一百一十區,萬年、長安①以朱雀街為界。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領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之②,皇城③之東盡東郭④,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街一十四坊,象一年並閏⑤。每坊皆開四門,中有十字街,四齣趣⑥門。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⑦。南北九坊,取《周禮》⑧王城九逵之制⑨。其九坊但開東西二門,中有橫街而已,蓋以在宮城⑩正南,不欲開北街泄氣以沖城闕。布櫛比,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元〕李好文《長安志圖》卷上


【解讀】《長安志圖》,元李好文撰,是有關唐長安及周邊地區圖錄和說明的重要史籍。


1.唐長安城規模宏大,道路筆直,東西南北直道整齊地劃分出一百多個方正的坊市,俯瞰就像一個巨大的棋盤。2.每處坊、市皆有圍牆,每坊皆開四門,形成一個個方正的、相對封閉和獨立的院落,這種劃一的形制有利於對居民的控制管理。3.唐長安商業區僅位於東、西二市共四坊中,亦有坊牆與其他居民區坊院隔開,這種商業區劃也是為了便於控制管理。但也反映出唐代的都市仍更多地體現著政治和軍事中心的價值,其商業功能尚不突出。


【注釋】①萬年、長安:萬年縣和長安縣。唐長安城在政區上由萬年縣和長安縣分半統轄。②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領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之:《長安志圖》這裡所記坊數有誤。據《唐六典》卷7〈工部郎中員外郎〉載,長安城共有114坊,東市和西市各佔二坊,此外110坊分屬萬年、長安。街東、西除東、西市外當各有55坊。③皇城:唐長安城正北面唐朝中央機構所在地。④東盡東郭:郭,外城。東盡東郭,東邊直到東外城牆。⑤象一年並閏: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上閏月。⑥趣:朝向。⑦象四時:象徵春、夏、秋、冬四時。⑧《周禮》: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闡述周王室和戰國各國官制及儒家政治理想的儒家經典。⑨王城九逵之制:逵,四通八達的道路。王城九逵之制按《周禮》的說法就是王城內必須有東西、南北的道路各九條,每條道路的寬度可容九輛車行走。⑩宮城:位於皇城北邊,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的所在地。碁布櫛比:碁,與「棋」通。櫛,梳子。碁布櫛比意為像棋子棋盤的布局,又像細密整齊的梳子齒。繩:正。未之比也: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


宋元商業的繁榮


10.北宋開封城內商業的繁華


〔材料一〕自宣德①東去,東角樓乃皇城東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頭街北去,從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籙宮②,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③……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④販鷹鶻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⑤,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⑥,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至平明⑦,羊頭、肚肺、赤白腰子、妳⑧房、肚⑨、鶉兔、鳩鴿、野味、螃蟹、蛤蜊之類訖,方有諸手作人⑩上市,買賣零碎作料。飯後飲食上市,如酥密食、棗、磴砂糰子、香糖果子、密煎雕花之類。向晚,賣河婁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東去則徐家瓠羹店。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有貨葯、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


〔材料二〕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潘樓東街巷》


【解讀】《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撰。孟元老曾任宋東京開封府官員,在東京生活了23年,北宋滅亡後南逃,晚年追憶昔日東京的繁盛,寫成此書,共10卷。《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反映了當時開封手工業、商業、文化、交通的發達情況和都市風貌、時令物產、街市風情,是研究北宋開封的重要歷史資料。


1.北宋開封的城市商業活動極為繁盛。2.北宋時,汴梁城中不再按唐朝時的舊制設置東、西市,大街上到處都有商店,從宮城正門宣德樓起,各街巷不僅有官衙、寺院、館驛、達官貴人的住宅,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商店散布其間。開封城中的官署、市廛、居民區已呈現出交錯分布的格局,以前那種森嚴的坊市界限已蕩然無存,商業機構和商業活動已完全深入居民區,從而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從交易時間上看,交易可以從早到晚,有了「夜市」、「早市」(即「鬼市子」),商業交易也不再受時間限制。坊市界限完全被衝破,商業區(市)已經逐漸伸入居民區(坊)里,從而使這一時期城市的市場由以前封閉型市場演變為開放性的市場。4.「瓦子」、「勾欄」等市民遊藝場所的大量出現和存在,表明伴隨著城市商業的繁榮,城市中迎合居民需求的市民文化已經興起。


【注釋】①宣德:指開封北宋皇宮正門宣德門,又稱宣德樓。②寶籙宮:即開封城內的上清寶籙宮,為道教宮觀。③鋪席要鬧:店鋪鬧市要道。④下:住宿。⑤森然:巍然排列聳立。⑥自五更市合:市合亦稱合市,即交易。自五更市合,從五更(相當於現3時—5時)開始交易。⑦平明:天亮。⑧妳:同「奶」。⑨肚胘:牛之胃肉,即牛百葉。⑩手作人:泥水、木工及其他手工藝人。:粥。頭面:婦女頭上的飾物。動使:用具、器具、日用物品等。瓦子:亦作「瓦」、「瓦市」、「瓦舍」、「瓦肆」,宋代城市中的民間娛樂場所(包括戲場、遊藝場、賭場、妓院等)的總稱。勾欄:各個具體遊樂場所、劇場,因四周圍以欄杆,故名。喝故衣:吆喝買賣估衣(出售的舊衣服或質量較次的新衣)。博易:交易。


11.宋代各種集市的出現


〔材料一〕同州①以二月二日與八日為市,四方村民畢集,應蠶桑所用,以至車檐、椽木、果樹、器用雜物皆至,其值千緡②至萬緡者。


──〔宋、元〕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一《售農用》


〔材料二〕(開封)相國寺③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第二、三門皆動用什物④。庭中設彩露屋義鋪⑤,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趙文秀筆及潘谷墨占定⑥。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綉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襆頭⑦、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殿後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⑧官員土物香葯之類。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


【解讀】《歲時廣記》,宋末元初人陳元靚著,是記述了宋元時期歲時風俗、經濟、文化生活的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1.農村、城市中都形成了定期的集市。2.集市中的商品來自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和各種土特產,品種繁多。3.僅同州村民的集市交易的價值就達「千緡至萬緡」反映出商品交換在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注釋】①同州:現陝西省大荔縣。②緡:成串的銅錢(有些地區為鐵錢),一般一千文錢為一緡。③相國寺:開封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北齊,唐代命名為相國寺,宋太宗賜名為大相國寺,為北宋時最大的皇家寺院。④動用什物:日用雜物。⑤彩幙露屋義鋪:用彩色布臨時設置搭蓋,半邊顯露的攤檔鋪面棚屋。⑥占定:佔據。⑦襆頭:宋人所戴的一種頭巾,亦名折上巾。⑧散任:原文「散任」,有學者認為當為「罷任」之誤。


12.宋代紙幣的發行和使用


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於①唐之飛錢。真宗時,張詠②鎮蜀,患③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④之法,一交一緡⑤,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⑥,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⑦。後富民貲⑧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⑨不息。轉運使薛田、張若谷請置益州交子務⑩,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戶部侍郎錢端禮被旨造會子,儲見錢,於城內外流轉……當時會紙取於徽、池,續造於成都,又造於臨安。會子初行,止於兩浙,後通行於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戶鹽本用錢,其路不通舟處上供等錢,許盡輸會子;其沿流州軍,錢、會中半。民間典賣田宅、馬牛、舟車等如之,全用會子者聽。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下三·會子》


【解讀】1.北宋交子和南宋會子的發行,借鑒了唐代的飛錢而更進一步。唐代飛錢的性質和作用類似近代的匯票,而宋交子、會子不僅具有匯兌作用,而且初具貨幣流通職能。2.北宋交子是在北宋初商品經濟交易擴大,貨幣流通量增長,四川地方官和商人感到當地原流行的鐵錢不便於流通與交換這些背景下所出現的產物。交子開始發行於宋真宗時的成都,先是由當地十六家富戶以各自資產作為保證主持發行事物。3.交子的面值開始時為一緡。交子使用以二至三年為「界」,到界造新換舊。4.因交子開始時的富戶主持發行隨著富戶資本的變化產生了糾紛,無法持久,宋朝官方設立益州交子務接管了交子事務。交子由此官辦專營,不再允許私造,交子也從此成為四川等地的法定貨幣。5.南宋高宗時又造會子發行。會子的發行地區擴大到東南大片地區,其使用範圍也比交子大大增加了,表明到南宋時紙幣在商品流通領域裡的作用已越來越大。


【注釋】①取於:效法、借鑒於。②張詠:北宋真宗時的益州(四川)知州。③患:憂慮。④質劑:古人稱貿易時用的契券為質劑。古制大市以質(長券),小市以劑(小券),統稱質劑。⑤一交一緡:當時一交子的面值為一緡(也有寫成一貫)。⑥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由於交子為紙制,本身會有磨損,且面值會有浮動,使用一段時間後必須將舊交子收回銷毀並換行新交子,這種新舊兌換的時間即為「界」。此處「三年一界」是《宋史》根據宋代一條材料的說法,但據宋代其他多種資料和現代學者的研究,實際應是兩年一界,六十五年為三十二界。⑦富民十六戶主之:(開始時)由(四川當地)十六戶豪富主持發行。⑧貲:同「資」。資產,本錢。⑨爭訟:相互爭執,產生糾紛或官司訴訟。⑩……務:宋代管理商業貿易等事務的機構名稱。交子務即主管交子的機構。榷:專營。(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旨:承旨,遵照皇帝旨意。見錢:現錢。徽:宋徽州,治所在現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池:宋池州,現安徽省池州市。臨安:南宋臨安府,現浙江省杭州市。湖北:南宋荊湖北路,範圍包括現湖北省武漢市、鄂州市、孝感市、咸寧市、施恩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荊門市部分、荊州市及湖南省常德、岳陽等地區。京西:南宋京西南路,範圍包括現湖北省西北部襄樊市、隨州市、十堰市、荊門市等市所轄地區。亭戶:宋煮海鹽之地稱亭場,煮鹽並向朝廷交納鹽貨的民戶稱亭戶。鹽本用錢:煮鹽用的本錢。上供:宋代各處路、州、軍按規定項目、數額上繳朝廷的各地賦稅、榷賣等收入。沿流:與前句中「路不通舟處」相對,指沿江、沿河。錢、會中半:銅(鐵)錢與會子各佔一半。全用會子者聽:聽,聽憑、任憑。全用會子者聽,意為可以任憑各人意願全部使用會子。


13.南宋海外貿易成為利稅重要來源


①諭大臣……又曰:「廣南市舶②,利入甚厚③,提舉官④宜得人而久任⑤。庶⑥蕃商⑦肯來,動得⑧百十萬緡,皆寬民力⑨也。」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紹興十年夏四月丁卯》


【解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南宋史學家李心傳著,為記載宋高宗一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是書取材豐富,記錄翔實,是研究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


1.南宋海外貿易稅收利潤豐厚,僅廣州市舶司一處口岸,利稅動輒就達百十萬緡。2.由於市舶收入已發展成為國庫財富的重要來源,宋朝統治者對市舶的重視也日益加強。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商人前來貿易,宋朝廷要求任用稱職並長期任職於此、熟悉事務的市舶官員。


【注釋】①上:指宋高宗。②廣南市舶:市舶指市舶司,為掌管海外貿易徵稅、管理外商及收購舶來物貨的官署。廣南市舶指宋代廣南東路廣州市舶司,廣州是當時海外貿易大港,廣州市舶司也是宋代最早設立的市舶機構。③利入甚厚:利稅、利潤收入特別豐厚。④提舉官:指「提舉市舶」等管理市舶事務的官員。⑤宜得人而久任:應該用人得當並長期任職。⑥庶:期望。⑦蕃商:境外的、外國的商人。⑧動得:動輒得到,很容易獲得。⑨寬民力:減輕人民的財力負擔。


14.元代杭州城市商業的繁榮


「行在①」雲者,法蘭西語猶言「天城②」……謂其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良非③偽語……此行在城甚大,周圍廣有百哩……此城有12種職業,各業有12 000戶……城中有商賈甚眾,頗富足。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


……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無數,尚未計焉。大市方廣每面各有半哩,大道通過其間。道寬40步,自城此端達於彼端,經過橋樑甚眾。此道每4哩必有大市一所,每市周圍2哩……市後與此大道並行,有一寬渠,鄰市渠岸有石建大廈,乃印度等國商人挈其行李、商貨頓止之所,利其近市也。


每星期有三日,為市集之日,有四五萬人挈消費之百貨來此貿易。


上述之10市場,周圍建有高屋。屋之下層則為商店,售賣種種貨物,其中亦有香料、首飾、珠寶。


──馮承鈞譯、黨寶海新注《馬可·波羅行紀》第155、156章


【解讀】《馬可·波羅行紀》,中世紀義大利威尼斯人、旅行家馬可·波羅口述,義大利比薩人魯思梯切諾筆錄的一部東方和中國旅行記。馬可·波羅1275年隨其經商的父親和叔父來到元朝統治下的中國,在元朝僑居了17年,他遊歷了中國許多地方,在他的旅行記中記述了中國數十個城市,生動廣泛地描述了元朝重大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及中國和亞洲的地理、民族、風俗、物產、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其中很多記載是符合實際情況並可以在漢文史料中得到證明的。《馬可·波羅行紀》也是第一次向歐洲社會全面介紹發達的中國文明的書籍,在西方產生了巨大而經久不息的影響。


1.元代中國的城市商業經濟繼續了宋代時的繁盛景象。2.以杭州等城市為代表的中國城市,不論城市規模、人口數量還是商業的繁榮程度,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注釋】①行在:原意為皇帝行幸之地,南宋時專指臨安(杭州)。南宋人稱臨安為「行在」,表示仍以舊都東京開封為正式首都而以臨安為行都之意。元代江南當地人仍常習慣用此名稱杭州,馬可·波羅並不明白此詞的含義,只是聽到當地許多人如此稱,便把此詞的音譯作為杭州的名稱記了下來。②天城:這個稱呼來自於宋以後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諺語「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當時很多外國來的旅行家據此以為杭州為天城,蘇州為地城。③良非:絕不是。


明清的徽商與晉商


15.明代中後期的徽商與晉商


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①,江北則推山右②。新安大賈③,魚鹽為業,藏鏹④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四《地部二》


【解讀】《五雜俎》十六卷,明謝肇淛撰。本書分天、地、人、物、事五部,內容十分廣泛。尤其對於明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風土人情等有比較多的記載。其中有不少關於草、木、鳥、獸、蟲、魚以及藥用植物的記述,對於自然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段史料敘述的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情況。


1.明代中後期,在全國出現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稱作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晉商。2.徽商的經營範圍很廣,首推魚、鹽業。3.晉商主要從事鹽、絲綢、糧食的販賣。4.徽商、晉商的財力都十分雄厚,資產達百萬者甚多。5.徽商奢侈,晉商節儉,晉商所在的山西比徽商所在的安徽更加富有,山西商人在明代是全國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商人集團。


徽商與晉商的出現,是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繫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的結果。他們很多人是從農村中分化出來的,而地主與棄農經商,往往兼有商人和地主的雙重身份。明清商幫的興盛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


【注釋】①新安:指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縣,包括今安徽徽州地區大部及江西婺源。隋代在此設置新安郡,故稱新安。②山右:指山西。③賈:商人。④鏹:錢。


16.徽商


〔材料一〕新都①,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賈人娶婦數月,則出外或數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認識者。大賈輒數十萬,則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數人。其人皆銖②兩不私,故能以身得幸於大賈而無疑。他日計子母息③,大羨④,副者始分身而自為賈。故大賈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習懶習賺,有賈無副,則賈不行。其數奇敗折,寧終身漂泊死,羞歸鄉對人也。男子冠⑤婚後,積歲家食者,則親友笑之。婦女亦安其俗,而無陌頭⑥柳色之悔。青衿士子在家閑,走長途而赴京試,則短褐至⑦,芒鞋跣⑧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問之則皆千萬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資雄閭里,非數十百萬不稱富也,有自來矣。


──顧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⑨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積蓄,則十一在內,十九在外。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贈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徽郡商業,鹽、茶、木、質鋪⑩四者為大宗。茶葉六縣皆產,木則婺源為盛,店鋪幾遍郡國,而鹽商咸萃於淮、浙。


──陳去病《五石脂》


【解讀】《肇域志》,顧炎武撰,是一部明代地理總志,始作於1639年,完成於1662年。為撰此書,顧炎武閱讀了1 000餘部明代方誌、專志,及一代名公文集等。全書蘊含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廣泛記錄各地自然資源、民族習風、農田水利、賦役漕運、商業貿易、兵防交通等,不僅是一部地理總志,更是一部社會史的實錄。


《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明王世貞撰。四部指賦、詩、文、說,用來模比地域上的四部州,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五石脂》是近代詩人陳去病的筆記作品,主要記載東南文人抗清事迹,兼具詩話、文話的性質。


徽商的主要特點是:①徽商從明初至清末興盛了數百年,積累起驚人的財富,出現了擁有資產百萬乃至千萬以上的大富商。②徽商的人數眾多,而且有助手協助經商。③徽商經營的原則是誠信為本,勤儉持家,艱苦勤奮。④徽商有外出經營的傳統,經營活動遍及全國各地。④徽商的經營範圍很廣,品種多樣。以鹽、茶、木和典當業為主要經營內容,獲得高額利潤。⑤積累了雄厚的商業資本,多用於投資,經營大宗商品交易和長途販運。⑥投入生產領域,支配某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


徽商這一商人群體在東晉已見諸於文獻記載,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公元1465—1505年),徽商集團正式形成。嘉靖以後直至清代乾隆、嘉慶時期(公元1736—1820年),則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至清末走向衰落。他們的蹤跡遍及全國,主要活動在中國的經濟發達區—長江中下游及運河兩岸,控制著橫貫東西的長江商道和縱穿南北的大運河商道。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的原因主要是徽商群體具有勤儉吃苦的精神,團結、協作、誠信,具有外出經商的習俗,而且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採用產銷結合的方式。徽商的興盛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商品化和商業的繁榮,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注釋】①新都:即新安,指徽州。②銖: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③子母息:即本利,子指利息,母指本金。④羨:有餘,剩餘。⑤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泛指成年。⑥陌頭:路上,路旁。⑦骭:脛骨,亦指小腿。⑧跣:赤腳。⑨十三:十分之三。後文中的十七、十一、十九與此意義相同。⑩質鋪:典當業。


17.晉商


〔材料一〕延綏鎮兵馬雲集,全賴商人接濟軍需。每年有定額,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領認淮、浙二鹽,輸糧於各堡倉給引,然後前去江南鹽運使司,領鹽發賣,大獲其利。


──《明經世文編》卷四四七塗宗《邊鹽壅滯疏》


〔材料二〕平陽①、澤②、潞③,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夥而商者,名曰夥計。一人出本,眾伙共而商之,雖不誓而無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④貸於人而道亡,貸者業舍之數十年矣,子孫生而有知,更焦勞強作,以還其貸。則他人有居積者,爭欲得斯人以為夥計,謂其不忘死、肯背生也,則斯人輸少息於前,而獲大利於後,故有本無本者,鹹得以為生。且富者蓄藏不於家,而盡散之為夥計。估人產者,但數其大小夥計若干,則數十百萬產,可屈指矣。所以富者不能遽⑤貧,貧者可以立富,其居室善而行止勝也。


──〔明〕沈思孝《晉錄》


【解讀】《明經世文編》又稱《皇明經世文編》,明陳子龍等選輯。全書正文504卷,另補遺4卷,總目1卷。該書取材廣泛,囊括時政要務,尤重於軍事,徵集明代文集千種以上。全書以人為綱,以年代為序,輯錄論著、奏議、文牘、雜文。


《晉錄》一卷,明沈思孝撰。該書記載山西一地史實,內容涉及自然地理、經濟物產、風俗民情等內容。


1.晉商在明初利用臨近邊境的優勢,抓住機遇,輸糧至邊鎮糧倉,取得了河東、長蘆以及兩淮、浙江食鹽的專賣權,然後運往各地銷售,獲得高額利潤。2.明代中期,晉商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財力不斷壯大。出現了一些家財數十萬的富商。3.明代晉商的資本組織出現了合夥制度,這是商人資本的一個重要發展。晉商的合夥制,是東家出本、夥計經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也許是由貸本經商發展而來,東家與夥計是「合夥而商」,雙方共享經營利潤。4.晉商的經營原則是誠信,以義取利。當時晉商們合夥做生意,爺爺、父親借了別人的錢還沒來得及還就客死異鄉,過了幾十年甚至當時的債主都忘了這回事,但子孫生而有知,更「焦勞強作以還貸」。


明清時期,晉商是當時國內勢力最大的商幫之一。從明初到清末,他們在商界活躍了五個多世紀,至清末衰落。山西商人在五百年的商業經營歷程中,由於各自發展的契機不同,經濟活動範圍不同,主要經營商品項目也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商幫:以活動範圍劃分有駝幫和船幫;以經營商品劃分有鹽商、茶商、票商、糧布商、顏料商、典商等。但是各商幫之間卻沒有絕對的界限劃分,因為他們的經營項目往往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範圍。在眾多的山西商幫中,尤以鹽商、茶商、票商、糧布商及壟斷對日販銅貿易的船商最為著名。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晉商的活動範圍非常廣泛,不僅遍及全國,而且走出國門,影響很大。


【注釋】①平陽:即山西平陽府,治所在今山西臨汾。②澤:即山西澤州,治所在今山西晉城。③潞:即山西潞安府,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④匄:同「丐」,給予。⑤遽:趕快,疾速。


18.晉商的典當業、印局、賬局、錢莊和票號


〔材料一〕典肆,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江以北皆晉人,曰晉商。


──李燧《晉游日記》卷三


〔材料二〕竊聞京城內外,現有山西等省民人開設鋪面,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鋪戶及軍民等,俱向其借用錢文……京師地方,五方雜處,商賈雲集,各鋪戶籍餘利,買賣可以流通,軍民偶有匱乏,日用以資接濟,是全賴印局的周轉,實為不可少之事。


──《祁雋藻奏稿》咸豐二年


〔材料三〕(京城)銀錢所以不窮,尤藉賬局為接濟。


──大學士祁雋藻等咸豐三年七月初九日奏摺。


〔材料四〕山西祥字型大小錢鋪,京師已開四十餘座,俱有票存,彼此融通。


──《硃批奏摺》咸豐三年四月初三日《鴻臚寺卿祥泰為擬變通章程的奏摺》


〔材料五〕票莊經營,為山西極有系統的商業,創始於前清中葉。當乾隆、嘉慶(公元1736—1820年)間,有雷君履泰者,平遙縣人,領本縣達蒲村李姓之資本,在天津開設日升昌顏料鋪。所販顏料中,有銅綠一種,出四川省,因自行重慶府製造銅綠,運至天津,以備銷售,亦甚獲利。日升昌顏料鋪之名,遂喧傳四川、天津各處,尚無所謂票莊也。爾時各省買賣貨物,往來皆系現銀。運輸之際,少數由商人自行攜帶,多數則由鏢號護送,故保鏢事業,厥時甚盛,精拳術者,亦大有用。蓋沿途不靖,各商轉運現銀,時被劫奪,雖有保鏢武士,一遇多人,則寡不敵眾,運輸於是不靈。夫銀錢之收交,關於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盜,埂塞路道,銀錢之收交爽①期,商業之信用將墮,故為各商所深憂。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間,乃發明斯業,為金融業開一新紀元焉。雷君時為日升昌號執事,慨運款之不便,憫多商之束手,遂創興匯兌一法。凡往來銀錢,無論大宗小款,皆攬收該鋪,代為收交。此響彼應,無需應現,祇煩一信之通,出納不爽毫釐。且省路費、免轉運、防劫失,一舉而三得焉。


──嚴慎修《晉商盛衰記》


【解讀】1.材料一顯示:明清時期,隨著山西商人資本的興盛,當鋪業得到較快發展。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山西商人開設的典當業遍及全國許多省份。2.材料二是內閣大學士祁雋藻在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的奏摺。奏摺指出,近代時期,山西商人開設的印局很多,不僅本省各州、府、縣有,省外京津以及江南等地也為數不少。印局在通融資金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3.材料三顯示:隨著晉商對俄貿易量的擴大,商品經營所需資本也相應增多,店鋪已經不能僅靠自有資本從事經營,在票號問世前,賬局在北京、張家口、保定、天津、太原、汾州等地均有設立,為工商業發展解決了資本不足的困難。山西賬局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相當迅速。4.材料四顯示:山西商人經營的錢鋪(錢莊的前身)早在明代已經存在,到了清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道光、咸豐年間,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貨幣流通擴大,錢莊亦隨之興盛,以山西商人勢力為強。辛亥革命後,票號衰落,山西錢莊卻大力發展存、放、匯業務,從而進入其發展的極盛期。5.材料五顯示:乾隆年間,雷履泰首創日升昌票號,此後,山西票號的勢力已發展到魯、豫、秦、蘇等省。這一時期,票號在業務上由辦理國內匯兌拓展到兼營大宗存放款業務。票號將存款、放款與匯兌相結合,利用承匯期佔用客戶款項,進行放款生息。票號收入甚豐,除匯費收入和壓平擦色收入外,還有存放利差的收入。巨額的利潤吸引了一大批晉商投資於票號業,使其發展非常迅速。逐漸形成了山西票號中的平(遙)、太(谷)、祁(縣)三幫。


明清時期,晉商既經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又經營金融業。二者的結合,出現了山西商人早期經營的金融資本形式──依靠自有資本放債的典當、印局和在經營存放款業務中起中介作用的錢莊。19世紀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晉商商業資本的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從商業中分離出來,並在典當、印局、賬局、錢莊基礎上產生了票號這一專營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金融組織,它標誌著晉商的金融資本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注釋】①爽:差失;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史料精選-28 發達的古代農業

TAG:歷史愛好者 |